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程

摘? 要:李清照是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凝聚心頭,遂寫下千古絕唱《聲聲慢》。本文從音韻、意象和修辭方面對許淵沖和龔景浩的譯文進行對比賞析,并為譯者在翻譯宋詞過程中如何傳達原作風格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李清照;《聲聲慢》;英譯對比;許淵沖;龔景浩
一、引言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南宋女詞人,婉約詞派的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詞品》有云:“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楊慎,2007)。《聲聲慢》是李清照南渡后的晚年作品,當時正值北宋滅亡,感情甚篤的丈夫趙明誠又病死異鄉, 落寞的李清照遭受了國破、家亡、喪夫等一連串的不幸。這首詞便是在這種萬般無奈的難解愁緒下寫成的,因此讀來愁腸百結,滿紙嗚咽(劉煒,2011)。在此擬對李清照《聲聲慢》許淵沖和龔景浩兩首英譯進行比讀,探析譯文對原作的風格再現這一問題。原文如下: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二、譯文對比分析
千古名篇《聲聲慢》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Buffon認為:“風格即其人。”就李清照而言,其風格為:善用白描法,講求音韻美,巧用意象。本文選取了(1)許淵沖譯文;(2)龔景浩譯文;對兩種譯文從音韻、意象和修辭方面展開評析,探討翻譯該詞需注意的事項。
2.1 音韻再現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李清照開篇用了七對疊字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愁苦與寂寥,同時壓了尾韻,充滿節奏感,全句無一愁苦之詞,卻使得愁苦之情躍然紙上,使傷感的情緒層層推進。
(1)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2)I search and seek, Im lonely and depressed, Im sad, weepy, and feeling low.
許譯一、二句采用相同的句式,三、四句采用重復的表達形式,加重語氣,同時押aabb形式的尾韻,閱讀起來充滿韻律感,同時在音節和字數上保持平衡,也保留了原文的韻律感,讓英語讀者讀起來朗朗上口,符合原詞中疊詞運用給原文讀者帶來的節奏感與美感,再現原文的音韻美感。龔譯用了三個短句,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同時全句以I開頭,押頭韻。突出作者愁苦之情。但讀起來不如許譯朗朗上口,丟失原文韻律。且兩個譯本都改變了原文的形式,增加了主語,有些丟失掉原文的神韻。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1) On parasol-trees leaves a fine rain drizzles As twilight grizzles.
(2) Add to this, the parasol trees and a thin rain falling. By dusk time, The dripping became incessant.
許譯以“drizzle”和“grizzle”押尾韻來傳遞原文“點點滴滴”的音韻美,同時句子緊湊簡短,朗朗上口,充滿韻律。同時句子短小,符合詩歌的形式,更能傳遞出詩歌的獨特美感。而龔譯中舍棄了原文的韻律感,采用意譯來體現原文的文字的含義,喪失了原文的美感和意境,無法將動態之感展現給讀者,且句子也較冗長。
2.2 意象再現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1) It breaks my heart, alas! 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 For they are my acquaintances of old.
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yellow flowers Faded and fallen in showers. Who will pick them up now?
(2) A flock of wild geese flew past, In hurts to hear them cry, though were old acquaintances.
Chrysanthemums lie about in piles.They are now withered and which ones are worth picking?
