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冠琳
【摘要】? ?脫貧攻堅是2020年要全力做好的重大主題報道中的重中之重,對主流媒體來說,更好地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既是職責,也是機遇。文章從解讀國家政策創新議題設置、融合多種報道手段、加大智能技術在媒體報道中的使用三個方面分析了主流媒體在脫貧攻堅主題報道中的實踐與創新,指出媒體只有做好主題策劃,有效鏈接智能技術與主題報道,才能充分發揮媒介功能。
【關? 鍵? 詞】脫貧攻堅;主題報道;媒體功能;AI技術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打贏脫貧攻堅戰尤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 。各大媒體都把脫貧攻堅的主題報道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聚焦主線,分階段、有節奏地推進宣傳工作,這不但是脫貧攻堅工作大局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貫徹落實黨和政府扶貧各項工作的有效途徑。研究在脫貧攻堅主題報道中的媒介表現,可以為主流媒體提供建設性意見,有利于全社會了解扶貧、參與扶貧。同時,如何扎實做好脫貧攻堅的宣傳工作,也是媒體人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精準解讀國家政策,創新議題設置
1.高站位、抓深度,精準解讀扶貧政策
主流媒體通常采用主題報道的形式來宣傳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和路線方針政策,推進各項工作開展。對文件進行全面梳理和權威解讀,有助于增進社會各界對當前工作任務的認識和理解。新聞媒體通過對政策的解讀,不但發揮了橋梁作用,而且提高了輿論引導能力。
自2019年初以來,《人民日報》連續發表《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政策解讀·聚焦中央一號文件)等四份關于中央一號文件的政策解讀,《旅游扶貧應當有可持續性》(專家解讀)對借助紅色旅游資源推動旅游產業扶貧的專家解讀,《咬定目標 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戰》(權威發布)對疫情影響脫貧攻堅的解讀。同時,新華社在2020年4月22的《戰“疫”戰“貧”加試題如何作答?習近平總書記這樣指導》一文中,對在戰“疫”前提下打好脫貧攻堅戰進行解讀。河北長城網的《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河北這樣做!》用圖解的方式解讀了2018年以來河北脫貧防貧工作的舉措。《河北13條措施促進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也清楚分析了河北省扶貧辦等聯合印發的13條措施文件,提出在確保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全力做好全省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勞動力就業創業工作。上述報道把近期的脫貧工作部署向社會大眾進行了精準解讀,不但做到嚴謹精確、深入淺出,而且因為重視思想性和深度性,挖掘出更大的新聞價值,對實際工作起到更好的推動作用。
2.抓動向、重回應,創新“主旋律”議題設置
“脫貧攻堅不僅要做得好,而且要講得好?!?媒體在脫貧攻堅報道中不但要宣傳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和基層工作中的新舉措好辦法,還要加大宣傳貧困地區致富帶頭人、基層扶貧干部的事跡和感人故事。2020年4月的“全國扶貧宣傳工作會議”中提出了“扶貧宣傳工作要緊扣決戰決勝主題,把握全面收官特征,堅持正面宣傳,生動講好我國扶貧脫貧故事”的任務。從主題宣傳的特點來說,主題宣傳屬于政治傳播活動,新聞媒體要選擇具有重大政治價值和能夠引發社會強烈關注的議題作為報道主題。新聞媒體要積極根據社會熱點進行議程設置,要從社會和公眾關切的角度來設置議程,這樣才能把政治議程和公眾議程、媒體議程結合起來,讓主題報道更具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
