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勞動仲裁制度 實施問題 完善策略
作者簡介:姚廳,廣東易恒律師事務所,四級律師,研究方向:公司法、財稅法、經濟法、勞動法。
中圖分類號:D920.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012
現階段,人們綜合素質不斷提高,社會不斷進步,許多員工會被要求簽訂勞動合同之后才能夠就職。然而,在勞動合同發生爭議時,卻有許多員工不知道該怎么采取正確的方式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1]。在審理勞動案件時,通常都是采用“一調一裁兩審”的辦法來處理勞動爭議的,但是,勞動仲裁制度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只有結合時代發展對勞動仲裁制度進行相應的完善,才能更好的服務于人民群眾,維護勞動人民的合法權益。
勞動仲裁制度針對的是勞動爭議的仲裁,勞動爭議的當事人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再由仲裁委員會結合事件的具體情況對勞動爭議依法作出仲裁裁決。在勞動仲裁實施過程中,仲裁委員會應對勞動爭議進行仲裁調解,倘若雙方當事人不接受仲裁調解,再實行仲裁裁決。我國的勞動仲裁制度具有強制仲裁、仲裁前置和有限的一裁終局的特點[2]。其中強制仲裁指的是勞動爭議雙發當事人的其中一方提交仲裁申請,勞動仲裁就可以啟動;而仲裁前置指的是只有經過勞動仲裁程序后才可以提起勞動爭議訴訟;有限的一裁終局指的是在特定情況下可以依據《調解仲裁法》第47條的相關規定采取一裁終局的方式做出依法裁決。
(一)仲裁機構缺乏在行政主導、強制性、訴訟化的仲裁中的獨立性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構成主要包括勞動行政部門代表、工會代表、企業代表,實現了“三方仲裁”的運行模式。也就是說,勞動仲裁委員會是集民間組織、司法機構、行政機構于一身的具備準司法特征的機構[3]。然而,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在勞動爭議仲裁中會體現出行政力量占據較高地位的情況,勞動仲裁委員會是行政機關的隸屬部門,建立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機構之內,而勞動仲裁委員會的組織成員大多是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機構的工職人員來擔任的。久而久之,勞動仲裁委員會就會逐漸成為行政機構,形成一方獨大的仲裁體系。
另外,勞動仲裁程序也逐漸向訴訟化轉變。勞動仲裁與法庭審理相差無幾,然而,受“仲裁前置”的影響,勞動爭議的當事人必須要經過這一程序,降低了勞動仲裁的實際作用。由于“一調一裁兩審”的勞動仲裁機制耗時較長,會影響當事人的維權周期。根據目前勞動仲裁制度的相關規定,完成一個勞動爭議案件由仲裁到訴訟的過程需要一年的時間,才能夠獲得具有法律效率的裁決。但是,希望通過勞動仲裁委員會來進行裁決的,往往是由于弱勢的一方當事人迫切需要通過公平公正的裁決幫助自身解決目前的困境,而周期長的爭議體制會導致弱勢一方的當事人無法忍受長期的訴訟而撤銷訴訟請求,損耗弱勢一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給其帶來精神和經濟的損害。
(二)缺乏勞動爭議仲裁的監督機制
現階段,我國缺少能夠監督勞動仲裁機構的獨立監督機構,勞動仲裁機構長期處于自我監督的狀態。正因如此,對于勞動仲裁機構的監督缺少規范化、制度化的約束,進而引發缺乏公平公正裁決的仲裁情況,損害勞動人民的合法權益,大大降低了勞動爭議案件仲裁的質量。“仲裁前置”制度雖然已經在勞動仲裁中得到了執行,但由于法院審議已經有了仲裁結果的案件時,會重新進行審理,而且最終結果是以法院的審理結果為執行標準。如果同一案件對勞動爭議訴訟進行了二審,那么二審審查的不是仲裁裁決而是一審結果[4]。同時,根據勞動仲裁相關制度,勞動仲裁委員會負責監督仲裁員和冤假錯案,沒有對勞動仲裁該委員會的監督部門進行明確的規定。
