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連曼,劉 敏,王 浩,孟凡森,王夢琳
(河南省人民醫院 高血壓科,河南 鄭州 450003)
紅細胞分布寬度(RDW)是全血細胞計數的一個指標[1],反映了循環紅細胞體積大小的變異程度。血液標本通過血液分析儀內小孔的一瞬間,技術電路得到一個細胞體積大小相應的脈沖,通過計算,得到相應的體積及細胞數,通過計算處理得到RDW[2]。RDW可以用紅細胞體積的標準差除以紅細胞體積的平均值,然后再乘以100%來表示。多數使用所測得的紅細胞體積大小的變異系數即RDW-CV來表示,也有些用所測的紅細胞體積大小的標準差即RDW-SD作為報告方式[3]。近年來,研究顯示,RDW除了用于血液系統疾病的診治外,其與心血管系統的研究也在逐步開展。
高血壓是心血管系統的一種常見病,是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卒中和腎臟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血壓變異性(BPV)是指一定時間內血壓波動的程度,是心腦血管疾病預后的較強預測因子[4]。BPV的常用評價方法有:標準差、變異系數等。BPV增加可以加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進展[6-7]。中心動脈壓一般是指升主動脈的收縮壓(CSBP),中心動脈壓較外周動脈血壓相比,更客觀地反映血壓水平。高血壓的發病率逐年增加,號稱沉默的殺手,其并發癥給國家和個人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除了現有的檢測指標,有無一種簡便易行的檢測指標,能夠對高血壓及其并發癥的發生提供幫助。RDW與高血壓之間的關系研究逐漸在開展,本研究嚴格選取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對RDW與血壓、中心動脈壓及BPV之間有無相關性進行研究。
1.1病例選擇 選擇2016年1月-2019年11月河南省人民醫院高血壓科確診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531例。診斷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中的診斷標準[8]。所有入選患者均經過嚴格的繼發性高血壓篩查,排除腎動脈狹窄,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篩查前2周或4周前停用降壓藥物,具體時間根據患者服用的降壓藥物而確定,利尿劑停4周,其他降壓藥物停用2周,用維拉帕米緩釋片,特拉唑嗪替代降壓[8]),腎性高血壓,睡眠呼吸暫停等繼發性高血壓。排除中度以上貧血,曾經或正在使用維生素B12,孕婦,甲狀腺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1.2分組 本研究根據RDW-CV的值分組。RDW-CV均值為13.10±1.32;最小值為10.40,最大值為18.40,25分位數是12.30,中位數是12.80,75分位數13.50。以RDW-CV四分位數為截點,將所有患者分為4組,最小值-25分位數為A1組(n=138),25分位數-中位數為A2組(n=137),中位數-75分位數為A3組(n=132),75分位數-最大值為A4組(n=124)。
1.3收集患者一般資料 包括年齡,性別,吸煙史(≥1支/d,且≥1年),飲酒史(酒精攝入量男性≥25 g/d,女性≥15 g/d,且≥1年)[8],既往史(腦卒中或冠心病史),洗脫期服用的降壓藥物種類,測量身高、體質量,計算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
1.4血樣本檢測
1.4.1血清RDW檢測 所有受試者入院當天禁食8 h,次日清晨空腹肘靜脈采血,采用日本XE-2100A血液細胞檢測儀檢測RDW。
1.4.2血生化檢測 禁食8 h,次日清晨空腹抽取肘靜脈血,采用美國強生公司的全自動生化學分析儀檢測,包括空腹血糖、甘油三酯,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尿酸、血肌酐、胱抑素C。
1.5動態血壓監測 所有受試者均佩戴德國Mobil CB-1805-B型動態血壓儀監測肱動脈血壓(動態血壓監測結果為患者洗脫完全,即服用維拉帕米或特拉唑嗪第14天佩戴),白天測壓1次/15 min;夜間測壓1次/30 min,白天與夜間的時間段設置按照患者真實作息時間。24小時血壓有效讀數>90%為合格。記錄24小時平均收縮壓(24 h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24hSBP)、24小時平均舒張壓(24 h 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24hDBP)和24小時平均心率。進一步排除白大衣高血壓。
1.6中心動脈壓檢測 培訓合格的技師,采用歐姆龍無創中心動脈壓檢測儀(HEM 9000AI)測定。患者休息5 min后開始檢測,采集并輸入患者的姓名,性別等基本信息,取坐位,找到橈動脈,肱動脈搏動位置,尋找橈動脈博動最強處安上脈搏傳感器,開始測定后機器自動計算出CSBP。

2.14組 RDW-CV分布情況 見表1。

表1 4組RDW-CV分布情況
2.24組一般資料比較 4組性別、年齡、吸煙史,飲酒史、甘油三酯、總膽固醇、空腹血糖、BMI、血尿酸,血肌酐,尿酸,既往史、服用降壓藥物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4組一般資料比較
2.34組血壓水平、中心動脈壓及BPV比較
2.3.14組血壓水平、心率、中心動脈壓比較 4組間24小時平均SBP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4組間白天平均SBP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4組間夜間SBP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不同組間中心動脈壓(CSBP)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2.3.24組BPV比較 各組間全天SBP變異系數、白天SBP變異系數和夜間SBP變異系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A4組顯著高于其他3組(P<0.05)。見表4。