2019年10月,人民網推出《習近平的拳拳為民情:“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報道,寫的是從2012年開始,習近平總書記從河北阜平縣駱駝灣村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從云南魯甸地震災區到革命老區貴州遵義花茂村和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華溪村,考察走訪調研貧困地區的歷程,最終體現的是黨和政府在脫貧工作中做到的“真”“實”“準”三個字,同時也用一個個數據展現了這些年來我國脫貧攻堅取得的成績。該報道牢牢把握住了總書記講話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的精神,也給脫貧工作者們鼓足了干勁,給中國人民堅定了走向共同富裕的信心。可見,主題報道要善于匯聚正能量,全面展示脫貧攻堅偉大成就,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動力。
2020年5月1日,長城新媒體推出的《決勝2020——沿著總書記的足跡看河北》系列,以2012年末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北看望慰問困難群眾的路線為基礎,選取了有代表性的脫貧個案,聚焦河北人民積極踐行總書記囑托的實際行動,展現了7年時間里當地在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保定市阜平縣龍泉關鎮顧家臺村皮具廠扶貧車間里的“寶媽”賈亞昀,張家口張北縣德勝村在民宿里邊工作邊學習的57歲大姐孫貴英……這些鮮活而樸實的例子從基層角度展現了脫貧工作的實際成效。
二、融合多種報道手段,發揮正面宣傳的引領作用
1.注重表達技巧,靈活運用不同媒介特點的表現手法
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作品要更加深入人心,避免空話、套話,媒體要不斷創新和嘗試報道方法,講究表達藝術,力求運用符合不同媒介特點的表現手法,綜合多種元素去適應受眾的閱讀需求變化。
長城網系列微視頻《一群人 一條心 一輩子 一件事》,展現了河北農業大學孫建設教授37年堅守太行山的科技扶貧,把蘋果打造成太行山富民產業的經歷。報道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孫教授深入太行山的扶貧一線,親自帶領當地老百姓建設涵蓋果品、蔬菜等26個特色農業產業,以及100多項新科技的30個“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材料中的一個個數據和專有名詞,受眾很難直觀理解,記者在視頻中別出心裁地使用了對比手法——首先是白頭發的孫教授講述自己多年扶貧的心得和感受,接著播放了1997年拍攝的電視專題片片段,那時的孫教授還是精力充沛的中年人。從黑發到白發,從中年步入老年,唯一不變的是孫教授37年堅守在太行山扶貧的精神。視頻沒有記者的話語,全部使用孫教授的畫外音和深入田間地頭的同期聲,視頻畫面中1997年當地村民認真學習農業知識的場景和2019年當地村民家氣派的小院和汽車,都真實說明了精準扶貧、科技扶貧給當地帶來的變化。
新華社2019年7月推出的H5互動作品《致奮斗在脫貧戰場上的你》,通過點擊的互動方式邀請網民向一線脫貧攻堅工作者們送祝??ǎ⒃诤罄m的《這是一份繞地球5000多圈的祝福!》里,用數據可視化手段展現記者對扶貧干部的采訪,分享了祝??ㄆ澈蟮墓适?。這款覆蓋了1.7億網民的H5產品,還借助微博、抖音等平臺進一步延伸新聞作品的傳播面,并發起相關主題討論,在年輕受眾群體中傳播了主流價值觀,進行了主題教育。
2.內容接地氣,細節取勝講好中國故事
接地氣可以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選擇什么樣的人物,二是如何講好故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主題宣傳中,媒體選擇的內容和議題要關注各個層面的人物,特別要關注普通農民、技術人員、基層干部,選擇這些接地氣、通民情的代表性個案,能夠突出故事性,進而講好中國故事。
在報道中,用細節生動地再現人物故事,以情動人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細節刻畫,人物和事件的特點才能鮮明起來,扶貧人物和脫貧故事才能產生更強的感染力?!独蠗罘N菜記》中創建蔬菜基地并通過電商銷售的地道農村人老楊,《“小丫”扶貧記》中駐村基層95后女干部邢志宇,《他們,在希望的田野上》系列報道中“腳下踩泥,心中才有數”的水稻專家張啟星,《段春亭: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比啥都值》中淶水縣三坡鎮南峪村黨支部書記段春亭……無論是農業專家、基層干部還是普通村民,《人民日報》的這些報道用一個個真實的扶貧故事,一個個典型人物,多角度呈現精準扶貧為貧困地區帶來的改變。當然,這也是新聞工作者深入一線挖掘才能推出的扶貧一線好故事,唯有如此,才能彰顯精準扶貧的時代風采。
三、智能技術強化重大主題報道中的聚變能力
