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錕 盧燁琦 姚卓夫
摘 要:針對農村基礎設施管理資產登記不到位、產權界定不清晰、管理標準與制度缺失及管理經費無保障的問題,提出了構建長久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完善鄉村基礎設施管理與績效評價的法律體系、建立公眾參與表達和管護的機制、建設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化資金供給結構,構造科學全面的績效評價體系五條對策,并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鄉村基礎設施;資產管理對策
黨的十九大中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表明國家對鄉村建設的力度加大,近年國家持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但是建設完成后疏忽管理的情況普遍存在,所以要加強基礎設施資產績效管理。但農村基礎設施管理存在資產登記不到位、產權界定不清晰、管理標準與制度缺失及管理經費無保障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嚴重影響了基礎設施的質量和效用,阻礙了資產績效管理的有效執行,必須盡快解決,因此本文主要對以上幾個問題的對策進行探究。
1 構建長久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
缺乏監管機制必然導致各單位無法明確各自的職責,無法準確高效進行監管活動,因此建立長久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是加強鄉村基礎設施資產績效管理工作的關鍵任務。
首先,要理清鄉村基礎設施的管理鏈條,協調多層級、多部門參與管理,切實解決多頭管理問題,提升資金的監管效率和使用效率。可以通過構建多層次的監管體系來強化剛性約束:首先由國家有關部門領導,進行宏觀上的布局。然后各省級單位根據中央的指揮,結合各省的實際情況進行綜合管理,將任務布置至各縣、市級單位,由各縣、市級單位自行落實。同時,多部門的協調管理包括資產管理部門與財務等部門的合作,各部門應各司其職,從建設、保管、處置、核算等方面多維度展開監管工作。
其次,要加快產權制度改革,制定管理依據,明晰產權,遵守“誰投資、誰管護、誰受益、誰負責”的準則。要保證對基礎設施進行準確的產權登記以及后期的實地檢查,相關單位要能有效獲得基礎設施的所有權歸屬、建設情況、維護情況等一切相關信息,明確各單位的權責,實現責任、權力和利益的統一。
另外,必須要完善鄉村基礎設施的管護機制,堅持“建、管”并重的原則,杜絕“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強化“建養一體化”,在項目立項時就要將管護資金考慮到預算體系內,而在項目竣工交付使用后,要將后期管護效果納入到績效考核評價機制內,以此來提升基礎設施的使用壽命和效率。同時,在管理過程中還應加強工作的公開透明化,廣泛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評價,切實保護公眾利益,減少基礎設施缺少管護的情況,進一步促進監管工作開展。
2 完善鄉村基礎設施管理與績效評價的法律體系
完善法律體系建設是管理與績效評價的制度保障。只有用法律規定建設標準、管理機制和監督機制等,才能做到有據可查、有法可依,才能對違法違規行為進行查處和追責。也只有法律上給予約束,政府部門等各方的行為才會規范,才能使監督行動行之有效,才能順利運行執行機制,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管理才能順利開展。
目前,雖然已經出臺了一些法律、規章,但總體來說,整個鄉村基礎設施管理法律體系還不夠全面,想要實現鄉村管理法治化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比如有些內容缺乏依據,沒有明確的規定;有些法律法規已經不再適用于當前局勢下的鄉村管理的需要;有些規定脫離實際,缺乏一定的可執行性和可操作性,難以在實際的鄉村基礎設施管理中付諸實施;執法不嚴、執法素質低下等都是目前比較困擾的問題,導致鄉村管理法治效果低下。因此,完善鄉村基礎設施管理與績效評價的法律體系是十分必要和不可或缺的。
3 建立公眾參與表達和管護的機制
我國目前存在著公眾參與意識和程度淺薄的問題,并且從供需失衡和管護兩個方面影響著基礎設施管理效益。因此首先我們要改變供給決策機制,由“自上而下”變為“自下而上”,提高村民在決策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可以組織村民公平設立村民委員會,由村委會成員定期了解基礎設施相關建設、維護等計劃的實際執行情況。然后召開村民會議,報告出現的問題、展開討論和收集意見,并針對不合理、不合規、不到位的執行環節提出調整意見,使村民真正成為建議的提出者。
村民是基礎設施的直接被服務者和受益者,基礎設施的建立必須要以人民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向,充分體現他們的需求意愿,使供給始終貼合民意,這就需要提升村民的表達意識,形成順暢有效的需求表達機制和渠道。村委會應充分聽取村民對于本村的生產發展和開源節流各方面的合理意見,修正完善基礎設施管理方案。完善村級設施管理系統后要引入全面管理機制可以更好的引導村民提出合理的建議,對其全面的設施管理的工作效率也有很大提升。
另外,要加強村民的自覺意識,提升他們對公共基礎設施管理的關注,使他們充分認識到基礎設施是與他們自己的生產生活休戚相關的,管理維護公共基礎設施其實就是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調動他們的主觀積極性、能動自覺性,構建人人都愛護管理基礎設施的和諧氛圍和景象。
4 建設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化資金供給結構
由于基礎設施屬于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的范疇,因此要增加政府的支持,以政府為主導因子。政府應是主要的資金供給方,承擔主要的供給責任,但公共基礎設施投資規模大,單純依靠政府資金難以滿足,并且效率低下,又因基礎設施可以給市場帶來巨大的收益,推動經濟的發展,所以必須建立以“以政府資金為導向,以企業和信貸資金為支撐,吸引集體資金和農戶資金的入賬,同時以外資等資金作為補充”的融資機制,形成多方面、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的資金供給結構。在各個方面的資金支持下才能大規模的實施基礎設施建設,才能滿足我國大環境下對于鄉村基礎設施的需求。
5 構造科學全面的績效評價體系
科學全面的評價體系,是要對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全過程進行效果評估,包括立項預算、投資決策、建設監督、運營管理維護等多個方面。設計一套完整的績效指標體系,應充分考慮指標所表示的普遍意義,使該體系在各種情況的資產績效管理中都能發揮最大效用。構建績效評估指標時還要從實際上考慮可操作性,指標設置要符合基礎設施的特點和實際情況,操作方法要相對簡單易懂,不能過于復雜,符合效益大于成本原則。同時還要改進評價方式和手段,擴充評價的主體不能只局限一部分人,完善評價的指標使之不斷健全并且符合實際情況,這樣才能讓評價體系更加合理高效。
另外,建立獎懲機制褒獎和懲處是評價體系必不可少的環節,要獎勵盡職盡責、工作完成度高的部門或個人,也要對工作完成度低的部門或個人進行處罰。只有建立更完善的責任追究與保護制度,獎勵與處罰同時到位,才能達到約束和激勵的雙重效果,從而更科學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查筠.關于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的思考[J].現代業,2019,(33):146-147.
[2]姜貴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管護,為鄉村振興助力[J].農業經濟,2019,(2):234.
[3]曾福生,蔡保忠.農村基礎設施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J].農業經濟問題,2018,(7):88-94.
[4]張海玲,王昕,孫瑩.基于多元統計分析的鄉村振興戰略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8,26(13):174-175.
[5]周琰.農業基礎設施建后管理主體責任虛化及對策分析[J].發展研究,2015(7):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