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蓉
摘 要:閱讀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主要內容,與基礎知識、寫作等相互促進,相互滲透,形成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可惜的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效率一直不高,學生閱讀能力也相對較差,甚至影響到學生整體的語文學習。以聾校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展開論述,希望能改變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效率一直不高,有老師教學的方法和策略上的原因,也有學生學習興趣方面的原因。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像是被一種程式化的窠臼套牢,教學模式單調、枯燥,方法單一、傳統,內容僅局限于課本。這種種原因,不但使聾生對語文學習思想不夠靈活,對閱讀學習沒有興趣,而長久以來,聾生的學習方法也顯得單一、死板,缺少創新性,嚴重影響聾生對語文的學習,也影響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所以,運用多年在聾校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經驗,再加上自己的一些研究,就新時代聾校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總結如下。
一、重視聾生的閱讀預習,提高聾生的閱讀效率
預習是保證課堂教學質量,也是保證學生學習質量的主要手段。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老師也一定要認識到預習對閱讀效率的重要性,不能忽視預習這個環節,讓聾生直接在課堂上開始閱讀、學習,這會大大影響閱讀教學的質量,使聾生的學習又累又達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作為高中語文老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一定要讓聾生先進行有計劃的預習,了解文本內容,找到自己的問題,保證課堂上能針對性地學習。高中生與初中生相比,自主學習能力會強一些,他們對學習的認識也深刻一些,所以通過語文閱讀教學前的預習,既能提升學生主動、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也能幫助學生養成探索學習、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同時更能為學生課堂學習的有效性打好基礎。比如,《伐檀》中“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這個文中透露出的問題,會讓學生困惑,從而進行思考。因為“不勞而獲”一直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所排斥的,也是社會公序不認可的。學生通過預習,對這些問題以及比較難理解的問題有了思考,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上就能更好地理解,有針對性地抓重點,學習效率、教學效率就會相應得到提升。
二、利用新媒體充實內容,豐富聾生的學習方法
作為新時代的高中語文老師,我們在教學中要適當地運用傳統講解的方式,畢竟講解也是促進學生理解、與聾生交流的主要方法。但是我們也要大膽地結合新媒體,運用網絡資源豐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內容,活化聾生的學習方法。比如,在教學《燭之武退秦師》時,老師就可以對一些學生不理解的,如“夜縋而出”這樣的內容,借助新媒體的一些資料對這句話作出解釋,并提供關于這篇課文整體的、多樣的分析等資料,來增強學生的理解。老師也可以讓學生借助網絡查找相關的背景資料,讓學生充分理解“夜縋而出”的原因和無奈,也深入理解課文本身,達到閱讀的目的,提升閱讀教學的效率。
三、發掘文中的人文性,培養聾生的閱讀情感
眾所周知,無論是小學語文教學內容,還是初中的課文、高中閱讀,其都有強烈的人文性,以求通過人文性來喚醒和培養學生某一些潛在的品質和內涵。不同的是,從小學到高中,語文內容越來越復雜,難度也越來越大,價值體系、人文性、知識性也越來越深厚,對學生成長更加有利的同時也增強了其學習難度。所以,作為聾校高中語文老師,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結合內容,滲透傳統文化中的德育,培養聾生學習語文的情感,促進聾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喜愛。比如,在《孔雀東南飛》這一課的教學時,老師就可以借助文中一個關鍵人物——焦仲卿的形象,還有他和母親的對話等作為講解的切入點,突出焦仲卿對母親蠻橫無理的態度和他自身的一些價值觀扭曲。再結合我們學習過的,聾生也熟悉的《弟子規》《三字經》等內容,帶領聾生理解焦仲卿的行為和為人,從而通過“首孝悌,次謹信”等句子,體現“孝悌”在古代禮儀中的重要性等,從而大大增強聾生對課文的理解,保證了閱讀教學質量的同時,也升華了閱讀教學的意義,培養了聾生對閱讀的興趣和情感。
四、結語
總之,閱讀是聾校語文教學的重點,尤其是高中語文閱讀,不但是提升聾生語文成績和語文學習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保證聾生升學考試的關鍵。所以,在聾校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老師一定要研究內容,了解聾生的實際情況,掌握教學的節奏,采用科學的教學策略,保證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豐富聾校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黃衛榮.解構與重組:基于學生思維發展的問題式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語文教學通訊,2017(28):19-22.
[2]陳玲娟.讓閱讀豐茂 讓課堂高效: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名師在線,2017(16):42-43.
編輯 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