(三)缺乏有效銜接勞動仲裁和訴訟的相關規定
根據國家的相關規定,勞動爭議案件中要采取仲裁前置的程序,即先裁后審的制度。在大多數人的潛意識會認為,如果當事人不滿意仲裁裁決的結果即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實現仲裁和訴訟的程序銜接,維護自身的權益,但事實并非如此,就目前的勞動仲裁時間來看,勞動仲裁與訴訟之間的關系缺乏清晰的界定,嚴重影響了二者之間的有效銜接。
首先,勞動仲裁與訴訟之間的權力行使主體存在差異。勞動仲裁機構行使的權利是仲裁權,是具有濃厚的行政色彩的準司法機構,而訴訟是通過人民法院行使的是審判權,人民法院是典型的司法機構。受仲裁前置的影響,勞動仲裁與訴訟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5]。
其次,對于通過仲裁轉向訴訟程序的案件增減訴訟請求的情況,缺乏明確的立法規定。根據《關于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相關規定,當事人在仲裁后提起訴訟并增加了訴訟請求,如果訴訟請求確實與勞動爭議密不可分,那么就可以合并審理,相反的,如果訴訟請求與勞動爭議不存在相關聯系,需要告知當事人向仲裁機構申請另行仲裁。雖然,這一規定給出了請求事由轉化的解決辦法,但卻沒有明確規定具體實施措施。
最后,勞動仲裁與訴訟之間的程序存在實體上的差異。即勞動仲裁與訴訟的受理范圍之間的差異;勞動仲裁與訴訟之間缺乏統一的制度規范;勞動仲裁與訴訟之間的適用時效及適用時效的強弱存在一定差異;勞動仲裁與訴訟之間在相關法律的理解方面存在一定差異。
(一)完善勞動仲裁制度,使其更加規范化
雖然《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為勞動爭議案件的仲裁提供了相應的法律依據,但在實施過程中還是會體現出一些與實際案件不相符的問題。各地的仲裁部門和司法部門出臺了相應的措施來緩解實體法應用的問題,但由于這些措施不統一,就會出現“同案不同判”的情況。只有不斷完善勞動仲裁制度才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6]。
首先,區分利益爭議、權利爭議、集體爭議和個人爭議,將關注重點放在集體爭議和利益爭議的立法強化方面。近年來,集體性案件和利益爭議案件逐漸增多,并上升為勞動爭議中最常見的形式,因此只有針對集體爭議和權益爭議建立完善的立法機制,才能夠有效解決勞動爭議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其次,引進仲裁階段的財產保全制度和證據保全制度。目前,對于證據和財產保全缺乏相應的立法規定,會給仲裁裁決帶來較大弊端。勞動群體是勞動爭議案件中比較弱勢的一方,而企業則處于強勢地位。在沒有財產和證據保全的情況下,企業會轉移自己的財產來逃避一定的法律責任,影響仲裁裁決的執行和處理,最終導致勞動者權益的損害。及時引進財產和證據保全制度,才能夠避免勞動者采取過激做法維護自身權利的惡性事件的發生,為勞動者維護自身權益提供制度的保障。
(二)完善勞動仲裁監督機制
首先,完善內部監督。勞動仲裁委員會要對上級仲裁機構和下級仲裁機構履行職責的能力記性強制性的監督,形成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同時,為了更好的監督勞動仲裁機構,促進公平公正的仲裁裁決,其他行政部門應該主動參與到對勞動仲裁的監督中來,充分發揮其協助監管的作用。
其次,完善人民法院的監督。在獲得勞動仲裁裁決結果后,如果當事人不認同裁決程序或裁決結果,當事人可以向具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出撤銷仲裁結果或不予執行的申請。人民法院在對仲裁裁決出現異議的重新審判時,要進行相應的調查,并采取相應的懲戒措施。
