邱炳芝 蔣卓原 李倩瑤


摘 要:佛教音樂指的是佛教用以闡明佛理弘揚佛法的佛事音樂,也可以指世人創作的歌頌佛教的音樂。本文以昆明圓通寺及盤龍寺為例,從佛教音樂的發展過程、分析問卷調查、佛教音樂的現狀、佛教音樂的保護及傳承幾個方面對佛教音樂進行研究。
關鍵詞:佛教音樂;發展過程;問卷調查;保護;傳承
前言
佛教音樂,中國佛教寺院和信眾在舉行宗教儀式時所用的音樂。佛教認為,音樂有“供養”、“頌佛”作用。佛教音樂在中國起源于山東的魚山梵唄,魚山梵唄是中國最早的梵唄。
一、概況
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國的發展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以其悠久的歷史積淀、成熟的理論體系和深厚的佛教教義,對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發展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漢傳佛教音樂是隨著印度佛教傳入中原地區后應運而生的,為“佛教寺院和信眾在舉行宗教儀式時所用的音樂。佛教認為音樂有“供養”、“誦佛”作用。漢傳佛教音樂作為佛教理論與中國傳統音樂相交叉的邊緣學科,它既是佛教清規、儀軌與中國傳統音樂相結合的結果、也是佛教與漢族文化融合的產物,這種環環相扣的關系造成了漢傳佛教音樂的諸多特殊性。昆明圓通寺與盤龍寺就是屬于漢傳佛教。佛教音樂一開始并不是漢族人創作的。后來,佛教的傳播被中國當地的百姓接受,佛教音樂中也融入了中國民族音樂的元素。所以,漢傳佛教音樂既有中國民族民間音調,也有西域的民族音調。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佛教文化的傳播和影響在大陸社會迅速擴大,佛學研究成果斐然,其中,佛教音樂方面的研究也是碩果累累。中國漢傳佛教音樂,從傳承的樂譜和口碑資料來看,大多將佛教音樂中的聲樂部分稱為“禪樂”或“禪門”;將佛教音樂器樂中的管弦樂部分,特別是笙管樂部分稱為“音樂”或“音樂門”;將佛教音樂中的打擊樂部分稱為“法器”或“法器門”。
二、云南佛教音樂的發展過程
漢傳佛教,又可以被稱之為“漢語系佛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漢語中所說的佛教,一般僅僅指的是漢傳佛教,因為我們這里所說的“佛教”一詞,實際上指的是狹義的佛教,因為漢傳佛教弘揚的是大乘佛法,在中原地區相比于其他派系的佛教而言其影響力相對較大,并且漢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且大小兼修,以顯宗為多,這都和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有著明顯的區別,因此一般狹義地來說,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指“佛教"僅僅是指漢傳佛教。我們這里所研究的盤龍寺和圓通寺就屬于漢傳佛教的派系。
隋唐時期,漢傳佛教音樂進入傳播和發展的頂峰時期,這時期漢傳佛教傳入云南。云南對外沒有海路可通,而陸路與印度的交通則受阻于高山深谷和復雜多變的氣候。因此佛教傳入云南晚于中國內地、沿海和西藏,主要原因在于云南和印度之間的交通十分困難。據史料記載,唐開元二年(714年),南詔國王盛邏皮遣宰相張建成向唐朝入貢通好,得唐玄宗厚禮相待,并賜給佛像。張建成過成都時學習佛經,回到云南后開始傳播漢傳佛教佛經。
元代隨著政治經濟重心向滇池地區轉移,昆明的一些僧人到中原去求法,帶回了禪宗,并在昆明各處興建叢林宣講禪宗。
明清兩朝統治者打擊密教,扶持顯教,密教只得退到麗江、中甸、大理周圍的一些縣及邊遠山區。在昆明則是大乘漢傳佛教占了主導地位,其中信奉大乘佛教的寺院就有圓通寺和盤龍寺。
進入近代,受戰亂、政治環境的影響,云南佛教音樂在動蕩中艱難維繼,雖然在建國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復蘇,但后來因“文化大革命”的影響而完全停滯,大量佛教文物包括音樂資料被毀,云南的佛教音樂活動完全停滯,這可以說是佛教音樂發展的歷史最低潮,直至改革開放之后云南的佛教音樂才得到了復興。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佛教音樂有著愈發通俗現代化的趨勢,并且出現了大量的佛教音樂制品,云南佛教音樂得以重新步入正軌而發展至今。
三、人們對云南佛教音樂的了解
為了了解當今時代人們對云南佛教音樂的了解程度,我們專門針對圓通寺和盤龍的游客和我們身邊的朋友以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分析,分析如下:
通過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在我們調查的81人中女性占大多數并且年輕人居多,參與問卷的人大多不信奉佛教并且他們周圍信奉佛教的人也比較少,但透過數據還是可以看出有大部分人愿意聆聽云南佛教音樂的,只有極少的人是因為沒有時間去了解,另外還有較少的一部分人完全不會去聽云南佛教音樂,那我們的創新目標也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知道我們云南的佛教音樂,通過渠道調查,我們可以看出大部分人是通過網絡來了解到關于佛教音樂的知識的,那我們就可以利用網絡這一優勢來廣泛宣傳云南佛教音樂的知識。透過數據我們可以看到了解云南佛教音樂大多都是自己去了解的,還有一部分是通過身邊的親朋好友了解的,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式,增加他們的主動性。數據結果顯示幾乎沒有人去了解圓通寺和盤龍寺的佛教音樂,并且大部分人不會去宣傳佛教音樂,但是大多數人都認為云南的佛教音樂是應該被傳承和保護的。我們認為宣傳云南的佛教音樂不一定只能是信仰佛教的才宣傳,佛教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的,我們都應該對它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據我們調查的數據來看,游客對云南佛教音樂的了解程度是欠缺的,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云南的佛教音樂在他們的腦海里是空白的,這樣的調查結果也說明了云南佛教音樂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們的目標就是讓更多的人了解認識云南佛教音樂。
