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莎莉 石陳麗
摘? ? 要: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語言作為文化載體,文化典故是文學語言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學習和了解西方文化典故有助于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英語水平的提高。本文從培養學生的跨文化知識出發,從西方文化典故的來源、學習西方文化典故的意義方面進行分析,闡述學習西方文化典故的必要性。
關鍵詞: 典故? ? 來源? ? 英語學習? ? 跨文化
典故是指口頭或書面表達時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泛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典故經常來自文學典故、神話典故、歷史和體育典故,富含濃厚的民族色彩,有著內涵精深、外延悠遠的特點。英語典故追溯到早期古希臘古羅馬神話和《圣經》中的外來文化典故、莎士比亞時期及以后大量岀現的正宗的英語典故,以及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不斷涌現的新的典故。西方文化典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岀西方的思維、風俗習慣、信仰和道德倫理價值觀。
一、西方文化典故的來源
典故的產生實質上是對一種民族文化生活的語言反映。典故來源于人類社會生活文化的各個方面,但根據發展規律看西方文化典故的主要來源有:
(一)歷史故事或歷史事件。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有眾多具有影響力的著名歷史故事和事件,留下了許多典故。例如“eat no fish”(誠實的人)起源于歷史故事——英國伊麗莎白一世即位后,面臨的首要任務是處理遺留的宗教問題。她大刀闊斧地對宗教問題進行改革:頒布新的《三十九信條》和《至尊法案》,與羅馬教廷決裂,重立英國國教,確定英國國王為英國教會最高首領。其中《三十九信條》有一項規定,英國國教會廢除了天主教星期五禁肉(天主教中,星期五不能吃肉,就吃魚)的齋戒。許多英國百姓為表明自己的態度:支持伊麗莎白一世與天主教劃清界限,其中一項標志性的口號和做法是“星期五不吃魚”。后來,“星期五不吃魚”縮略成“不吃魚”。在英語中,“eat no fish”就成了表示擁戴政府的行為,“不吃魚的人”就成了“忠于政府的人”,后引申為“誠實的人”。
(二)希臘、羅馬神話典故。英語引用的典故最多來自希臘、羅馬神話,例如“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的塞浦路斯國王。他厭惡女性,決定永不結婚。他雕刻了一個美麗的象牙女像,愛上了這個女像。每日精心呵護、裝扮她,并向神乞求讓她成為自己的妻子。愛神阿芙洛狄忒為之打動,賜予了雕像生命,讓他們結為夫妻。后來教育心理學應用“皮格馬利翁效應”,也稱為“羅森塔爾效應”或“期待效應”,解釋為教師對學生的期待不同,對學生施加的方法不同,受到的影響也不一樣。
(三)宗教和《圣經》宗教中的典故、比喻和寓言廣泛地為世人所接受。由《圣經》而產生的諺語、習語、成語成為廣為人知的日常用語,例如“30枚銀幣”(30 pieces of silver)來自圣經典故“猶大的親吻”——猶大是《圣經》中耶穌基督的親信子弟12門徒之一,耶穌傳布新道雖受到百姓的擁護,卻引起猶太教長老司祭們的仇恨。他們用30個銀幣收買了猶大,要他幫助辨認出耶穌。他們到客馬尼園抓耶穌時,猶大假裝請安,擁抱和親吻耶穌。耶穌隨即被捕,后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人們用“30枚銀幣”比喻可恥的奸詐行為所得酬勞。
(四)社會、日常生活。社會生活包含甚廣、內容豐富多彩,也帶來了很多人們經常使用的典故。英國是一個島國,很多典故和魚有關,例如have other fish to fry(有別的事要忙),fish in the air (水中撈月,白費力氣)、a big fish in a small pond (大人物)、fish in troubled water(渾水摸魚、趁火打劫)等。
(五)文學作品、民間故事。西方文化典故有很多出自某些文學作品,有的是原封不動的摘引,有的則是節縮而成。它們廣為流傳,例如出自安徒生童話的“丑小鴨”(ugly duckling)廣為人知,比喻不被關注的小孩子或年輕人。講述只要有理想、有追求,并為這目標而努力奮斗,即使身處逆境也不要緊,“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人生中的挫折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堅強面對。“布利丹毛驢”(Bridan Donkey)出自十四世紀法國哲學家布利丹的寓言。有一頭饑餓毛驢站在同樣的兩捆干草之間,因為不知該吃哪邊的干草才好,結果餓死了,比喻那些優柔寡斷的人。
