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衛花
摘? ? 要: 家長參與幼兒教育,受到各國教育界的關注。美國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家長參與幼兒教育體系。本文從民權運動的推動、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的需要、對高質量教育的關注、廣大教育研究者的積極倡導四個方面入手,就美國家長參與幼兒教育的原因,進行系統分析。
關鍵詞: 家長參與? ? 幼兒教育? ? 美國? ? 原因
經國家教育部修訂后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于2016年3月正式推行,“新規程”再次強調幼兒園應與家長密切合作,推行家長聯系制度,多形式開展家園合作。在倡導幼有所育的今天,人們不但關注孩子有所育,而且重視讓孩子接受高質量的幼兒教育。家長參與幼兒教育,與幼兒教育機構形成教育合力,能有效提高幼兒教育質量。美國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家長參與幼兒教育體系,為開展家園合作共育,提供了一種模式。本文就美國家長參與幼兒教育的原因,進行剖析,讓人們了解美國家長參與幼兒教育的背景。
一、民權運動的推動
二十世紀中葉,美國由于各種社會矛盾的不斷激化,民眾爭取民主權利的斗爭運動愈演愈烈,人們對民主權利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烈。在此社會大背景下,美國國內的有色人種,特別是黑人,為了爭取平等的民主權利、反對種族隔離而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民權運動。民權運動融入教育領域,主要表現為爭取平等的教育權,破除學校的種族隔離,種族利益集團進行了堅持不懈的努力和斗爭。其中,“著名的民權運動領導人馬丁·路德·金在關于學校改進的一些見解中提到家長與學校之間應該建立積極的聯系”[1](13)。
日益激烈的民權運動斗爭浪潮,撼動了美國聯邦政府對教育的態度,從不曾直接涉足教育領域轉而開始關注美國教育。自此,美國先后出臺了有關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系列政策措施。其中一些教育政策和措施不乏與家長參與教育、鼓勵家長與教育機構合作有關。例如,為了消除教育貧困,讓處于劣勢群體的幼兒與其他幼兒擁有同等發展的權利,美國政府于1965年開始實施先行計劃(Head Start)。在美國的幼兒教育歷史長河中,人們關于先行計劃對美國幼兒教育發展的影響褒貶不一,但是就先行計劃對家庭、幼兒、社區及幼教工作人員產生積極的影響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充分肯定了家長在幼兒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的基礎上,該計劃把家長參與視為哲學基礎,把家長參與作為一種手段。可見,先行計劃的推行,是當時美國國內民權運動蓬勃發展的一大產物。
在聲勢浩大的民權運動中,《民權法案》應運而生,該法案第四條款明確提出“要對各個層次的公共教育機構中由于種族、膚色、宗教信仰或移自國家的不同而使公民無法獲得平等教育機會的情況進行調查”[2](213)。據此,以科爾曼(James S.Coleman)為首的約翰·霍普斯金大學對美國4000所公立幼教機構中的近60萬幼兒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白人家庭孩子的發展水平遠遠高于其他少數民族幼兒(亞裔少數民族幼兒除外)。當時人們普遍認為造成此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白人家庭幼兒就讀教育機構的物質條件和師資水平要明顯優越,但調查結果顯示則大相徑庭,表明是由于少數民族幼兒家庭落后的文化、經濟水平所導致的。由此,科爾曼指出造成教育機會不平等的根源,表面上看是來自教育機構,其實并非如此。基于家庭文化、經濟水平的差異,少數民族家庭幼兒在未入學就已經落后于其他幼兒。教育機構不但沒有加以重視,而且并未采取任何相應的措施以緩解家庭文化、經濟給少數民族家庭幼兒帶來的不利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使其與白人家庭幼兒的差異日益凸顯。在民權運動中應運而生的《民權法案》的倡導下,人們對造成教育機會不平等的根源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自此,人們開始更關注和重視家庭環境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一些聯邦教育計劃注重把幫助家庭改善教育環境和促進家長參與納入其中。
二、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的需要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人們對經濟和科技的認識有了更新的認識,國家的進步與繁榮有賴于經濟和科技的蓬勃發展,同樣影響教育的發展與革新。美國史上的歷次教育改革,幾乎都是由經濟和科技發展的需要而帶動的。美國每次在經濟和科技領域遇到難題或與他國相比發展停滯不前、受到阻礙的時候,在分析原因和探求發展之際,教育領域總不會被他們忽略。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尤其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歐盟及亞洲等國的迅速崛起,在某種程度上撼動了美國在世界上的經濟獨霸地位。與此同時,美國國內教育問題開始逐漸凸顯。在面臨經濟霸主受到威脅與“后院起火”這一“內憂外患”的發展困境時,美國政府、教育、科技、企業及勞動等各部門聯合組成了一個名為“教育為經濟發展服務”的特別調查團,指出教育為國家經濟展科技進步的動力之源。由此可見,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與學校教育緊密相連。教育應踴躍承擔助推經濟發展的任務。報告指出,教育的最優化有益于國家經濟和科技的發展,面對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拷問,如何實現教育的最優化?教育改革被提上了美國議事日程。
以發展經濟和科技為首的最優化教育改革,主要體現在改革政策措施中。從那時起,美國一系列有關教育改革的政策和法規,皆強調最優化教育的實現不僅要加強政府對教育的宏觀調控,而且要實現教育機構內部的教學、管理改革。其中有關教育機構管理的改革明確提出:“發展分權的學校管理體系,實現學區—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專業人員—家長的教育決策和管理權的部分轉移。”[1](13)由此可見,教育改革從政府參與轉向社會全員參與,從教育機構內部的改革轉到教育機構的外部大環境上。經濟發展科技進步需要最優化的教育,最優化教育的實現有賴于各類教育的最優化發展,幼兒教育作為其中最基礎的組成部分,充分強調通過鼓勵家長與幼兒教育機構相互合作,讓家長參與到幼兒教育決策和機構的管理等事務之中,發展最優化的幼兒教育。
三、對高質量教育的訴求
