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一帶一路”倡議 國際經濟法 合作共贏 規則創新
作者簡介:王宏宇,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法律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001
推進“一帶一路”合作是中國提出的重要倡議,符合沿線各國的根本利益,是中國與沿線國家人民群眾共同愿望的表達。當今世界經濟面臨各種問題與挑戰,也面臨著重大機遇,在此背景下,中國將與沿線國家一道,利用“一帶一路”合作這一重要舞臺,深入開展合作,一同促進更具廣度和深度的開放與融合。“一帶一路”深度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開放。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交流的重要渠道,今天的“一帶一路”仍要弘揚開放精神。“一帶一路”歡迎世界各經濟體積極參與,構建伙伴關系,共同向前發展。
第二,包容。“一帶一路”與西方主導的合作機制明顯的區別在于包容性。“一帶一路”不設參與門檻,凡是有意向參與其中的國家,不論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如何不同,都可以參與進來。
第三,互利共贏。互利性是一切合作得以出現和延續的動力。“一帶一路”體現了互利精神,倡導各方共同發展,合作共贏,“有錢一起賺”。
(一)“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問題
目前,“一帶一路”倡議獲得了很多國家的積極響應,但其真正得到實施也面臨不少需要合理解決的問題:首先,沿線國家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國情與民情大不相同,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存在著很多差異,在價值觀上也大有不同。既有意大利、韓國這樣的發達經濟體,又有馬來西亞這種新興經濟體,還有索馬里阿富汗這樣的國家。這些差異與分歧可能會對各國之間的經濟合作產生影響。
此外,“一帶一路”要考慮在沿線國家之間構建正式全面系統的合作發展機制。正式全面機制的缺失一方面使得“一帶一路”參與各方能夠更加靈活地合作與解決爭端,但另一方面也會使得參與各方間在某種問題上產生沖突時難以達成共識。參與各方間現有的合作機制法律化、制度化不足,這不利于沿線國家之間的深度長久合作。而且現在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間締結的貿易投資協定,關注的重點、開放的水平各不相同,在某種程度上會制約深層次廣泛合作的實現。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國際經濟法的不斷創新完善來解決。
(二)“一帶一路”視角下國際經濟法創新的必要性
“一帶一路”倡議本身就是最大的制度形式創新。過去一直以來,中國在國際規則制定過程中缺少話語權,但是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很多國際事務都需要中國的參與。其他國家也希望中國更廣泛地參與國際事務,為世界經濟持續增長貢獻力量。此外,發達經濟體仍在國際經濟秩序中擁有較多的話語權,而發展中經濟體在快速發展,國際經濟體系越來越需要發展中經濟體的廣泛參與。傳統的國際經濟規則更多體現發達經濟體的利益,因此越來越不能滿足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需要。因此,創新國際經濟法規則勢在必行。同時,“一帶一路”涵蓋范圍廣,主要涉及國際貿易、對外投資、貨幣金融、稅收等方面,且其地域范圍超越了古代絲綢之路,不但涉及亞洲和歐洲各國,還涉及非洲、美洲和大洋洲國家,國家與國家之間差異較大。推進國際經濟法創新有利于實現各國國家利益的整合,推動國際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的方向發展,也有利于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各種社會問題,比如國際沖突、貿易戰以及失業率上升等等。因此,“一帶一路”倡議下國際經濟法的創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一帶一路”倡議下國際經濟法的理念創新
“一帶一路”倡議反映了中國發展的成功經驗與中國智慧,是對國際經濟法理念的創新。眾所周知,中國文化提倡和平共處,和諧包容。無論是古代的“和為貴”“和而不同”等思想,還是今天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都體現了中華民族推崇包容和諧的民族特性。這與西方國家熱衷對抗的價值觀迥然不同。這種民族特性是中國改革開放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重要原因。它使得中華民族能夠集中力量謀求自身發展,而不是在斗爭與對抗中耗費力量。此外,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也離不開政府的高效運轉與務實規劃。這些都將推動“一帶一路”過程中國際經濟法的理念創新。
首先,西方信奉的傳統國際經濟法理念主張自由市場主導,反對政府干預,而“一帶一路”倡議主張政府與市場相結合。自由市場理念存在很多難以克服的弊端,常常帶來經濟危機,而且難以解決很多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問題。西方國家的崛起也并非完全依靠自由市場,而是建立在殖民掠奪的基礎之上。今天的“一帶一路”倡議重視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呼吁各國政府在發展問題上積極主導、廣泛合作和深度介入,這種積極務實的思路能更好推動發展中經濟體的發展。
