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瑤瑤
摘 要:高等師范院校的教育學專業教育在我國教育學專業高等教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教育生態學視角下,高等師范院校的教育學專業教育的生態主體、生態客體和生態環境各要素之間形成了密不可分的關系。本文在分析目前教育學專業教育現狀的基礎上,提出應充分做好三要素之間的聯系,有效發揮高等師范院校所開設的教育學專業優勢,同時培養出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教育學類人才,最終推進教育學專業的教育向縱深方向發展。
關鍵詞:高等師范院校;教育學專業;教育現狀;教育生態學視角
教育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生產活動不斷升級而逐漸形成和完善的,發展至今,已然成為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必需品。而教育學則是鉆研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解釋教育規律的一門學科,是一門探究培養人才的科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的教育活動及其規律的社會科學。它具有多樣性、發展性等特征,與國家、社會乃至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息息相關。自教育學學科誕生以來,很多高校都紛紛開設教育學專業,包括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教育部直屬師范院校以及其他地方性師范高校。這些師范院校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了數以萬計的教育學專業高層次人才。因此,我國師范院校一直是發展教育學高等教育的主力。
本文試圖從教育生態學的視角出發,對目前高等師范院校的教育學專業教育進行分析,對于教育學專業中的教育生態主體、生態客體和生態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做以分析闡述,進一步實現高等師范院校教育學專業教育生態的動態平衡,使其能夠持續、和諧、穩步地發展。
1 高等師范院校教育學專業教育發展的特點及現狀
在當前高等師范院校教育學專業發展進程中,體現出了以下兩個鮮明特點:一是模仿與吸收并存。具體來講,模仿指的是我國教育學的產生以及發展是在借鑒西方教育學的基礎上形成的,是一個典型的“舶來品”;吸收指的是我國教育學的發展在模仿之后又根據具體國情加入了中國特色,國內教育學的專家學者對此進行了自主思考和探究,并最終形成了符合我國社會實際的教育學專業。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理論,為我國教育學專業的發展提出了新思路。二是發展與困境并存。具體來講,發展指的是當前各高校的教育學專業都在尋求新的突破和新的境遇,試圖更進一步實現新飛躍;困境指的是教育學專業培養出的人才已無法滿足當前社會的需要,兩者之間產生了不可逾越的鴻溝。
就目前而言,全國范圍內各個師范院校的教育學專業的教育現狀并不明朗,在其發展過程中面臨著以下幾個問題。具體來講,一是重專業理論教學,輕專業實踐教學。各師范院校在教育學專業的培養方案設置中,大部分都是偏向于基本理論的課程,授課教師的教學也主要是對相關教育理論的講授,而對于課堂之外的實踐課程的設置幾乎為零。二是學科教育、教師教育實踐與教育學專業的關系模糊。在部分師范院校中,存在非教育學專業背景的教師教授教育學課程,從事教育學學科教學,這一現象嚴重損害了學生的受教育權益,同時也影響了教師整體素質的提升,使得學科教育、教師教育實踐與教育學專業三者之間的關系更為模糊。三是過于追求專業化教育,脫離了生活化教育的本質。一般而言,高等師范院校的教育學專業應當以培養專門從事教育事業的高層次人才為目標,在課程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教育學知識的滲透,以及教育學素養的培育。然而現實中,教育學專業逐漸走向科學化、專業化的極端,已經完全與社會實際需求相背離,成為空中樓閣。因此,正確處理好教育學專業中的專業化教育與生活化教育之間的矛盾,成為當前各師范院校的重要工作。
2 基于教育生態學視角的高等師范院校教育學專業教育分析
教育生態系統主要包括教育生態主體、教育生態客體與教育生態環境三大要素。反映到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中,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總的來講,高等師范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系統中的子系統。具體來講,承擔教育學專業教育的學校管理者、教師以及接受教育學專業教育的學生成為教育學專業教育的生態主體;有關教育學的學科知識、課程開設以及資料文獻成為教育學專業教育的生態客體;以教育質量為核心、具有制約和調控作用的多元環境的集合成為教育學專業教育的生態環境。
2.1 教育生態主體
在高等教育這一教育生態系統的子系統中,各個高等師范院校構成了這一生態系統的主體,而各高校中的管理層、教師以及學生則是各高等師范院校生態系統主體的重要組成。
各高等師范院校的管理層的生態主體性主要體現在對本校教育質量水平的宏觀生態管理層面。眾所周知,師范院校設立的初衷就是為了加快師范教育的發展,近些年才開始注重非師范教育。目前,教育學專業已被各師范院校劃分為非師范專業范疇,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層的領導對教育學專業教育的不重視現象。要知道,教育學專業教育與師范教育對于師范院校而言同等重要。因此,要保障對教育學專業教育的資源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從而實現師范院校中教育學專業的可持續化發展。高校教師是高等教育的學術性生態主體。因此,高等師范院校中教育學專業的教師首先應當具備完整的專業知識結構,同時能夠在授課過程中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做到有機結合。此外,高等師范院校中教育學專業的教師還應具有較強的學術研究能力,在充分發揮師范院校的獨特優勢的基礎上,更多專注于探索與教育學專業領域密切相關的研究方向。最后,高等師范院校中教育學專業的教師在對學生的教學管理工作中,既要使學生積極參與與專業相關的課外活動,又要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滲透教育學知識。高校學生是高等教育質量的學習性生態主體。學生具有吸收專業基本知識快的特點,因此,可以加強教育學專業的學生與其他專業學生之間的交流,包括學習方法、學習經驗等之間的探討,實現知識、經驗等之間的互補。
