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企業社會責任 可持續公司法路徑 實現方式
作者簡介:張康康,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中圖分類號:D922.2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027
對于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立法來說,現在正處于一個較為關鍵的時期。一大部分學者支持以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為主要內容、以市場聲譽機制為核心的“反身法”路徑,但是在歐洲地區反身法路徑開始出現了不足之處,并且一些歐洲學者開始強制抵制反身法路徑的發展,認為反身法倡導的強制披露是一項不太奏效的監管技術。歐洲學者也開始警示中國的監管者不應該過度的追求反身法,并且應該深度思考反身法路徑所產生的實踐效果。下面就來分析一下企業社會責任的可持續公司法路徑。
(一)企業社會責任規制反身法路徑的失效
企業社會責任規制反身法是由德國一位法社會學家提出的,并且他認為與對社會過程結果過度監管方式應該不同,反身法應該更加注重設立民主政體自我監管機制以及修正相應的體系。并且他認為對于法律來說,在發展的過程中包括了刑事法、實質法以及反身法三種類型。反身法出現主要是因為具備多元性、復雜性等特點的社會,在實行實施法的時候會受到政府以及其他方面的干擾,并且會受到過多監管規則的限制,為了更好地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反身法開始出現并起。德國著名的法社會家認為反身法就是一個保障的過程,從而幫助規范對象實現自我提升,進一步的間接對結果進行干預。但是隨著反身法的不斷普及以及應用,部分學者卻認為,企業在實現社會責任規制反身法路徑的時候,使用效果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芝加哥一位大學教授沙哈爾認為反身法路徑依賴的制度之一會讓監管者最終面臨著失敗的結局,并且他從兩個角度分析。第一個角度是從內在原因分析,他認為反身法理論具備強制性的要求。并且從發展情況分析,企業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也開始逐漸體現出強制性以及全面性的特點,并且沙哈爾認為強制披露從內在角度分析就會是一項終將面臨失敗的制度。第二個角度是從外在表現分析。企業社會責任規制方面面臨著社會責任報告成為任人隨意更改的報告,并且企業的社會責任也被用作進行企業營銷以及危機公關的方式,這嚴重忽略了企業社會責任的核心內容,只是單純的為了滿足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需求。
(二)可持續公司法路徑的提出
對于企業的價值創造來說,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認為應該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應該保證環境的可持續性,第二個方面是社會的可持續性,第三個方面則是經濟的可持續性。因此,歐盟為了更好的改善反身法路徑存在的弊端,在聯合國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框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也就是“可持續商業”,并且歐盟的一系列委員會都認為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應該注重長期利益,保證企業可以可持續性的、包容性的增長經濟。除此之外,奧斯陸大學法學院的一位學者也提出了可持續公司法的實現路徑,并且認為應該積極地反對將企業社會責任事項認為是企業外部事項或者是其他方面事項的想法,應該將經濟社會以及環境等其他方面的事項進一步的融入到企業發展的決策中,保證企業可以實現長期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雙贏。
(一)有助于企業規避社會責任規制路徑的弊端
首先,先來分析一下企業社會責任規制的強制法路徑以及反身法路徑。企業社會責任規制路徑被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以印度、毛里求斯為主要代表的強制性企業社會責任路徑。并且印度、毛里求斯也使用了在立法中設立相應的企業社會責任最低支出標準的手段。第二種類型是以歐盟為主要代表的結合軟法的反身法路徑。歐盟在計劃條例中明確指出應該加強信息方面的披露,并且加強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另外,歐盟也使用了在立法中展現企業社會責任實施狀況的手段,保證企業可以真正的將社會責任納入到企業工作章程中,使得企業社會責任最大程度的實現法律化。
其次,實現可持續公司法路徑可以幫助解決企業利益和社會利益之間存在的分歧問題。對于企業來說,通過實現強制性的企業社會責任路徑可以更好地滿足國內追求穩定的需求,并且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在短期內讓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企業社會責任實現從無到有,但是卻沒有更好的實現企業利益和社會利益相結合的目標。和強制性的企業社會責任路徑相比,可持續公司法則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反身法路徑將企業社會責任看作是自愿責任以及道德責任的重要特點,并且保證企業有更加充分的自主權,從而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最后,對于可持續公司法路徑來說也可以更好地幫助解決反身法路徑中社會責任以及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分歧問題。歐盟在2001年第一次明確定義了企業社會責任,歐盟在后續的解釋中明確規定了社會責任可以采取任意性的傾向,并且對于一些大型企業的社會責任來說采取鼓勵的方式,保證企業可以將社會責任視作道德責任以及自愿責任。歐盟在規制企業社會責任的時候,仍然選擇反身法路徑,并添加了遵守或者是解釋等條例條款,但是反身法路徑本質沒有變,企業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漸將社會責任看作是在企業中進行營銷的手段之一,并且企業更加重視對社會責任進行報告而并非承擔社會責任。
(二)有助于彌補企業社會責任標準模糊的現狀