典故的產生實質上是對一種民族文化生活的語言反映。了解和掌握英語典故來源等方面的知識,對提高英語學習水平和職業知識技能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二、學習西方文化典故的必要性
分析蘇州市職業大學的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的在校學生的220份問卷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對于西方文化典故了解甚少,只有18%的學生知道斯芬克斯之謎,50%的學生了解達摩克利斯劍的含義,而不了解亞當、夏娃與伊甸園的關系的學生則占45%,不了解at the eleventh hour的占比則高達87%。但是調查同時發現81%的學生對于西方文化典故感興趣,78%的同學認為對于典故的了解會對英語學習有幫助,45%的學生非常希望了解西方文化典故,老師應多講一些與西方文化典故相關的知識;36%的西方文化典故應該挺有意思的,由于不知道是否對英語學習有益處,不是非常感興趣;只有9%的學生認為西方文化典故與考試(各類英語考試,如CET4、CET6)關系不大,沒有必要浪費時間。
在我國英語教材中存在用典故的英語文章,這些典故大多內涵深刻、文字簡潔,使用起來生動有力,使文章大為增色,例如,butterlies in ones stomach, take with a grain of salt, begin to breathe, stretch a dollar等表述在大學英語課本中出現。 然而, 由于對歷史或典故的知識不足, 學生往往難以理解這些典故在文章中的真正含義,而成為學習障礙。對于大學英語學習不僅是單詞和語法學習,需要跨文化知識學習。學習和掌握英語典故及背景文化知識,對提高英語學習水平和應用能力有著重要的價值,對習得跨文化知識、培養職業能力素養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西方文化典故對英語學習的促進作用
(一)擴大詞匯量。英語隸屬印歐語系,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世界各語言的不同詞匯。按其起源,英語詞匯可分為兩大類:母語詞匯和外來詞匯。對于英語拼寫影響較大的三大語言是希臘語(多數詞匯通過拉丁語間接進入英語)、拉丁(英語80%的詞匯直接或間接來源于拉丁語)和法語。而希臘神話已成為整個西方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關希臘的語言元素占據了重要地位,影響著西方社會文化及詞匯的發展。其中的許多現象已演變為西方文化中最基本的結構。詞匯中包括大量直接信息,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了一定的引導和輔助作用。因此,要想提高運用英語詞匯的綜合水平,學生必須知道來源于希臘神話的英語詞匯及典故。
例如:Chronos是希臘神話中的時間之父,代表著超越一切的第一因,也代表著永恒的時間。派生出以chron為開頭的詞語。比如chro chronic(長期的、慢性的)、chronology(年代學)、chronometer(計時器)、chronotropic(變時性)、chronotherapy(生物鐘療法)等詞語;sal從拉丁語引申而來,有了salary(專門用于買鹽的錢、薪水)、salad(有鹽的蔬菜)、sauce(有鹽的醬汁)、sausage(腌制的香腸)、salami(意大利香腸)、salinity(鹽分)等詞匯。此外,salt在羅馬時代被視為珍品,所以有了短語above the salt(坐上席、受尊重),take with a grain of salt(鹽作為調味與解毒劑一起服用,引申為將信將疑)、salt of the earth (出自《圣經》,耶穌比喻他的門徒,指社會精華,最優秀的人)等;Muse(繆斯,希臘神話中主司藝術和科學的九位文藝女神的總稱),后引申的詞與音樂藝術、記憶相關,有music, musical, musician, musicalology, amuse, museum, memo等詞匯。
詞語內涵豐富,意蘊深刻,掌握相應的典故知識,可以幫助學生運用西方思維進行英語學習,體會西方文化的趣味與魅力,并能更好地理解英語詞匯不同的含義,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增強學習效果,將對英語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有助于實現英語學習的預期目標。
(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作為文化載體,與文化相對應。不同的文化在文化取向、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社會規范等方面都存在差異。作為英語和英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文化典故往往因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不易理解,而且難以正確運用。通過對西方文化典故的學習,學生可以學習西方社會與文化背景知識,理解文化的差異,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提高職業技能。
