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起航
摘 要:根本違約制度是合同違約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大法系在發展中也不斷相互吸收、自我更新。本文參考根本違約制度上的規定,對比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在合同解除條款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得出兩者在根本違約制度的發展特點的不同。最終判斷在根本違約制度在發展變化中的方向,如法的倚重作用的變化,向結果主義的轉變以及向救濟途徑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英美法系;大陸法系;根本違約制度;結果主義;途徑救濟
根本違約制度是《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公約》(以下簡稱《CISG》)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制度,在《CISG》的第25條給出了根本違約的概念。根本違約雖然始于英美法系,但對兩大法系都有較為深遠影響。
1 英美法系中的根本違約
英國法對羅馬法所主張的理性進行了繼承,進入19世紀后,英國法院在實踐中逐步將合同的條款劃分為“擔保”和“條件”?!皸l件”是指構成合同中關系到合同目的和合同利益的本質性的條款。“擔保”一般為合同中基礎性的規定,從合同利益而言居于輔助地位的規定。在1936年英國“海因斯公司訴泰勒與萊爾”一案的判決中,這是根本違約概念的首次出現。之后在司法實踐中開始大量使用,1875年波斯達訴斯皮埃斯案,標志著根本違約制度的確立。但是在之后的發展中,英國法院逐步發現,單純的以屬于“擔?!薄皸l件”來判斷受害方能否獲得救濟,有時會引起不公正,因此,從而有了中間條款”(也稱無名條款)。中間條款的出現對根本違約進行了定義上的改變,損害可期待利益也屬于根本違約?!爸虚g條款”的提出使違約程度的判斷更具有靈活性,具有更加廣泛的適用范圍。“中間條款”認可度越來越高,也意味著英國的二分法逐漸落下帷幕。
美國法的變更深受英國法中兩分法的規定,并進行了部分沿襲。但在實際司法實踐中改變了名稱,按照違約程度的嚴重性分為“重大違約”(或者實質不履行),或“輕微違約”。美國《合同法重述》最先選擇不使用根本違約的概念,實質不履行最早出現于格朗蓋頂與建筑公司訴科普案中,法院對案件相關的實質性問題給出了核心解釋,判斷合同是否違約的關鍵性因素,應當是合同目的是否能夠實現,如果連締約之初的合同目的都無法實現,何來合同的平穩運行。
在恩尼斯訴洲際批發商案中,法院首次詳細說明了重大違約的定義。法官認為,案件違約的嚴重性程度應當根據案件的實際條件進行判斷,此時的關鍵要素就是期望可得利益。美國法具有典型的實用主義的特點,這是它在對英國法進行吸收采納時的核心指標。英美國家在關于根本違約的規定中存在一定的相似之處。雙方都將目光集中在違約行為對守約方造成的損害結果,從而判斷守約方是否能享有合同解除權。守約方享有的合同解除權也并不是完全沒有限制的,對守約方的合同解除權給予一定的限制更能維持合同穩定性。從形式上來看,英美法在對違約后果嚴重性的判斷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實質上兩者相差甚遠。英國法對于根本違約的規定更為主動,判斷依據為違約條款是否為合同的核心條款。而在美國法判斷“重大違約”更多依據給對方造成的客觀損害后果。
2 大陸法系的根本違約理論與制度
德國法深受羅馬法影響,雖然德國法沒有在條款中明確規定出根本違約,但卻規定了一些合同法定解除條件。德國法學家默森最先提出將合同違約根據給付的不同分為兩類,給付不能、給付延遲。德國法中重視合同違約的嚴重性程度,表現形式為具體的違約形態。給付不能是指違約方由于外界因素導致合同無法履行,而不是由于違約方主觀不愿履行。給付遲延,是指債務可以履行,但債務人沒有按照約定時間履行。德國法學家斯托布提出了債務人積極侵害債權,標志著德國逐步從兩分法過渡為三分法。綜上,當產生積極侵害債權時,守約方可以因積極侵害債權而享有解除權。在德國法中,將是否損害了合同的預期利益,或合同目的作為判斷合同是否可以解除的重要依據,此時違約的損害結果已經與英國法中的違約后果的嚴重性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履行不能在德國法中又進行了細致的劃分,分為自始履行不能與嗣后履行不能。
法國民法類似于德國法,都將遲延履行列為合同根本違約的一類。法國法雖然將違約程度進行了詳細的劃分,但不論何種程度最終都是會引起根本違約,致使合同目的無法實現。在法國,能夠決定守約方是否享有獨立的合同解除權的重要標準,是違約方的違約程度。如果違約方的違約程度已經致使合同目的無法實現,此時合同守約方便會享有合同解除權。