其次,“一帶一路”提倡合作共贏,開放包容。單純依靠自由市場和利益交易的理念難以實現發展中國家的成功發展。要解決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問題,必須推進沿線各國之間的深度務實合作,共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吸引投資,培育市場,做到互利共贏與共同發展。“一帶一路”倡議的積極合作理念超越了西方模式的消極合作理念。
(二)“一帶一路”倡議下國際貿易法律規則的創新
“一帶一路”順利推進需要國際貿易規則的不斷創新,區域貿易協定這一規范模式的發展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當前世貿組織多邊談判難以取得進展,區域貿易協定更能解決各國貿易的實際需要。
另外,“一帶一路”沿線有一些國家出于各自的國情考慮尚未加入世貿組織,所以區域貿易協定更適合這些國家。然而,中國與其他國家已經簽訂的區域貿易協定與高水平的區域貿易協定標準比存在差距。西方國家簽訂的區域貿易協定標準往往涵蓋環境、勞工權益、電子商務、能源等新議題,社會意義突出,而中國現有的區域貿易協定往往缺乏這些內容。中國應當合理借鑒發達國家區域貿易協定標準方面的有益思路,打造更具有時代意義和實用價值的新協定模板,并不斷與沿線國家訂立新貿易協定,進而構建“一帶一路”沿線各方廣泛參與的整體貿易協定框架。
其次,國際貿易法律規則創新的一個重要著力點就是大力促進沿線國家的貿易便利化。中國應創新優化相關法律規則,不斷降低通關成本,助力各國間的貿易交流,構建交流順暢的貿易之路。同時,中國應進一步完善優化自由貿易區(港)法律制度,推動相關規則創新,為國際貿易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不斷降低關稅非關稅壁壘,推動貿易便利化。
(三)“一帶一路”倡議下國際投資法律制度的創新
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已成為當前經濟形勢下的新特點。“一帶一路”推進過程中,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快速增加。“一帶一路”沿線情況復雜,不同國家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各不相同,有些國家政局長期不穩,經濟欠發達,民族宗教問題突出,甚至存在武裝沖突。這些問題都給外部投資者投資帶來了巨大的風險。這種情況對國際投資法規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要與沿線各國一道推進國際投資法規則創新,強化對海外投資的保護。目前階段,中國對外部投資的保護覆蓋面不夠,保護水平不高,而且中國已經簽署的雙邊投資協定普遍強調東道國的管制權,而實際上很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發展中乃至極不發達國家,這些國家法治化水平低,社會管理能力弱,無法提供有效社會治理,這些都會損害中國海外投資的安全。使得中國企業的外部投資缺乏有力保障。
因此,中國應加強談判,不斷優化升級已簽署的雙邊投資協定,推動相關規則持續創新,使協定能夠更有效地維護我國外部投資者的合法利益。此外,中國要與更多的國家訂立相關協定,擴大外部投資保護的覆蓋面。總之,推動國際投資規則創新勢在必行。
(四)“一帶一路”倡議下國際金融法律制度的創新
亞投行是首個中國主導設立的多邊金融機構,其運行過程必將帶來國際經濟規則的深入創新。依據亞投行章程,亞投行投票權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亞洲國家和地區占有的75%,另一部分是亞洲外國家和地區占有的25%,亞洲國家投票權由GDP和人口等指標決定,這決定了中國在亞投行中具有重要地位,發展中國家在亞投行運營中享有比起以往更大的話語權。因此,亞投行本身就意味著國際金融規則的創新。而且亞投行將在“一帶一路”合作中為國際金融法規則持續創新提供重要平臺。亞投行應不斷學習和借鑒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的先進運營經驗,持續創新運行規則。例如,亞投行可以學習借鑒世界銀行的風險評估和貸款審查機制,重視對項目的風險評估與防范。在發放貸款之前,亞投行應進行周密的調研分析,對項目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量化評估。依托亞投行這一重要平臺實現國際金融法規則的創新,將持續助力區域互聯互通與“一帶一路”順利實施。
此外,融資規則也要創新,以便推動亞洲可持續發展,一方面要支持亞洲國家基礎設施發展,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對環境生態系統造成太大影響。要保障融資的可持續性,保證借錢的國家不會出現債務陷阱或問題。
參考文獻:
[1]程國強.共建“一帶一路”:內涵、意義與智庫使命[J].中國發展觀察,2015(4).
[2]曾煒.論“一帶一路”倡議視野下國際經濟法的創新[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
[3]王彥志.“一帶一路”倡議與國際經濟法創新:理念、制度與范式[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2).
[4]謝君平.淺談經濟全球化下國際經濟法的調整和發展[J].納稅,2018(27).
[5]陳耀.“一帶一路”戰略的核心內涵與推進思路[J].中國發展觀察,2015(1).
[6]楊陶.“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挑戰及國際法思考[J].喀什大學學報,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