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文桂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感悟數學的作用。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從生活中發現數學信息,把數學與生活進行有機地融合,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一、捕捉生活中的“數學”
提起數學與生活的關系,人們往往覺得數學就是枯燥無味的符號、數字,認為數學最貼近我們的就是計算,卻忽略了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從原始社會人們結繩記事起,數學就存在于人類的生活中。我們從早上起床、吃飯、上課到晚上睡覺都離不開時間,我們的出生年月、年齡、電話號碼、門牌號碼離不開數字編碼,銀行工作人員每天離不開利率、利息,工程師設計圖紙離不開比例尺……隨著科技的發達、網絡的普及,小學生對于歌星、明星、球星等一系列流行的和人們關注的事也特別感興趣。細心的老師就可捕捉到更多生活中的“數學”,如在《生活中的負數》中劉翔在第十一屆田徑錦標賽中比賽時風速-0.4米/秒;《百分數的意義》中求姚明投球的命中率。提起運動會,學生的興致很高,提出了不少的數學問題。生活中無處不存在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問題。
二、把生活融入課堂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蓪嶋H上,學生在生活中卻無法發現數學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挖掘現實生活中蘊藏的數學信息,把書本上的知識與學生生活有機地融合起來,用生活化的視角理解數學,但不沖淡數學教學的數學化。
1.情境中寓生活
日常生活中的實際經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在學生熟悉的情境中學數學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貼近生活學數學最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應該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感覺到在課堂上學習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數學問題一樣,讓大家輕輕松松學數學。如教學《圓的認識》,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在一片草地上有一棵樹,上面拴著一只羊,半個月過去,草地發生了什么變化呢?”讓學生找出其中的學問,同時也讓學生以小組形式用一個圖釘、一條細線、一支蠟筆表演羊吃草的情景。如此一來,他們通過圖釘認識了圓心,通過細線認識了半徑,還初步認識了圓的周長、面積,發現了不用圓規畫圓的好辦法。創設親近生活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他們就會樂意學數學。
2.實踐中寓生活
在教學中讓學生帶著操作材料進課堂,通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擺一擺、數一數、量一量、說一說等實踐活動以及進行分割、拼合等操作過程,讓多種感官協調統一,在實踐活動中去感受、探索、發現未知,達到啟智明理的效果。如“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學時,讓學生對各種形態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實物進行觀察、觸摸、發現,使學生在腦海里建立一個具體的實物表象。上課時,讓學生舉例說出日常生活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學生很快說出講臺桌上的粉筆盒,教室里的電腦桌、文具盒以及我們的教室等等,然后通過學生自身體驗、測量、比較等活動,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使學生比較容易地實現由形象的概念到抽象的本質概念的升華,發展了空間觀念。
3.練習中寓生活
葉瀾教授認為,當數學同兒童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教學才具有活力、富有生命力,教學中設計一些生活化的數學練習,促進學生把數學知識同生活問題更加緊密地融為一體。如教學“百分數應用題”時,我設計如下練習:小馬百貨商店門口的廣告牌上寫著“大甩賣,襯衫原價每件45元,現價每件20元;百利西服6折后每套1120元,優惠多多,不容錯過”。學生讀完這些廣告后,試算一算每件襯衫降價百分之幾?百利西報原價多少元?這樣生活化的練習,有效地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激活和煥發了數學課堂的生機和活力。
三、數學延伸至生活
數學是日常生活和進一步學習必不可少的基礎和工具。日常生活“數學化”,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逐步具備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離不開數學”。讓現實的數學走近學生的視野,使他們體會在生活中“做數學”的樂趣。例如,許多學生都夢想著他們的理想臥室,在高年級學習了面積和體積知識后,我安排了這樣的作業:設計你的臥室,在這個練習中,學生的設計受尺寸和價格的限制,他們必須做好地面的設計,包括家具擺放的位置,還要選擇適合的地板,粉刷墻壁和天花板的涂料,空調和供熱設備等。學生興趣盎然,他們設計圖紙后,有的去建材市場咨詢地板和油漆的價格,有的去商場查找空調的型號、功率、價格……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學會了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
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數學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因此,只有將數學教學與生活相融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即生活,切實地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原型,才能讓學生真正地理解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編輯 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