研究者認為雖然從總體角度來看,中國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是一個低水平的國家,但是中國卻有效的推進了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使得西方的國家更加重視、關注并且開始效仿。我國在立法方面也明確規定了公司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并且第一次以立法的方式將企業的社會責任寫入到公司法的規章制度范圍內。在2015年頒布的《民法總則》中,也更加詳細的規定了公司法,并且使得社會責任的責任主體范圍變得更大。但是,雖然我國在2005年就已經將企業社會責任納入到公司法的范圍中,但是對于社會責任條款中的可裁判性來說仍然具備一定的爭議。與我國公司法在對企業社會責任界定時存在著界定不清以及可裁判性較為模糊等問題相比,可持續公司法路徑在規定了較為清晰明了的公司行為標準的同時,也使得企業社會責任更好地融入到公司治理中。并且也通過使用企業社會責任具象化的手段,保證企業社會責任條例的可裁判性得以增強,使得企業社會責任條例對企業行為約束力得以加強。
(一)強化植入社會責任理念的《公司法》
首先,應該在《公司法》中加入企業社會責任國家系列的標準。對于《公司法》第五條來說,問題就是內容不清楚、界限不明確。面對這種情況,可持續公司法路徑為了更好的實現本土化,應該重點解決怎樣使用強制性的方式進一步的規范企業社會行為最低標準這一問題。北歐的學者提出了“地球邊界”的理念,雖然我國并沒有引入“地球邊界”這一概念,但是也逐漸界定了相應的法律標準,保證企業可以依照《公司法》進行界定自身的行為標準。另外,對于社會責任系列的國家標準來說,引入《公司法》的主要優點有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保證企業可以提前知道自身的行為空間,進一步的解決了企業在反身法路徑下選擇性承擔社會責任的問題。第二個方面,通過使用規定《公司法》標準的方式也可以進一步的解決了實質法僵化等一系列的問題,保證《公司法》體系變得更加完善。第三個方面,更加明確的標準指向才可以保證法律最大程度的發揮自身的指引性作用,從而使得企業在公司法的指引下社會責任可操作性得以加強。
其次,可以將企業的社會責任融入到公司的治理范圍中。對于可持續公司法路徑來說,通過使用外部責任內部化的形勢進一步的完成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嵌入化,也可以進一步的實現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的完美融合。但是,可持續公司法路徑本土化發展面臨著應該怎樣將企業社會責任進一步的融入到《公司法》的治理范圍中這一問題。解決措施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應該重新規定董事的職責,并且重新設立董事的管理機構。第二個方面是應該重新塑造股東的角色,并且保證股東會可以承擔制定企業社會責任戰略以及相應計劃的審計義務,保證在面對一些逃避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戰略以及發展計劃時予以否定。
(二)促進多層次企業社會責任規范體系形成
首先,應該在部門法中規定企業社會責任實現的最低標準。對于可持續公司法路徑來說是修改完全自愿的反身法路徑得到的,因此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具備較大的自主性。我國仍然處于企業社會責任初級階段,對于歐洲一些學者描述的可持續公司法路徑實現仍然面臨著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規定企業社會責任的時候,仍然需要采取強制性的規范以及措施。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國應該努力的完善環境法、勞動法、產品質量法以及其他的法律,并且相應的管理部門應該規定企業社會責任實施的最低標準,保證有效解決可持續公司法路徑實現過程中面臨的強制性約束不強等問題。并且通過使用強制性立法的手段保證企業不承擔最低標準社會責任的法律風險得到增加,使得我國企業整體的社會責任承擔水平得到提高。
其次,應該采取信息披露制度,進一步的保證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在動力得到激發。對于企業來說,承擔社會責任的內在動力之一就是承擔社會責任可以更好的聯系利益相關者,從而得到利益相關者的大力支持,保證企業可以更好地實現利益的可持續增長。對于可持續公司法路徑來說,雖然是修正反身法路徑所得到的,但是內部的規范手段并沒有更好的代替反身法路徑中具備的正面督促作用,信息披露制度就是為了更好地保證企業的社會責任內在動力得到激發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國在規范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時候,大多數會使用引導性規范的方式。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仍然會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相應部門應該逐漸的完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并且根據企業規模不同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對于一些大型企業來說,應該采取強制披露以及全面披露的方式。對于一些中小型企業來說,應該采取自愿披露以及部分披露的方式,從而更好地解決可持續公司法路徑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時面臨的內力不足等問題。
綜上所述,我國在發展的過程中應該更加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立法問題,并且可以參考國外的一些企業社會責任規制,應該認識到歐洲學者所提出的可持續公司法路徑有效的統一了企業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保證企業社會責任發展不損害公司長期發展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彌補了反身法路徑的缺陷。這種發展思路對于我國的企業行為標準規定以及規范公司治理行為等方面都具備著極其重要的借鑒意義。除此之外,我國處于企業社會責任發展的初級階段,并且對于企業來說仍然需要相應的部門采取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其他手段來完善可持續公司法路徑。
參考文獻:
[1]朱永明,李佳佳,姜紅丙.企業社會責任研究述評與展望——基于市場營銷域[J].財會月刊,2020-05-06:1-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290.F.20200501.0923.002.html.
[2]周昌鋒.保險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機制分析[J].商訊,2020(15):115-116.
[3]王云云.“共享員工”若干法律問題探究[N].江蘇經濟報,2020-05-06(B03).
[4]程亞亞.企業對股東履行社會責任淺議[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0(9):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