表3 4組血壓、心率及中心動脈壓比較
注:與A1組比較,*P<0.05;與A2組比較,#P<0.05;與A3組比較,△P<0.05

表4 4組血壓變異系數比較
注:與A1組比較,*P<0.05;與A2組比較,#P<0.05;與A3組比較,△P<0.05
2.4RDW相關性分析 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RDW-CV與24小時平均SBP、白天平均SBP、夜間平均SBP、全天SBP變異系數、白天SBP變異系數、夜間SBP變異系數和中心動脈壓(CASP)呈正相關關系,見表5。

表5 RDW與相關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高血壓發病率逐年增加,號稱沉默的殺手。由于一部分高血壓患者無明顯癥狀,發現時已經出現心、腦、腎、眼底、大血管等并發癥,給個人、家庭及國家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由于血壓是波動的,所以談到血壓,就要提到BPV。本文應用了變異系數來表示BPV。有研究示,BPV 增大可誘發炎性反應,影響內皮細胞功能,加速動脈粥樣硬化[9]。研究顯示BPV與靶器官(心臟、腎臟、血管、腦)損傷的關系最為密切(相關系數達0.6以上),雖然血壓水平本身與靶器官損傷也相關,但相關系數只有0.3左右[10]。ASCOT-BPLA研究顯示,SBP變異性獨立于血壓水平之外,成為高血壓患者中風的一項重要的預測指標,較血壓水平更有意義[11]。研究發現,SBP變異性可以增加冠心病的發病率[12]。主動脈壓力即中心動脈壓,既往研究顯示,中心動脈壓與外周動脈血壓相比,更能真實,客觀的反映動脈血壓水平,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預測因素。可以通過有創的途徑測定,也可以通過無創的方法估測。研究顯示,中心動脈壓與高血壓患者靶器官損害密切相關[13-16]。
RDW是血常規中的一項指標,用于貧血等血液系統疾病的診斷及療效觀察。目前越來越多關于其與心血管系統疾病的研究。近年來,高血壓與RDW之間的關系研究逐漸開展。本研究發現,原發性高血壓患者RDW與血壓(24小時平均SBP、白晝平均SBP、夜間平均SBP)及BPV(全天SBP變異系數、白晝SBP變異系數、夜間SBP變異系數)和中心動脈壓呈正相關,本文研究結果與既往結果有一致之處,也有既往研究未涉及的問題。
Tanindi等[17]研究發現,高血壓及高血壓前期患者較未患高血壓的人群有較高的RDW值,其結果獨立于年齡、炎癥狀態、貧血等,并且RDW與SBP、DBP有相關性。Tonelli等[18]通過將觀察者按RDW 的水平不同進行分組,發現RDW 水平與SBP存在顯著相關,與DBP關系不顯著。項偉忠團隊[19]將200例高血壓病患者與50例正常血壓患者列為研究對象,按血壓水平分為高血壓1級、2級、3級,RDW與高血壓患者血壓水平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血壓水平越高,RDW越高。Jiang等[20]進行了一項橫斷面研究,納入了2011-2016年共302 527名志愿者,結果發現在此人群中高血壓的發病率男性17.436%,女性7.018%。并且發現在校正了年齡、BMI、白細胞、高密度脂蛋白后,RDW與SBP、DBP呈倒U型關系。Su等[21]發現,RDW可能與反勺型和非勺型血壓模式有相關性。Ozcan等[22]將247例原發性高血壓納入研究,完善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根據動態血壓的結果,將其分為兩組,勺型組127人,非勺型組120人。研究結果顯示,與勺型組相比,非勺型組的RDW值明顯升高,RDW可以預測原發高血壓的非勺型模式。
本文研究未發現RDW與DBP有相關性,與上述既往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未發現RDW與SBP,DBP呈倒U型關系。本文未對血壓模式進行分析。但分析了既往未研究過的RDW與BPV、中心動脈壓之間的關系。而中心動脈壓是升主動脈根部血管承受的壓力,與肱動脈血壓相比,更真實、客觀。
既往研究顯示,炎癥細胞因子能抑制促紅細胞生成素對骨髓干細胞的敏感性,降低紅細胞生成素對鐵的利用程度,導致RDW的增高[23]。慢性炎癥被證明是動脈粥樣硬化及其相關疾病的基礎[24],眾所周知,在動脈硬化過程中,多種炎癥因子比如TNF-α、IL-1b和IL-6水平升高[25]。高血壓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等炎性疾病的危險因素。一系列的炎癥標志物,例如TNF-α、IL-1,IL-6,IL-2與高血壓的病理生理過程有關。而動脈硬化一定程度上影響BPV。因此,RDW在高血壓中發揮的作用與高血壓的炎癥狀態有關[26]。這些研究為本文提供了理論依據,具體的機制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本文嚴格篩查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排除可以影響本研究結果的疾病,發現RDW與24hSBP,白晝平均SBP 、夜間平均SBP有相關性,與DBP無相關性。發現RDW與BPV(全天SBP變異系數、白晝SBP變異系數、夜間SBP變異系數)有相關性,與中心動脈壓有相關性。研究結果給我們一啟示,既往看似與血壓、心腦血管系統無關的一些指標,其實是有關的。那么在高血壓防治的道路上,是否能夠加入一些“新鮮”的簡便易行的檢測指標,對這些指標異常的人群,加大高血壓防治宣教,更好的指導我們高血壓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