意象
譯者 雁 黃花 舊相識
許淵沖 wild geese yellow flowers acquaintances of old
龔景浩 wild geese Chrysanthemums old acquaintances
首先,兩位譯者對于“正傷心”的理解有所不同,許淵沖譯文中所體現的是作者本人傷心,而龔景浩譯文中所體現的含義確是大雁們正傷心。實際上原文中含義本是作者見到大雁想起舊時相識的情景而感到傷心。因此龔景浩對原文的理解或許存在些許偏差,翻譯時也不免有所偏差。其次,“雁”和“黃花”都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的意象。“雁”一方面表達了詞人的思鄉之情,另一方面暗含鴻雁。這在中國讀者很容易理解,但是英語文化中并無這一意象,只是直譯“雁”恐怕不能傳達其文化內涵。許淵沖先生以及龔景浩先生譯的 “wild geese” 都未能很好地傳達這一充滿文化含義的意象,而且英文中的 “geese” 有“笨蛋、傻瓜”之意而 “wild-goose chase” 為“徒勞無功的搜尋”(平萍,2014)。原文中的“黃花”指的是“菊花”,許譯中直接將其譯為“yellow flowers”,而對于西方讀者來說,這指的是水仙花,太陽花等意象,因此與原文意象無法對等。而“Chrysanthemums” 一詞剛好對應菊花,因此龔譯文較為貼切達意。就“舊相識”來說,西方讀者無法理解大雁與舊相識之間存在的內在關聯與含義,因此兩位譯者的譯文都不是很恰當。
2.3 修辭再現
乍暖還寒時候, 最難將息。
(1)How hard is it To keep me fit In this lingering cold!
(2)When its suddenly warm but remains cold, That is the time really hard to cope.
詞中的“乍暖還寒”一詞,許譯本將還寒翻譯成linger,這是一種擬人的手法,時值秋天,天氣變化無常氣候比作人,還寒是一種天氣的狀態。另外,linger還有另一種意思,可以看作是留戀、徘徊的含義,也可以看作是作者感到秋天停留的時間太久,以此可以看出作者凄涼的心態。 這樣的翻譯手法非常具體,并且生動傳神的將李清照當時所處的環境及心態傳達給讀者,可以將譯文傳遞的感情與原文傳遞的感情保持一致的基調(胡燕花,2015)。龔譯從語義表達上來看較為完整,句子較長,但卻喪失了詩歌的美感,沒有將天氣變化的動態之感表現出來。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1)Hardly warmed up By cup on cup Of wine so dry, Oh, how could I Endure at dusk the drift Of wind so swift?
(2)Two , three cups of light wine—How are they to resist the assault of evening gusts ?
許、龔譯文保留了反問句式,與原文語氣達到對等準則。許譯用“cup on cup”來翻譯“三杯兩盞”,體現出作者一杯接著一杯地喝酒,愁苦之情躍然紙上。但許譯此句與原文相比稍顯冗長。龔譯將“三杯兩盞”直接譯出,丟失原文內在的意象,不免有些空洞。但龔譯在后半句的譯文中保留了原文“他”的翻譯,用“they”代指“三杯兩盞淡酒”,將酒賦予人的感情色彩,簡潔明了又富有擬人化意韻。“assault”一詞本意為“攻擊、襲擊”,譯者用在這里來形容無法抵擋夜晚疾風的猛烈,手法夸張,加重語氣,使人身臨其境。
三、結語
兩種譯本都各有千秋。詩歌與其他文體最大的區別在于其美學功能,這在翻譯實踐中不容忽視。許淵沖先生的譯文是典型的“以詩譯詩”,他提出了文學翻譯是“美化之藝術”的理論,同時也將此理論充分應用于詩歌翻譯之中。譯文在忠實的基礎上注重韻律、意象的傳達,充分再現原作風范,堪稱詩歌翻譯之典范。龔景浩先生的譯文多采用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的翻譯方法來傳達原文意境,注重意境傳達,但缺少詩歌的音韻美感,這在詩詞翻譯時給譯者提供經驗借鑒。“忠實”是必然的,但也要注重“美”的傳達。
參考文獻:
[1]楊慎. 詞品[M]. 陳穎潔, 校釋. 哈爾濱: 北方文藝出版社, 2007.
[2]劉煒. 從李清照《聲聲慢》英譯看古詩詞英譯的風格再現[J]. 咬文嚼字, 2011: 70.
[3]劉重德. 文學翻譯十講[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公司, 1991.
[4]許淵沖選譯. 唐宋詞一百首[M].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 1991.
[5]龔景浩. 《英譯中國古詞精選》.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9.
[6]平萍. 《聲聲慢》譯文之對比賞析[J]. 英語廣場 (學術研究) , 2014, (08), 44-46.
[7]胡燕花. 從翻譯美學角度對比分析《聲聲慢》[J]. 語文建設, 2015, (24), 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