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之亮


摘 要:當前,經營戰略似乎披著一層神圣衣紗,多元化似乎成了企業發展的靈丹妙藥。誠然,市場上的確不乏如阿里巴巴集團、華潤集團、小米集團等多領域經營成功者,但這并不能成為多元化自帶光環的理由,因為多元化從誕生之初就并非純粹褒義詞,而可謂是一把雙刃劍,中性詞。近幾年多元化失敗典型的案例也并不缺少,例如樂視集團,當然關于其的研究已不計其數,而最新失敗的案例當屬暴風集團無疑。從伊始的視頻巨頭發展到橫跨多領域的行業先鋒,又緣何突然隕落,財務危機又與其采取的多元化戰略有何聯系非常值得我們進行探索。本文將就多元化經營對企業的影響談起,進而深入剖析暴風集團的多元化擴張過程以及財務危機的表現,以期為其他企業進行多元化經營提供一定參考,為預防相關風險起到一定借鑒作用。
關鍵詞:多元化經營;財務危機;暴風集團
0 引言
企業在該自身行業發展遇到瓶頸,或者試圖拓展多個領域以追求更大利潤時,往往會考慮多元化發展。如何進行多元化是一個事關企業未來發展前途的重大戰略選擇,企業應該慎重考慮與決策。沿著產業價值鏈進行多元化是一種相關多元化方式,這種方式如果運用得當,則可以有效減少多元化的風險,同時可以為企業找到一個新的發展領域和利潤增長點。
但若運用不當,不僅不能夠達到最初的突破發展束縛、尋找多個盈利點的美好設想,可能與之相反的還會出現一系列問題。近年來,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肥沃土壤,但與其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加劇了企業間的競爭。企業為了謀取更大的市場份額,提高自身競爭力,紛紛選擇實施多元化擴張戰略。然而,業務擴張需要大量資金維持,假如擴張速度過快,而企業資金一時又難以滿足仍舊處于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才能有所回報的階段,那么短期的資金很可能反而將導致企業陷入財務危機。
鑒于此,本文選取的是企業多元化經營中極具代表性的暴風集團作為分析對象,結合集團的實際情況,對其財務危機產生的原因進行剖析,但是并不就此提出相關建議措施,僅提供一個開放式展望,以期為企業進行多元化經營提供一定參考,為預防相關風險起到一定借鑒作用。
1 多元化經營的優缺點分析
1.1 多元化經營優點
(1)可充分整合企業內部資源。
多元化經營的企業與專一化經營的企業相比,能將原先多個專業化經營甚至不相關領域的企業并組在單個企業內運行,或是將多個產業、產品放于一個企業或者企業集團內進行,在此企業內,可以充分釋放企業原本單一運轉而過剩的優勢資源,通過系統性的配置資源以提高綜合利用資源的效率。
多元化經營企業比專業化經營企業得到更多的投資和獲利的機會。一般來說,專業化經營的企業當面臨無法按其自身投入產出比達到合理的成本籌措到足夠資金時,可能就不得不錯過一些能夠獲得利潤比較高的投資項目。而多元化經營企業,就意味著內部企業眾多,很容易形成一個較大的內部半封閉性資本市場,在此內部,企業與企業之間可以通過內部之間的資源與資金互換、合理調度的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上述因為資金短缺而不得不放棄優質項目的問題,這就使得多元化經營企業比專業化經營企業能夠得到更多的投資和獲利的機會。
(2)可有效規避經營風險。
從事專業化經營的企業,在市場運行中,很容易由于單個行業內的市場環境變化的影響,而產生因為單一行業行情的波動造成整個企業虧損,甚至倒閉的后果。而實行多元化經營企業“不將雞蛋放置于多個籃子里”,而是將資源分散到不同的產品或行業經營中,這就可以減少企業經營業務單一化或者過于依賴某一市場的弱點,可以使得企業在遭受某一產品或經營業務的虧損時,可以通過其它產品或行業的經營成功而減少企業的整體虧損,甚至還能因為有充沛的資金可以有機會及時抓住行業周期機會進行抄底彌補虧損。換而言之,這意味著多元化經營能夠增強企業的整體抵御風險的能力,并盡量減少風險損失。
1.2 多元化經營缺點
(1)資金問題。
資金問題可謂是貫穿企業經營的始終,多元化經營的企業也許初始融資金額較多,但是縱觀此類企業,仍然是其多元化的未來風險,而且會是企業必須要面對的現實。而且,多元化意味著需要拓展多個新的業務,要進入新的領域行業意味著需要大量的固定資產、技術儲備等前期投入。而任何企業的資金都不是無限的,在資金一定情況下,不僅要維持原先核心企業的投入,還要不斷的投入短期內難以收到回報的大規模投資業務和新業務的開拓,這不僅會對企業二點多元化進程產生不利影響,還可能會導致企業原本就不充裕的資金鏈更為緊縮,減少了企業整體抵御風險的能力。
(2)管控問題。
多元化要解決整體規劃和頂層設計的問題。多元化是相對的概念,要開拓多少新業務、進入哪些新領域、各種業務的比例等都需認真分析企業的資源和市場機會,合理確定。如果規劃不合理,完全隨著市場機會走,則容易導致業務分散、互補性不強、過度膨脹、難以發揮協同效應,資源無力支撐、甚至導致失控等問題。
2 暴風集團的多元化過程及財務危機
2.1 暴風集團的多元化過程