3 兩大法系比較分析
根本違約的理論發端于羅馬法,從英國普通法中發展起來,進而被美國法所沿襲。在大陸法系國家中,一些國家雖未在法律中明確給出根本違約這一定義,但在司法實踐中已經廣泛適用。根本違約制度理論的發展始于羅馬法中的根本違約理論,始終伴隨著合同解除的發展。
3.1 法的作用倚重的不同
大陸法系極大地吸收了羅馬法,并將其法典化,因此在大陸法系中會看到很多羅馬法的影子。大陸法系對根本違約的判斷在于是否合同目的是否實現,或者合同約定的債權債務能否實現。其中給付不能和給付遲延是兩種極具代表性的違約形態,在確定違約形態后,才能明確對應的違約責任。大陸法系中的給付不能是指,違約方由于外界因素導致合同無法履行,而不是由于違約方主觀不愿履行。給付遲延是指債務可以履行,但債務人沒有按照約定時間履行,即所謂能為而遲為。在大陸法系中,更注重合同是否被完整履行,因而大陸法系在法律構建的過程中,將債放在了一個核心位置。根本違約理論的設立也是為了減少和規制債務履行受到阻礙。綜上可知,大陸法系中關于根本違約的理論更多是從“規制”的強勢角度出發,但條款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促進正常的合同締約關系的發展。大陸法系更加關注合同的維系,以及合同自身價值的延續??梢钥闯?,大陸法系的國家對根本違約規定更多的放在從法律角度出發的預防上。
但在英美法系中,根本違約則換了一個身份,扮演起保護者的角色,即“違約救濟”。守約方有且只有兩種選擇或者選擇解除合同,或者請求損害賠償。但這兩種途徑都是可以實現維護守約方的權益。英美法系國家中的根本違約理論對合同雙方締約是時確定的權利義務提供了穩定保障。從不同角度來看,對守約方來說是救濟,對違約方則某種程度的制裁。
3.2 條款主義與結果主義
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關根本違約制度的討論從未停歇,但在《CISG》出現后,有了明顯的變革,也進一步引領了根本違約制度的研討方向。《CISG》首次使用了根本違約的概念,也意味著思維方式的變遷——從條款主義向結果主義的變遷。公約對根本違約最大的特點在于:公約從整個合同著眼,不再單單關注于債務這一小部分;同時,它代表著對根本違約的標準從主觀向客觀標的改變。在《國際商事合同通則》及《歐洲合同法原則》中對合同不履行定義的規定可見一斑。最后,公約對根本不履行的分類也選擇以違約程度的嚴重性為分類標準。即采用了“結果主義”的標準,進一步證明了“結果主義”的內在合理性。
3.3 從“原因途徑”到“救濟途徑”的發展
救濟途徑,是指當合同發生了履行不能或遲延履行時,守約方或許回享有合同解除權,亦或許會享損害請求權。這也是英美法系在根本違約理論中主要采用的理論觀點。在救濟途徑的理論中,不論如何對違約形態進行分類,只有違約方的行為致使合同根本違約,那么守約方就應當享有相應的救濟途徑。
而在原因途徑中,大陸法系則會更多的著眼于對違約的原因進行劃分,探究債務不履行的原因,雖然大陸法系雖未明確給出根本違約的定義,但各國債權制度上存在與根本違約相似的部分。法國法率先對違約形態的分類進行條款性的規定,其他大陸法系國際羅也選擇了以“原因途徑”確定是否構成根本違約。
綜合來看,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律發展,大多是站在羅馬法的肩膀上,因此大陸法系國家將“原因途徑”作為違約制度中的重要內容就不足為奇。但“原因途徑”自身存在兩大障礙:一,在原因途徑中很難將所有的違約行為都對應條款中的救濟措施;二,無法使不同強度的違約行為在條款中得到對應映像。因此,一些大陸法系國家目前都在逐步放棄這種原因救濟途徑。就救濟途徑而言,它使根本違約的規定在法律條款中的映像更為明晰。較原因救濟而言,不論是救濟措施還是條款對應都有十分顯著的優勢。由此可知,“救濟途徑”必然會成為根本違約理論中的重要基石。
參考文獻
[1]王利明.民商法研究(第4輯)[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
[2]崔建遠.民商法論叢(第8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3]A.G蓋斯特.英國合同法與案例[M].張文鎮等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
[4]宋蕾.CISG中根本違約制度研究[J].法治在線,2015,(3).
[5]曾良子.論國際貨物貿易中的根本違約制度[D].南昌:南昌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