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模糊限制語是一種常用見的語用模糊現象,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繁,許多學者對模糊限制語做了不同角度的研究。本文主要是對英漢學術論文中模糊限制語的出現頻次和分布特點(包括四個部分:引言、方法、結果和討論)進行對比分析。
關鍵詞:對比研究;學術論文;模糊限制語
一、前言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英語正迅速成為學術交流的通用語言,全世界有80%的研究結果是用英文出版。毫無疑問,會熟練地使用英語寫作成為充分參與國際研究界和取得專業的先決條件。全世界的學者們都充分意識到,能最廣泛地讓自己的想法和研究結果被人認可,最佳的方法就是用英文發表論文。因此能在國際雜志上發表論文(國際雜志大多是英文的)對研究者來說是最佳選擇。出于用英文發表的需要,良好的學術論文寫作技巧已成為全世界各國學者的必備能力。對語言學習者來說,用英語恰當地表達懷疑和確定的能力是一項復雜的任務,但它對學術寫作的成功至關重要。學術陳述不僅必須表明作者對其真實性的確信程度,其范圍可能從不確定的可能性到自信的預測,同時也向觀眾傳達適當程度的尊重和謙虛。用來表達這些方面的語言通常稱為認知語言。模糊限制語作為促進學術寫作的重要手段,長期以來一直未被重視。從Lakoff在1972年把appear,almost,mostly等詞語定義為模糊限制語之后,近幾十年來,學者們對模糊限制語的研究可謂是層出不窮,許多學者也對模糊限制語做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和分析。Prince etal.(1982) 就從語用角度對模糊限制語進行了分類。Prince etal.把模糊限制語分為兩類:一類是緩和型模糊限制語(Shields),另一類是變動型模糊限制語(Approximators)。緩和型模糊限制語是指影響話語的真值條件的模糊限制語,又可細分為程度模糊限制語(Adaptors)和范圍模糊限制語(Rounders)。Salager-Meyer(1994)把模糊限制語分為四類:第一類是變動型模糊限制語(Approximators),如:somewhat, often等;第二類是緩和型模糊限制語(Shields) 如:suggest, appears等;第三類是反映作者對自己成果的謙遜太度通讀避免個人參與的詞,如:we believe;第四類指加強感情色彩的詞,如: particularly? encouraging。由于模糊語言學是一門新型學科,很多的問題還有待研究和探討。學者們之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定義、分類以及功能上,而對學術性論文中的模糊限制語的研究則不多,模糊限制語的很多問題還有待解決。特別是對模糊限制語在英漢學術論文中的應用就更需探討了。
二、研究方法
自1996年對比修辭研究開始以來,學者們一直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來研究各種語言的寫作。英漢學術論文中的模糊限制語對比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使用的語料庫共60篇,每種語言30篇。因為太小的語料庫會失去說服力,太大的語料庫會超出我的能力,所以60篇文章是可以衡量的和適當的。根據Nwogu(1997)提出的資源選擇的代表性、聲譽和可及性標準,本次評選出三種重點中文應用語言期刊和三種權威國際英語語言期刊:三種中文期刊分別是《外語教學與研究》、《現代外語》、《外語世界》,被專業人士公認為我國應用語言學領域有影響力的期刊(Dai,戴龍基,Gui &Ning, 桂詩春、寧春巖,1997)。三種英文期刊分別選自Applied Linguistics (APP), TESOL Quarterly (TESOL) 和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 ,也被專業人士公認為權威期刊(Sharp,1996; Yang楊英,2006)。本研究通過對60篇中英研究者的實證文章進行分析(英漢各30篇),以SPSS作為統計和數據分析工具,運用Varttala 和Hyland 對模糊限制語的分類理論為基礎,將模糊限制語分為五類:具有認識力的情態動詞(HA)、動詞(HB)、副詞(HC)、形容詞(HD)、名詞(HE)。試圖找出英漢學術論文中使用模糊限制語的異同點,并分析其在兩個語料庫中的使用頻率和分布情況。
三、研究結果
通過運用SPSS進行統計、對比和分析后,發現模糊限制語在英漢學術論文中出現頻次和分布特點存在著一些相同和不同之處。