1.縮小中西方價值觀念的差異
中國神話典故是倫理的道德神話,神話人物大多按照善惡而定位,非善即惡。戰爭是善惡兩種力量的較量,斗爭的結果總是善戰勝惡,體現了中國文化對因果報應的推崇,強調自身的文化修養、服從和約束自我欲望;希臘神話典故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神,率性而為,有著“好斗”的性格和“戰爭足萬物之父”的觀念,他們的戰爭不僅僅有善惡之戰,還有諸神為了一己的欲念,互相廝殺而挑起的戰爭,他們崇尚力量,而不是德行。中國向來推崇社會高于個人的價值觀念——個人的價值體現在對社會的貢獻上,中國人表現出一種趨同性;西方社會則強調個體欲望、奮斗和滿足,社會為個人而存在,強調個人的獨立性。
2.加深對中西方文化中對動物的理解
在中國文化典故中牛是力大無比、性格倔強、任勞任怨且樂于奉獻的形象。在西方文化典故中,馬是力量和速度的象征。因此相同含義在中西表述上有所差異,例如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牛)、work like a horse(老黃牛)、talk horse(吹牛)、 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him drink.(牛不喝水強按頭);龍在中國的文化典故中擁有崇高的地位,中國尊“龍”為祖先而自喻為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龍在西方文化典故中則是兇猛而具有不祥之兆的妖怪,to sow dragon s teeth(埋下禍根),因此“四小龍”譯為“four Asian lions”。
3.增進對宗教信仰差異的理解
在中國文化歷史上,佛教有著重要地位,在典故中都有體現,例如“回頭是岸”“大慈大悲”“借花獻佛”“立地成佛”等。從西方文化典故中可以了解到基督教在西方特別是英美國家的顯著影響,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go to hell ”(下地獄)、“to raise Cain”(惹惱該隱,大發脾氣,找麻煩)、“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一貧如洗)、“ Judas kiss” (猶大之吻,喻口蜜腹劍)、 “a daughter of Eve”(夏娃的女兒。泛指女人)、“as wise as Solomon” (像所羅門一樣聰明,指智慧超群者)。
(三)提高英語學習興趣。了解西方文化典故對英語學習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大學生有較強的求知欲,英語典故神秘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動機。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認識自己想要了解的相關背景知識,學習興趣的提高使認識能力和接受程度大大提升。例如,當代阿巴貢這一典故出自法國莫里哀的喜劇《慳吝人》。其中主人公阿巴貢視錢如命、生性多疑,舍不得說贈你一個早安,而說省你一個早安,后成為吝嗇鬼的代名詞。學生對這一典故產生好奇,會了解到他與葛朗臺(巴爾扎克《歐也妮·葛朗臺》)、夏洛克(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乞乞科夫(果戈理《死魂靈》)并稱為歐洲文學“四大吝嗇鬼”。這些對于學生英語學習和文學修養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
英語對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學科,大學生已經掌握了英語詞匯、語法的架構,需要進一步了解西方文化典故,對培養跨文化意識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能夠幫助他們體會英語學習的樂趣,架構西方歷史、文化、社會知識,感受英語的魅力,并能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曾鈺成.英語詞源趣談[M].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1.1.
[2]熊蒼彪.英語文學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的應用[N].中國科技報,2014.
[3]蔣磊.英漢習語的文化對照與對比[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4]李永剛,李曉文,王桂榮.高校學生英語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M].濟南:山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5).
2019蘇州市職業大學研究性課程“西方文化典故與大學生英語學習關聯研究”SZDYKC-19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