2.2 教育生態客體
高等教育的學術性決定了知識是高等教育系統的生態客體,而知識則以學科專業為載體,以學科課程為媒介。對于高等師范院校而言,與教育學專業相關的學科知識、課程開設以及資料文獻就成為了教育學專業教育系統的生態客體。
高等師范院校是在教育學專業的教育氛圍下進行專業知識傳授的。事實上,教育學作為一門綜合性、融合性極強的學科,在其研究過程中與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哲學等社會人文學科的研究休戚相關。在高等師范院校開設教育學專業,有利于學生對教育本質、教育過程、教育特點以及教育活動等展開深入學習和探究。在具體的教學研究中,該專業極為重視對學生基礎理論素養的塑造。師范院校有著非常雄厚的師資力量、豐富的教學資源,學生可積極利用這些優質資源,一方面加強對本專業課程的深入學習,另一方面參與與本專業相關的校內外實踐活動,以便將所學理論知識靈活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從而更好地為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服務,不斷提升我國的教育質量和教育水平。
2.3 教育生態環境
教育生態環境是對教育的產生、存在和發展整個過程起影響作用的多元復合型環境系統。對于教育學專業教育生態系統而言,其生態環境是由外部世界和內部世界組成的,具體指的是以教育質量為核心、具有制約和調控作用的多元環境的集合。
高等師范院校教育學專業教育生態系統的外部環境為國內高等教育環境,其目標是為了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以及適應當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所需要的,能夠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等工作的具有優秀品質的應用型教育學人才。在教育學專業的培養方案中,主要形成了以教育學為中心的學科課程以非師范生培養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以理論應用于實踐為核心的教育理念。事實上,高等師范院校的教育學專業教育具有其獨特優勢和特點,應當借助師范院校這一優勢載體平臺,實現教育學專業的教育培養與學生實際、教育產業、教育發展潮流之間的有機結合。從教育生態學的視角出發,高等師范院校教育學專業的教育生態主體、生態客體和生態環境各要素之間形成了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應充分協調好三要素之間的關系,有效發揮高等師范院校所開設的教育學專業優勢,同時培養出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教育學類人才,最終推進教育學專業的教育向縱深方向發展。
3 高等師范院校教育學專業學科教育建設的實踐路徑
社會發展具有不可逆性這一特點決定了其對于專業人才的需求是處于動態變化之中的。目前,我國高等師范院校教育學專業教育要順應對教育學專業改造的強烈要求,根據社會需求和市場狀況,合理地定位教育學專業目標,優化教育學專業的專業結構和設置,增強學科與行業之間的聯系,增強專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從而滿足社會對于教育學專業人才的現實需求,實現自身的持續長遠發展。在高等師范院校教育學專業學科教育建設的實踐路徑探索過程中,主要形成了以下幾點。
一是要立足我國教育學專業發展的普遍邏輯和特點加以改造。具體來講,就是要考慮到當前的社會現狀和教育實際,在此基礎上實現對高等師范院校教育學專業的全面改造,進一步解決教育學培養的人才與市場人才需求之間不平衡的矛盾,使教育學學科專業與相關的行業專業之間形成緊密聯系,推動教育理論與教育實際之間的有機結合。二是調整和優化教育學學科和專業結構。具體來講,就是對教育學的學科目標進行重新定位,結合實際,對其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同時科學合理地評價教育學學科和專業的優化效果。三是優化教育學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具體來講,就是要重視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專業教師這三個要素在高等師范院校教育學專業中的重要地位。首先要對教育學學科的培養目標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了解并掌握其基本內涵。其次要結合學生具體情況和社會實際需求科學調整教育學學科專業的課程體系,擺脫傳統的單一課程體系,在改進和優化過程中體現出專業課程內容的邏輯性和連續性。在實際操作中,要以學科建設為基礎和前提,確定教育學專業的必修課程,如教育學原理、教育史、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論、教育社會學等;此外,還要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社會實際需求,開設教育學專業的選修課程,如經濟學、心理學、藝術、政策學、歷史學等,以培養教育學專業人才的通識能力。最后通過職前培訓、職后培訓、自主探究等方式加強專業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四是增強教育學專業知識的社會普及化程度。具體來講,就是借助社會各類團體組織、社區等平臺,增強對教育學專業知識的普及,將學科與行業相關聯,提高社會各類群體對教育學研究的積極性,形成全民教育學科意識。五是對教師的組織結構和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優化。具體來講,就是在教育學專業教師隊伍組織結構方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實現教師隊伍的特色化、高水平發展,最終達到優化教育學專業教師隊伍組織結構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豐津玉.論教育學對我國教育的影響[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133-134.
[2]郭麗君,陳中.試析教育生態學的學科定位[J].現代大學教育,2016,(2):1-5,112.
[3]黃志勇.基于管理創新的高等教育質量生態系統結構設計[J].大學教育科學,2013,(4):113-119.
[4]周宏.論高校德育過程“生態鏈”關系的協調[J].中國高等教育,2008,(9):35-37.
[5]呂峰.我國教育學專業發展的現狀及構想[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4):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