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存成
摘 要:在當今社會,學校要促進教育與勞動的結合,發揚勞動教育在人才全面發展中的重大意義,促進國家的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經濟發展。正如馬克思所說,“真正的問題,在于改變世界”,而勞動教育就是當今社會我們克服困難、勇往直前、創造美好生活最好的實踐。
關鍵詞:勞動教育;三方協同;策略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都表明了要將勞動教育、德育、智育和體育相互交融,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一理念受到了各類學校的重視,著重強調了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體現了全方面教導學生的教學理念。
一、勞動教育的科學內涵
在原始社會中,人人都要勞動才能生存。在階級社會中,出現了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分離與對立,剝削階級把體力勞動者作為剝削和壓迫的對象。在社會主義中國,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消滅了剝削與壓迫,勞動人民當家作主,勞動是每個公民的光榮義務。每個公民都應該以自己的辛勤勞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
二、目前高中勞動教育的現狀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之下,學生、老師、家長過度重視學生的成績,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勞動教育。我國的勞動教育也沒有形成扎實的理論基礎,對于勞動教育“是什么”“為什么”以及“怎么辦”這些理論體系都還需要完善。勞動獨特的育人意義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淡化和弱化,所以,老師應該讓學生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改變學生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從而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三、老師應該改變原有的教學方式
老師應該協同家長鼓勵孩子主動承擔起家務勞動,安排學生進行適量的家庭勞動,比如做飯、洗碗、洗衣服等。學校與家長共同合作,讓學生通過家庭勞動塑造品行、磨煉意志、懂得感恩,讓學生參與一些志愿活動,比如,在養老院照顧老人,幫助幼兒、小學生學會安全過馬路,遵守交通法規,引導學生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老師還可以組織“斷舍離,收納齊”的實踐活動,看似簡單的實踐活動,其實蘊藏著人生的知識,正如《習慣說》中所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讓學生在整理收納中學會獨立自主整理人生,明白自己想要與不想要的是什么,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念。學生在學校打掃班級的衛生區是鍛煉學生勞動能力的優良傳統,但是伴隨著越來越多獨生子女的出現以及家長的溺愛,很多家長覺得學生勞動會耽誤學習,所以很多學校的環境衛生已經外包給了保潔公司,這樣就導致學生失去了一個參加學校勞動的機會。要樹立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使他們了解勞動的重要意義,增強熱愛勞動和尊重勞動人民的情感,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形成勞動光榮的優良素質。驕傲和懶惰是可恥的,要讓學生抵制不良習慣的影響,例如討厭學習,貪婪享受,不勞而獲,奢侈與浪費。當然,學習也是學生最重要的勞動,老師要引導學生勤奮學習,承擔起未來發展的責任。學校組織的勞動實踐應該符合學生年齡特點,以體力勞動為主,注意手腦并用、安全適度,強化實踐體驗,讓學生親歷勞動過程,提升育人實效性。隨著社會的飛速進步,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壓力越來越大,空間也越來越狹窄,在面對外界的壓力和學習適應社會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時,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甚至出現危害自己和危害他人的不良現象。而勞動最大的意義就在于能讓人直面體驗生活的不容易,并在克服困難險阻、應對挫折的過程中增強自身的心理素質,在勞動實踐中學會基本的生存技能,磨煉出自己堅強的意志,從而實現心理上適應社會的轉變。勞動教育還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使學生在學習時不會束手束腳,一味地學習課本知識,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潛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勞動生活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還能夠起到凝聚人心的效果,讓學生學會團結友愛,共同進步。所以,我們應將勞動教育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當中,讓學生將勞動看作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可以體會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以后才能夠積極面對挫折,在這殘酷的社會頑強生存。
總而言之,我們應通過勞動教育讓學生深刻領會生活中一切正常的勞動都值得尊重和敬畏,從而對生活產生一種敬畏感,更加熱愛生活。勞動可以鍛煉人的心智、陶冶人的情操,所以學校要落實勞動教育,將勞動教育融入學生的實際生活當中,培養學生擁有熱愛生活、享受生活的想法,讓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連照.論勞動教育的特征與實施[J].中國教育學刊,2016(7):89-94.
[2]孔敏君.構建三方協同小學勞動教育的策略實踐研究[J].文學少年,2019(22):257.
[3]夏心軍.普通高中的勞動教育:挑戰與應對[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22(3):46-52.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構建三方協同的勞動教育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審批號:GS[2020]GHBZX061。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