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 磊,張振宇,關婷婷,張 佳
(1.焦作市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中心,河南焦作 454003;2.濟源市畜產品質量監測檢驗中心,河南濟源 459000)
1.1 目的和意義 為掌握焦作地區豫西北山羊的遺傳資源情況,有關部門實施品種保護提供決策依據,掌握該品種的群體數量、分布區域、消長規律,測定該品種的體型指標數據,從而對該品種進行種質資源保護和合理化開發,促進豫西北山羊產業的發展。
1.2 研究內容 研究地點主要為焦作地區北部太行山沿線,針對豫西北山羊的存欄量、體型指標、生產性能及肉質等內容進行分析研究。
1.3 肉質分析樣品要求和采集方法 參照NY 5344.6-2006《無公害食品 產品抽樣規范》第6部分畜禽產品規定進行樣品采集工作(NY 5344.6-2006,2006),主要采集不含或含少量脂肪的肌肉。
2.1 品種來源 據劉月霞(2003)參考古人注釋,夏羊可被推斷為黑毛山羊。豫西北山羊來源于蒙古山羊,起源無從考證,早在清末及民國初年當地農民就大量飼養,后因戰爭等影響養殖量減少,解放后又逐漸恢復發展。但由于該品種繁殖率低、生長緩慢、林牧矛盾等問題導致數量逐漸減少,之后政府加大保護力度,數量有所恢復(陳守強,1996)。
2.2 外形特點 豫西北山羊被毛以黑色為主,兼有黑、白、黃、褐、青等。公羊角朝向后上方或螺旋生長,母羊角比公羊略小。頸粗,背直,胸寬,四肢粗壯。蹄黑黃。
2.3 群體數量與規模 1980年焦作地區豫西北山羊共有68069只,其中修武縣31100只、沁陽市20615只、博愛縣16354只(劉月霞,2003)。2006年全省豫西北山羊存欄14240只,其中主產區焦作存欄7296只。此次調查焦作地區豫西北山羊存欄數量略有增加,約為8300只。
2.4 瀕危程度 根據《畜禽遺傳資源調查技術手冊》附錄2《畜禽品種瀕危程度的確定標準》,雖然豫西北山羊暫無瀕危危險,但已進入準瀕危程度(陳偉生,2005),因此,2006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為包括豫西北山羊在內的43個重要瀕危畜禽品種建立了“畜禽遺傳資源體細胞庫”(彭蓉,2006),并于2014年2月被農業部列入國家級畜禽資源保護名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2014)。
為更好地服務選種、選育工作,我們對34只公羊和118只母羊進行體尺、體重的測定。結果見表1。胸圍、胸寬的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對體重的影響與2009年我單位(原焦作市畜牧獸醫工作站)和河南農業大學合作測得的結果一致(田亞磊等,2009)。

表1 體型指標測定數據

表2 生產性能測定數據
4.1 屠宰性能 這次測定結果與1980年相比,屠宰率公羊高提7.67%、母羊提高4.16%,差異顯著(P<0.05);凈肉率公羊提高2.29%、母羊降低0.55%,差異不顯著(P>0.05)。由表2可知,在周歲左右屠宰時公羊在產肉能力指標胴體重顯著高于母羊(P<0.05),凈肉率和眼肌面積雖然也高于母羊,但差異不顯著(P>0.05)。
4.2 羊絨生產性能 豫西北山羊一般于清明前抓絨,產絨量不高。公羊平均抓絨0.197 kg,母羊平均抓絨0.166 kg。最高產絨量達0.4 kg。
4.3 肉質分析 由實驗室進行分析,所用儀器設備有MICHEM型陶瓷纖維馬弗爐(北京盈安美誠科學儀器有限公司產品)、BP211D型電子分析天平(德國賽多利斯集團產品)、脂肪測定儀(濟南海能儀器公司產品)、K314凱氏定氮儀(瑞士Buchi公司產品)等儀器,均采用國標方法測定。由表3可知,蛋白質平均含量高達20%以上,脂肪平均含量低于3%。公母羊在肉質常規指標上沒有差異性,豫西北山羊肉的水分含量為72.14%,與李志農在《中國養羊學》一書中給出的山羊肉水分含量在61.7%~66.7%(李志農,1993)要高。其含量高于羅惠娣等(2001)研究的波爾山羊羔羊71.47%和山西本地羊70.0%,說明豫西北山羊的肉細嫩多汁、易于消化(吳偉等,2002)。脂肪含量2.73%,與趙有璋(2013)《中國養羊學》3.9%的脂肪含量相比較低(傅潤亭,2004),說明豫西北山羊的肉質好及該品種飼料報酬可觀。蛋白質含量是衡量肉質優略的重要指標,高達20%以上的蛋白質含量說明豫西北山羊的肉質優良,具有很好的營養價值(劉月霞,2003)。

表3 肉質常規指標測定數據
研究結果表明,豫西北山羊群體數量與2006年調查相比增長13%,但仍處于準瀕危程度;豫西北山羊體重與體尺、胸部等指標呈正相關(P<0.01);公羊綜合產肉能力優于母羊,胴體重顯著高于母羊(P<0.05),凈肉率和眼肌面積雖然也高于母羊,但差異不顯著(P>0.05);羊肉蛋白質平均含量達20%以上,脂肪平均含量小于3%。
目前,焦作豫西北山羊存欄僅8千余只,盡管與2006年相比增長13.8%,但仍處于準瀕危畜禽品種。2006年,依據農業部“畜禽保種項目”計劃,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為包括豫西北山羊在內的43個重要瀕危畜禽品種建立了“畜禽遺傳資源體細胞庫”;2014年農業部發布2061號公告,將太行山羊(含豫西北山羊、武安山羊、黎城大青羊3個亞種)列入《國家級畜禽資源保護名錄》,這表明豫西北山羊的保護工作已刻不容緩。
豫西北山羊歷史悠久,因其抗病力強,很少用藥,且山區污染少,飼草、水質優良,所以肉質鮮美,屬綠色畜產品,具有較大的經濟開發價值,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地方品種。由于數量較少,屬準瀕危畜禽品種,為保護遺傳資源,建議通過建立核心保護區嚴格選育,調整羊群結構、加大和穩定核心群數量,暢通特色深加工產品鏈、實施開發和保護并舉等措施保護這一優良地方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