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鈺涵
摘? 要:魯迅的《阿Q正傳》是現代小說的經典作品。該書透露著魯迅先生在所處時代下思想的深刻性,含有極大的思想價值,因此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層次的讀者都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而其中必不可少的便是書中所蘊含的藝術價值。本文將從藝術手法出發,主要包含精神勝利法、悲喜劇交融等四個方面進行分析理解。
關鍵詞:《阿Q正傳》;精神勝利法;現實主義與表現主義;個性化語言
《阿Q正傳》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是現代小說的經典代表。小說以辛亥革命時期中國農村為背景,通過刻畫阿Q、趙老太爺、吳媽等人物形象來反映當時時代背景下人性與社會的百態。而人物的刻畫和情節的塑造都離不開獨特的藝術手法,下面將對書中的藝術特色進行分析。
首先,最著名的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精神勝利法是阿Q精神的核心。所謂阿Q精神便是阿Q在面對一些事情時,例如與趙老太爺的爭斗失敗情況下,采用自我麻痹的方法,以實現自己精神層面的虛榮與滿足。在書中,不僅阿Q會注重精神勝利,趙老太爺等人也會注重。正如阿Q在書中說自己姓趙的時候,趙老太爺注重“面子”問題,采用強制措施,等級壓制,剝奪阿Q姓“趙”的權利。阿Q則是精神勝利法最明顯的代表。例如在第二章《優勝記略》中,阿Q在賭錢賭贏卻被賴賬,因自身弱勢地位不能報復只能進行自殘的行為來尋求自己內心的平衡,使自己得到精神層面的滿足。茅盾曾說過:“阿Q這人要在現實社會中實指出來也是辦不到的,但我讀這篇小說的時候,覺得阿Q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國人品性的結晶呀!”[1]由此可見,魯迅以阿Q一個人的精神勝利法,反映中華民族的普遍弱點,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劣根性——“愛面子”。“面子是中國精神的綱領,只要抓住這個,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抓住了辮子一樣,全身都跟著走動了。”通過精神勝利法這一現實,表現出辛亥革命前后人們在獲得精神滿足之后便會忘卻自己的身份,也從另一個角度體現出人們受封建禮教等級制度迫害至深。
其次,在《阿Q正傳》中,魯迅采用了喜劇與悲劇相結合的手法。魯迅先生曾經給悲劇和喜劇下過定義,他說:“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在文章中,魯迅多采用一些幽默、夸張、反語等多種表現手法,例如“兒子打老子”以及第四章戀愛的悲劇中的幽默語言,都使文章帶有一定的喜劇效果。同時,魯迅采用了悲劇的諷刺藝術手法。在最后一章中,阿Q被當作犯人逮捕畫圈的事例,以及游行時眾人不滿意阿Q不唱戲的心理,都具有一定的諷刺意味,突出了中華民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的劣根性,悲劇效果濃厚。曾有人說:“《阿Q正傳》采用的是喜劇的外套,悲劇的內核。”[2]悲喜劇交融的狀態下,巧用對比,使文章的諷刺意味也更加突出。當然,除了故事情節之外,阿Q自身也是悲喜劇交織的人物,他的悲在于他的卑微以及用精神勝利法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的喜在于自身深陷在精神勝利法中,自得其樂。不得不說,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讓人覺得既可憐又可笑。
第三,在《阿Q正傳》中還有現實主義的嚴峻性和表現主義的“間離效果”。在書中,魯迅既學習西方小說描寫人物心理的技巧和現實主義手法,同時也采用了中國傳統小說的白描手法以及表現主義。魯迅在書中采用白描的藝術手法塑造阿Q的人物形象,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中,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從實際出發,借阿Q和趙老太爺等人的藝術形象來反映辛亥革命時期不同階級的性格特征和思想狀態,具有現實主義色彩。同時,在文章敘述過程中加入主角之外的議論以及通過人物的對話、內心的獨白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阿Q關于是否革命的矛盾心理,以及對于被人欺壓之后的幻想,都具有一定的表現主義色彩。而所謂間離效果是指“使所要表現的人與人之間的事物帶有令人觸目驚心的,引人尋求解釋的,不是想當然的和不簡單自然的特點。”[3]在書中,作者同時采用歷史化和典型化的藝術手法,如阿Q這一人物形象,使人們在感覺自己是其阿Q本人的同時也增加了不確定性,并與精神勝利法相融合,使情節更加耐人尋味,增加了與讀者的距離,具有“間離效果”。而“間離效果”的運用,體現出“作家有意識地與所表現的客體保持距離或直接呈現悖論”并使“讀者時刻保持清醒狀態,做出客觀評價”。[4]
最后,《阿Q正傳》中采用了許多個性化的語言。在故事敘述過程中,魯迅采用了許多個性化名詞,在人物對白中,與中國傳統的封建制度相結合,巧用文言句式。書中語言在具有幽默性的同時,也透露出社會的黑暗問題。如阿Q臨死前的語言描寫,輕松幽默但也透露出當時社會人們內心的黑暗。除此之外,巧用反語以及語言口語化等,是人物性格更加形象。
魯迅現實所采用的藝術手法特征具有極強的代表性,并通過這些藝術手法使文章批判精神勝利法,國民劣根性和封建制度這一主題思想更加深刻。其藝術和思想的深刻寓意值得不斷地進行分析。總的來說,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是一部值得無數次閱讀回味的小說。
注釋:
[1]出自茅盾在《小說月報》第十三卷第二期給讀者譚國棠的信.
[2]朱花玲.論魯迅〈阿Q正傳〉的藝術交融特色[J].名作欣賞,2018(27).
[3]布萊希特.布萊希特論戲劇[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
[4]閆莉莉.論魯迅小說中的間離手法[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