最后,完善群眾監督。群眾監督有利于促進勞動仲裁監督制度的完善,鼓勵群眾參與到勞動仲裁中來,采取公開聽證等方式進行監督。另外,還可以建立群眾監督熱線和群眾監督網站,及時了解人民群眾對于勞動仲裁的意見或建議,使勞動仲裁的處理更加透明化[7]。
(三)重新構建勞動爭議仲裁與訴訟之間有效銜接模式
要想構建勞動爭議仲裁與訴訟之間有效銜接模式,即要轉變“仲裁前置”的模式,實行“各裁各審、各自終局”的模式,這一模式下當事人可以選擇仲裁程序或訴訟程序,但不得在選擇仲裁模式后再選擇訴訟程序,反之亦不可為,并將其作為終局判決。這種模式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分離仲裁程序與審判程序是解決勞動仲裁訴訟銜接問題的最有效方式。勞動仲裁與訴訟在性質上的差異是決定二者無法有效銜接的根本原因,通過分離仲裁程序和審判程序可以充分發揮二者的不同作用,督促其各司其職,避免程序上的關聯,使勞動仲裁的及時性和便捷性得到有效發揮。另外,分離勞動仲裁程序和審判程序可以強化當事人對勞動仲裁的關注度,使人們對于勞動仲裁的信任感得到建立并提升,充分發揮勞動仲裁機構的職能。
其次,當事人可以根據意識自治,對能夠保證自己訴權的程序進行自由的選擇。“或裁或審,各自局終”的模式使當事人選擇維權程序的自由得到保障,改變了以往復雜繁瑣、周期長的問題,有效促進當事人合法權益的順利實現,對于那些不信任勞動仲裁機構的當事人就可以選擇訴訟程序,通過不同的選擇實現訴求、解決糾紛、維護權益。另外,分離勞動仲裁程序和訴訟程序可以大大減少當事人的訴訟成本,特別對于弱勢一方的當事人來說,有利于促進其形成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有利于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最后,有效節約司法資源。按照以往的勞動仲裁程序來說,當事人需要經過仲裁、訴訟之后才可以獲得終局裁決,既涉及勞動仲裁委員會,又涉及人民法院,對于司法資源是一種極大的浪費,不僅會提高司法成本,也會大大增加勞動仲裁機構和人們法院的工作負擔。實行“或裁或審,各自局終”的模式,促進了人勞動爭議案件的分流審判、裁決的實現,大大提高勞動仲裁該機構和人民法院的工作質量和效率。
總而言之,現行的勞動仲裁制度與時代的發展存在許多出入,無法在不同的類型的勞動爭議案件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不利于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總體目標。所以,對于勞動仲裁制度的完善工作必須要引起重視。對于勞動仲裁案件中出現的仲裁機構缺乏在行政主導、強制性、訴訟化的仲裁中的獨立性和缺乏勞動爭議仲裁的監督機制以及缺乏有效銜接勞動仲裁和訴訟的相關規定的問題,可以通過三個方面制定針對性的完善對策,即完善勞動仲裁制度,使其更加規范化、完善勞動仲裁監督機制、重新構建勞動爭議仲裁與訴訟之間有效銜接模式,維護勞動爭議案件中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王雅軒.發揮勞動仲裁制度特色優勢的理論與實踐分析[J].勞動保障世界,2019(30):76.
[2]金春林.探究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制度的演變與意義[J].東方企業文化,2019(S1):86.
[3]徐瀟璐.論我國勞動爭議仲裁制度[J].法制博覽,2018(33):116-117.
[4]段高輝.完善勞動仲裁制度構筑和諧勞動關系[J].法制與社會,2018(27):21-22.
[5]蔡吉恒.發揮勞動仲裁制度特色優勢的理論與實踐思考[J].中國勞動,2018(5):63-70.
[6]張靖涵.完善我國勞動爭議“一裁終局”制度的構想[D].重慶大學,2018.
[7]許燦.勞動仲裁制度存在的問題與完善[J].河北企業,2017(12):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