1.打造智能媒體產品,助力主題報道再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1月25日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從全球范圍看,媒體智能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要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遠更廣,就要打造新型傳播平臺,擴大主流價值的影響力版圖。截至2020年3月,我國農村地區的互聯網普及率為46.2%,互聯網在助力脫貧攻堅和振興鄉村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傳播環境下,主流媒體要積極打造新型傳播平臺。2020年4月29日,央視網打造的“決勝——脫貧攻堅智惠媒體平臺” 正式上線運營,是前沿智慧化技術手段在主題報道中的初步應用。在內容構成上,平臺以脫貧攻堅為主,充分展示黨和政府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實踐和成效。
“總書記扶貧足跡”模塊采用動態電子地圖、VR全景、實時直播、圖文視頻等可視化方式展示總書記考察脫貧走過的地區,通過交互方式讓受眾身臨其境地看到脫貧后鄉村的實在變化。比如在陜西商洛市柞水縣金米村的VR鏡頭下,受眾不僅可以看見干凈整潔的村容村貌,點擊虛擬人物后還可以聆聽金米村整改村貌的具體措施,如點擊視頻按鈕還可以回顧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金米村的場景,輔助性的文字聲音和視頻與景觀形成互補。
“脫貧全景圖”模塊則采用數字、圖片等底層大數據呈現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的進展。“一個都不能少”和“攻堅日記”模塊則聯合縣級融媒體中心,采用視頻點播、延時視頻等方式展現一線扶貧脫貧工作中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如內蒙古赤峰市雙興村以粘豆包發家致富的“外來媳婦”趙麗杰,安徽省湯家匯鎮以養羊起家的“小個子”張傳峰,致富帶頭人在脫貧路徑上各具特色。這些體現精準扶貧核心的“集群內容”又以多種方式在微博、抖音等平臺上呈現,擴大了傳播效果。
智媒時代,平臺的媒體產品在智能采編、智能剪輯和審核、虛擬主播等智能技術工具的協助下,能夠提升生產效能,提供大量鮮活的故事。同時,對主流媒體來說,技術手段是服務于主流輿論、助力主流價值宣傳的,需要慎重構建兩者的關系。
2.媒體與服務連接,加大惠農力度
新技術使得媒介影響力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得以延伸,也使得媒介功能得到進一步提升,并使主流媒體具有新的功能。根據CNNIC第45次調查報告,截至2020年3月,近九成網民認同互聯網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認為互聯網在匯集網民力量,為貧困群眾提供幫助和通過電商幫扶貧困群眾銷售農產品兩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網絡能夠連接用戶、服務用戶,根據扶貧的實際需要把網絡用戶和當地生產者連接起來,助力各地農產品的銷售,更好地推動網絡扶貧。
如今,大多數用戶會選擇數字電商消費模式,主流媒體應發揮自身公信力的優勢,努力進行功能性的開拓,進行跨行業協同發展,如打通農產品銷售渠道,打造 “直播帶貨”的公益屬性。央視網的“決勝——脫貧攻堅智惠媒體平臺”聯合淘寶等多家具有扶貧項目的電商平臺,集中整合了貧困地區有特色的農副產品資源,再通過大數據對應季的扶貧產品進行展示匹配和銷售。可以說,央視網在主流媒體功能性開拓方面走在了前面,跨行業跨地區的協作、線上線下的打通,不但使主流媒體的主題報道有了新的內涵,也體現了智媒體的媒體責任、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蔡騏,吳夢. 精準扶貧報道如何講好中國故事[J]. 新聞研究導刊,2019(9):9-11+48.
[2]于衛亞, 焦旭鋒. 如何利用新媒體平臺做好扶貧報道——以新華社互動H5《致奮斗在脫貧戰場上的你》為例[J]. 傳媒,2019(21):59-60.
[3]高晶. 主流媒體扶貧報道創作的精準策略[J]. 青年記者,2019(8):39-40
[4]習近平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 ,2020-03-09.
[5]顧勇華. 以智能技術普惠“脫貧攻堅”, “媒體+AI”如何引領主題報道新樣態?[EB/OL]. (2020-04-29)[2020-04-30]. https://mp. weixin. qq. com/s/VB9G9bggFPEMgidQXBgJi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