暴風集團自2015年從美股退市回歸A股之后沉寂一段時間后開始實施多元化擴張戰略,主要圍繞業務、內容、平臺三條戰線進行,在很短時間內連續進入了多個投資領域:虛擬現實技術、互聯網高清電視機、實時直播、體育競賽、游戲探索、影視文化發展、金融貸款等多個不同業務的布局,暴風集團的多元化戰略實施概況如表1所示。
2016年以來,虛擬現實技術從網上到線下一時間風頭無二,無數媒體以及資本紛紛推崇,大量熱錢不斷涌入,暴風集團也認為未來虛擬現實行業必將成為下一個風口,或許將成為下一個有待開發的萬億級藍海行業,而且認為該行業能夠與其主打暴風影音的核心業務形成良好的協調效用,因而第一時間就投入巨資進軍虛擬現實行業,不僅單獨成立了子公司——北京暴風魔鏡科技有限公司,還把其歸為集團直接領導的一級公司行列,并在相當短的時間內推出了名為暴風魔鏡的VR產品,擁有了號稱為中國第一家虛擬現實技術研究中心的實驗室。
另外,“買買買”的收購、并購行動也同時打響,為了能夠從源頭上解決影視版權問題,增加資源的單獨特性,為暴風影音賦予更多競爭力,暴風集團決定展開影音視頻內容獨立計劃,首先進行了收購稻草影業行動,雖然最終被證監會駁回,但隨即斥資1000萬專門成立了暴風影業。另外,還投資4600萬入股風秀科技,與此同時將秀場直播業務納入其上市公司業務板塊,決定打造互聯網演繹新平臺,在體育直播界,通過聯合暴風星體、天津坤體等公司又設立了暴風體育公司,致力于打造一個全新的具備獨特性的個性化互聯網體育平臺。此類投資并購行動一時間不勝枚舉。
暴風集團投資并購具體如表2所示。
2.2 財務危機的表現
(1)融資成本畸高。
自2015年上市以來,暴風集團通過股權和債務兩種途徑獲取融資共獲取融資約15億元,其中股權融資占據總融資的75%。雖然暴風集團在上市后股票在一段時期內發行價格狂漲,曾一度最高股價達到148元/股,市值高達400億元。但即使在股價最高時也伴隨著外界的“妖股”質疑,其獲取的股權成本并不低,甚至可謂之相當高額,而隨著暴風集團的所謂多元化戰略的實施,虧損年年創新高,暴風影音的利潤根本不足,各方投資者早已持續看空,且當時樂視事件爆發,作為與其業務方向類似的暴風也不可避免受到影響,2017年下降至19.95元/股,市值縮水超過8成,由原來的400億元下降至66億元。該集團的融資難度越發艱難。
(2)盈利能力差。
當暴風集團以為已經穩坐視頻界第一把交椅而不斷在其他領域跑馬圈地時,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等視頻網站已經悄然崛起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順利在該領域穩定,而暴風影音則本身就依靠花費數額不菲的資金引入大量視頻資源才占據的大多數市場份額、獲取的廣告收入和會員收入黏性并不強,盈利水平不穩定。而此時有限的資金仍然all in擴展新業務,留給暴風影音的資金并不多,漸漸無力在視頻領域與其他巨頭相競購買版權,在此情形下,暴風影音的市場份額逐步萎縮,廣告收入、會員收入大不如從前。
(3)資金缺口巨大。
一家企業要從一個領域轉向一個之前從未涉足的行業,其行業壁壘是不能忽視的,不僅僅在人員儲備,其他行業內耕耘多年的巨頭競爭都是需要源源不斷的巨額資金作為支撐的,而暴風集團自上市以來不斷進軍各個行業,其資金儲備已然枯竭,但是新拓展的業務仍然處在燒錢爭奪市場的時期,仍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例如,VR虛擬眼鏡項目、體育直播都屬于需要長期進行大量投資的領域,在未來5年內還需要不斷投入巨資進行研究,其他的大部分新拓展業務也尚未實現盈利,因此企業的內部資金根本難以支持企業進行內部擴張的需求。而在內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暴風集團在市場上試圖不斷尋找新的投資方,但此時,在資本市場上,股價不斷腰斬,企業早已不被外界看好,可謂是內憂外患。而外部投資市場自2016年下半年開始,VR行業遇冷,資本市場對該類業務已興致不高,想要融資根本不現實,這直接致使暴風集團的資金缺口不斷擴大。
3 結論及展望
結合暴風集團而言,多元化的“雙刃性”展示的更為淋漓盡致。從伊始給了暴風集團展翅高飛的力量,通過制定“全球DT大娛樂”的這一發展戰略,從而展開多元化布局,初步構建了“暴風生態圈”,使得暴風集團迅速實現了由低谷攀越到高峰,從一家區域性公司開始大跨步走向全國性影響力公司,成為資本市場上的新興寵兒,創始人也從默默無名成長大互聯網大佬,可是當時代的船舶繼續向前時,暴風猛然才發現當初那股力量已經使得其疲憊不堪,多元化的大攤子已然使得自己失去了再次起飛的能力。
多元化作為一種策略,是中性的。如同任何策略一樣,必有其適用或不適用的情況,在適用的情況下,能夠發揮出它有利的一面,在不適用的情況下,將會暴露出其不利的一面。因此,企業經營應理性看待多元化,在結合企業實際運營以及市場環境做出理智判斷。
參考文獻
[1]吳國鼎,張麗.多元化經營是否降低企業的財務風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5,(08):94-101.
[2]彭嵐,王媛媛,羅璠.多元化經營與現金流量風險——以A股上市公司為例[J].財會月刊,2016,(35):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