自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以后,人類社會開始向知識、信息化社會發展,與工業化社會相比,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對人口素質提出了前沿的要求。伴隨著卓越尖端科學技術的發展,世界各國逐漸意識到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
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震撼了當時稱霸世界的美國。由此,美國意識到自己的科學技術地位受到了巨大挑戰。面對大眾的憂慮和此起彼伏的申討責備,美國政府開始反思教育。把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希望寄托于高質量教育的基礎之上。“那些為其子女前途而擔憂的中產階級白人家長開始堅決主張他們在學校中應有更多的權利,他們不再滿足于只作學校助手的角色,希望能在更大程度上參與學校事務,比如他們要求學校的改革計劃”[3](11)。幼兒家長也要求參與到孩子的教育過程之中,以便給幼兒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和發展機會,為其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高質量的教育,需要社會、家庭和教育機構共同合作。授權于里根總統的“高質量教育委員會”就此誕生,“美國基礎教育政治日漸平庸,最為直接的表現是學生成績的滑坡,無疑將波及國家和人民將來的發展”。委員會還研究了造成這一危機的原因,其中指出教育成績和教育質量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育過程造成的。該報告強烈呼吁美國各界團結行動起來,通力協作開展教育改革。至此,美國展開了第三次基礎教育改革。當時,美國的幼兒教育改革,聚集了教育界、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此外,工商企業界人士、各個社區和家長都對幼兒教育表現出極濃厚的興趣,希望通過各種途徑發展幼兒教育,為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家長有權向幼兒教育機構要求給子女提供最好的教育,與此同時,家長應積極參與子女教育。
1988年里根總統收到了當時教育部部長貝內特的一份教育改革總結報告,該報告就1983年以來美國的教育改革與發展做了系統的論述與總結,貝內特指出此前存在的一些問題還很嚴重,教育質量仍然不高,最終指出教育改革仍需繼續。第二年,以“教育總統”著稱的喬治·布什在弗吉尼亞大學召開了舉世矚目的高端教育大會,50個州的州長參加并出席了會議,共同研討了六項“國家教育目標”和四項“教育戰略”,第四項戰略指出:“為保證學校取得成功,必須超越課程,把眼光放到家庭和社區上。”[3](11)此外,為了實現做好入學準備這一目標,還對幼兒家長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要求。克林頓上臺后,將六項“國家教育目標”增至八項,其中目標八論及家庭與學校之間伙伴關系的建立。與之前相比,更加重視家長的參與,把家長參與上升為國家政策。自此,人們日益意識到幼兒教育領域內教育質量的提高,不僅是幼兒教育機構的責任,而且幼兒家長應參與其中擔負起應有的責任。因而,美國越來越重視家長在幼兒教育中的參與作用,連續出臺了有關家長參與幼兒教育的多項政策和法案,對家長參與的重要性和具體實施等做了明文規定,為各州、各幼兒教育機構開展家長參與提供指導。
四、廣大教育研究者的積極倡導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前,美國人民對家長在幼兒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缺乏一定的認識,家長參與幼兒教育的觀念比較薄弱。六十年代開始,美國一系列幼兒教育研究成果證明了家庭環境對幼兒發展有重要影響,為加強家園聯系與合作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4](95)。在這一時期,一如上述教育改革者大力提倡家長參與幼兒教育一樣,許多研究者積極展開了家長參與幼兒教育的研究,眾多研究理論和結果為美國家長參與幼兒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1966年約翰·普斯金大學社會學家科爾曼及其同事,根據《民權法案》第四條款的要求,對劣勢群體子女無法獲得公平的教育機會展開了調查,調查指出作為重要的社會資本,家庭環境尤其是父母對子女教育的重視和參與,對孩子的成長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自此,人們開始關注幼兒教育中家長這一角色。1979年,人類發展生態學理論研究者布朗分布倫納指出,幼兒的生活環境是由不同圈層的生態環境所構成的,它們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幼兒的發展。其中,家庭、幼兒教育機構作為微觀系統生態環境,二者之間的互動、交流越高越充分,越有利于提高微觀系統質量,更有助于幼兒的發展。美國幼兒教育專家艾斯薩與其研究團隊經過多年的研究,提出了自我概念理論,表明“家庭、學校、社區中的成人之間、成人與幼兒之間的關心對幼兒的發展至關重要。家庭、學校、社區的密切合作有助于幼兒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5](5)。
此外,除了上述這些著名的研究者對家長參與幼兒教育的大力倡導之外,在美國還有其他研究機構和學者對家長參與進行了直接或間接的研究。例如,1992年美國學者Nieto的研究表明,“在每一個成功幼兒的背后都有著‘參與的家長,他們積極地投身于幼兒教育事業,為幼兒教育機構提供道義和情感、物力、人力及財力上的支持和幫助”[6](363)。由此可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眾多研究者對家長參與幼兒教育進行了廣泛研究,大量的研究結果和理論系統地支持了家長參與幼兒教育工作的全面開展。
參考文獻:
[1]徐玉珍.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家校合作相關法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2]Harlow G. Unger.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Education[J]. Facts On File, Inc. 1996.
[3]曹麗.二戰后美國家校合作發展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04.
[4]史靜寰,周采.學前比較教育[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
[5]李生蘭.幼兒園與家庭、社區合作共育的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6]Laura Rogers Fortson, Judith C. Reiff. Families and Teachers as Partners,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Open Structures for Integrative Learning, A. Simon & Schuster[M]. Company.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