根據以上兩個表格的數據對比分析,可以得出英漢論文中對模糊限制語的運用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在出現頻次方面:英漢論文作者對模糊限制語的使用上存在著較明顯的差異。具體表現在:英漢論文作者都不太喜歡在論文中使用第五類模糊限制語——(名詞HE),而是喜歡在論文中使用第一類模糊限制語——(情態動詞HA)。從以上兩個表格的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模糊限制語在英語論文中的出現頻次要遠遠高于其在漢語論文中的出現頻次。在英語論文中,HB(動詞)和HD(形容詞)使用頻率很高,尤其是HB的使用,遠遠高出漢語論文的三倍。英語論文作者更傾向于使用HB,而漢語論文作家更傾向使用HC(副詞)。
在分布特征方面:英漢論文都是在討論部分的模糊限制語最多,其次是前言部分,而方法部分則是最少。從英漢論文對模糊限制語各個部分(前言、研究方法、結果、討論)的使用情況來看,英漢論文作者存在明顯差異。英語論文中模糊限制語的使用是漢語論文中模糊限制語的兩倍,尤其是在結果部分,英語論文中模糊限制語的使用是漢語論文中模糊限制語的三倍,但是在討論部分,英漢論文中對模糊限制語的使用差異并不明顯。但就總體而言,整體上和各個部分模糊限制語的分布,英語論文中明顯要比其在漢語論文中的分布要廣。
四、結論
英漢學術論文在模糊限制語使用上的不同之處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不同的文化可能有不同的思維模式。人們發現語言行為和表達模式以及論證方式的原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著很大差異。Lyons (1981)指出:不同的語言使用不同的語言手段來表達特定的事物。其次,是價值觀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際中,價值觀是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因素。因為價值觀影響我們的意識以及潛意識同時在交際中也影響我們的行為。中國人是在傳統的價值觀中成長的,中國人強調集體、團體,提倡團體價值觀、團體責任以及團體決策。孔孟之道對中國影響深遠。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和“禮”,“仁”是人生之目標,而“禮”則是社交生活中的準則和方式。“禮”強調的是等級關系,大家敬重權威、長者和上級,秉承中庸之道。在大多數情況下學術論文被認為是權威的,因此學術論文作者被看作是權威的代表。當他們在撰寫學術論文時是站在專家的角度來寫的,可能這就是為什中國作者在撰寫學術論文時慎用模糊限制語的原因。相反,西方人的價值觀強調的是個人主義,個人主義提倡的是個人的主動性、獨立性、個人表達和隱私(Samovar,2000)。在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下,人們相信個人的行為、自立和成就。因此,在西方,寫作強調個人的經驗和思想,一切都強調平等。大多數社會關系傾向于促進平等而不是等級制度。人們挑戰不平等、權威和任何他們認為不對的東西。在學術寫作方面,學術作家的報告結果更為間接和試探性。因此,西方作者傾向于使用比較多的模糊限制語來表達。本研究不僅對專業的作者的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對學生也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Lakoff, G. 1972. 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Papers 8:183-228.
[2]Hyland, K. 1998.? Hedging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cles.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3]Varttala, T. 1999. Remarks on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hedging in popular scientific and specialist re search articles on medicine.?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8(2): 177 - 200.
[4]胡勁芳,2009,模糊限制語的對比研究,《安徽文學》,第6期,122-123頁。
[5]陳林華、李福印, 1994, 交際中的模糊限制語,《外國語》第5期,55-59頁。
[6]戴龍基,2004,《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7]馬亞麗,2007,英語科技論文中中英學者模糊限制語使用的對比研究武漢[碩士論文]。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
[8]高阿林,2007,英漢論文討論部分的體裁對比分析[碩士論文]。長沙:中南大學。
[9]張倩倩,2019,學術語篇中結論部分模糊限制語跨學科對比研究黑龍江:黑龍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