四、云南佛教音樂現狀
《方立天集》的第三卷《中國佛教文學》中講到“佛教音樂對于某些人信奉佛教起了感染、誘發和潛移默化的作用。古代廣大人民的文化生活貧乏枯燥,常借寺院的節日活動、廟會、戲場演戲,獲得藝術欣賞和藝術活動的機會,佛教音樂對活躍人們的文化生活起了積極的作用。”現如今,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娛樂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寺院的活動不再是人們主要的日常文化活動點。但圓通寺和盤龍寺依舊會舉辦很多的宗教活動,每當春節、清明節等節日還有每個月的初一、十五寺院里人山人海,來往的人們有市內的、省內的甚至省外的也不在少數,他們紛紛來到這里參拜靈驗的神明。
經過多次進入圓通寺與盤龍寺走訪調查,我們發現兩個寺院如今都存在著佛教音樂傳承的困境,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1、圓通寺和盤龍寺僧人逐漸老齡化,年輕后備力量少
目前,能夠掌握云南佛教音樂的僧人他們的年齡已經趨向老齡化。而很多年輕人都只是把佛教音樂作為一種工作方式、謀生手段,為了維持生計,年輕人更傾向于到城市打拼,愿意花大量時間去學習和鉆研佛教音樂的人很少。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云南佛教音樂的傳承。
2、圓通寺和盤龍寺的僧人文化水平有限
通過對圓通寺和盤龍寺僧人的采訪,我們發現所以里僧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這就造成對寺里的佛規、佛儀的學習能力有限,對于弘揚佛曲音樂顯然就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畢竟想掌握佛教音樂需具有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還有樂感、節奏感,否則很難接手各類樂譜。
3、云南佛教音樂受流行音樂等文化的沖擊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流行音樂更受當代年輕人的喜愛,鋼琴、吉他、架子鼓、小提琴等熱門樂器的受歡迎程度更是遠遠超過了鑼、鼓、竹笛等傳統樂器。且很多學校能教授此類樂器的教師也不多,傳統樂器相對就已經失去了優勢。所以當代年輕人更愿意花時間去學習那些熱門樂器。
五、云南佛教音樂的保護及傳承
圓通寺和盤龍寺的佛教音樂影射出了云南傳統文化的現代發展方向,所以保護云南佛教音樂刻不容緩。面對云南佛教音樂傳承的困境,筆者提出以下保護及傳承措施:
1、加大對云南佛教音樂的重視
佛教音樂是佛教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也是中國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圓通寺和盤龍寺中佛教音樂的調查,筆者在此認為國家應該加大對云南佛教音樂的重視。首先需要通過傳統、新媒體傳播方式加大對云南佛教音樂的宣傳,讓更多的人知道了解云南的佛教音樂。其次地方政府應該發起號召,提供充足的支持,無論是精神還是物質方面,尤其是對佛教音樂工作人員的相關支持,讓他們看到云南佛教音樂的發展前景,從而做好佛教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工作。
2、注重人才的培養
佛教音樂的發展重在傳承,政府部門應該號召云南佛教音樂走進校園。學生是一個流動的群體,他們的思潮在社會中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在校園中開展云南佛教音樂相關活動,不僅能讓學生了解和學習云南的佛教音樂,同時學生可以帶動身邊的人加大對云南佛教音樂的重視力度。
3、成立云南佛教音樂學習班
有很多宗教都會創建學習班來吸引信徒進行學習,這樣能讓信徒接受宗教文化熏陶,樹立宗教思想意識。圓通寺和盤龍寺可以充分借鑒其他宗教傳播音樂文化的方式,來傳承云南佛教音樂文化。
結語
云南佛教音樂是中國音樂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也揭示了中華民族獨特情感世界的人文精神。只有真正了解云南傳統佛教音樂的人才能實現復興云南佛教音樂這一偉大任務,因此,我們首先要關注古代保存的傳統佛教音樂,如正念歌曲、贊美詩、唱經等等。但是,繼承的目的不是為了維護缺陷。純粹的云南佛教音樂不一定能適應現代社會的審美水準,云南佛教音樂在保持著傳統風格的基礎之上,與其他音樂一樣,還需要有吸引聽眾的能力。這就要不斷創新,以滿足現代人的需求,這是云南佛教音樂持續發展的必備條件。通過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夠為專家學者在未來傳承與發展云南佛教音樂的研究中提供相關的基礎信息和支持。
參考文獻:
[1]陳霓 漢傳佛教音樂與藏傳佛教音樂之比較研究[D] 西北民族大學 2006.
[2]陳岳琴 我國唐代佛教音樂初探[J] 藝海 2014
[3]馬修·J·喬治 佛教音樂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及建議分析 藝術評鑒 2019
[4]方立天 《方立天集》第三卷《中國佛教文學》[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 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