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鄉村治理 法治鄉村 “三治結合”
作者簡介:左明武,中共重慶市奉節縣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法學。
中圖分類號:D6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079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今年3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又印發了《關于加強法治鄉村建設的意見》。如此高頻度、強力度出臺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加強法治鄉村建設的制度規范,足以體現加強鄉村治理、建設法治鄉村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戰略中的重要意義。扎實推進法治鄉村建設必須深刻領會法治鄉村建設的豐富內涵。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體現了社會主義政治的獨特優勢。在新中國建立之初,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在激發人民群眾的主人翁精神、保護新生的人民政權、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經濟發展、保障人民權益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做出了歷史性貢獻?;鶎尤罕娮灾沃贫仁前殡S新中國的成立一路成長起來的,最初是在一些大城市中產生的城市委員會。1950年,天津市、湖北武漢等地相繼建立了居民委員會或者居民代表委員會。1953年,經黨中央研究同意,全國各城市都陸續建立了居民委員會組織,名稱也逐漸趨向統一,其性質都屬于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1954年12月,《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條例》正式頒布。1956年底,城市居民委員會在全國各個城市普遍建立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1998年《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正式出臺,我國農村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走上規范化道路并不斷發展壯大。黨的十七大首次將“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寫進大會報告,正式納入中國特色政治制度范疇。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基層群眾自治現在已經形成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程序、規范,發展成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個成功的制度范式。按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的闡述,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國制度體系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重要體現方式之一。它在充分體現人民群眾的政治意志、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各種權益、不斷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力,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地位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活力來源于這一制度設計的目標定位?;鶎尤罕娮灾沃贫仁侨嗣袢罕娫邳h的領導下對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直接行使當家作主民主權利的各種制度規范的總稱,以實現社區居民和農村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為目標,也是人民群眾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直接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重要制度保證。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活力還源于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以保障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為核心。要把人民群眾變成這一制度的直接參與者、親身實踐者,而不僅僅是簡單的見證者和直接的受益者,在實踐中,必須做好群眾參與、民主決策這篇大文章。要把人民群眾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我們基層群眾工作的重要標準,堅決摒棄那些與基層群眾自治工作的要求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馳的命令式的、強迫性的、非民主的工作方式。這樣的基層自治有利于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廣泛性和真實性,有利于提升基層社會治理實效性 ,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基層自治的活力還來源于黨的堅強領導?;鶎尤罕娮灾伪仨殘猿贮h的領導,并從基層黨組織的民主化開始?;鶎尤罕娮灾蔚闹贫冉ㄔO和實踐推進循序漸進、逐步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適應、相互促進。夯實人民群眾在基層群眾自治中的主體地位,著力推進基層直接民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其基本內涵包括:基層群眾自治應當深入到所有的社區、社會組織或者是社會團體;凡是涉及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人民群眾都應當獲得充分的機會來表達自己的合理的利益訴求,并參與民主決策;最大限度地下移鄉村治理重心,賦予村民更多的自主治理空間,最大限度地激活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法治是現代治理的基本共識。法治說到底是一種規則治理,這也是現代鄉村治理的重點。法治是社會治理的強力糾偏器,相比其他任何手段都具有顯著的優勢。沒有法治的護航,鄉村治理極有可能陷入“剪不斷,理還亂”的尷尬局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法治信仰是法治鄉村的保障之魂。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必須從基層開始著力培育法治信仰。全社會信仰法律,法律才能發揮作用,這是法治國家的精神要素和文化基礎。法治的權威和尊嚴并不是來源于法律條文本身的文本如何的華美、內在邏輯如何嚴謹、語言表達如何規范,也不是來源于執行法治部門機構如何齊全、技術裝備如何高端、司法隊伍素質資源高強,而是源于公民內心對于法治的認可和遵崇。“全面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之一。努力推進法治鄉村建設必須牢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以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為核心內容,用法治方式維護村民合法權益為導向和突破口,點滴做起,日積月累,夯實法治信仰的根基。實踐中還要善于把法治教育和美麗鄉村建設深度融合起來,發揮法治對鄉村振興的保障和支撐作用。真正把把“三個全面”的法治建設指導思想,傳播到田間地頭、滲透到到群眾中間,及時挖掘、總結、推廣實踐中涌現出來的好經驗、好做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形成濃厚的法治氛圍。
法治服務是法治鄉村的保障之法。博登海默認為,法治是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最好的治理方式。加強基層法治建設,必須不斷下沉公共法律服務。為廣大群眾提供更多精細化、個性化的法治服務,形成新形勢下加強農村社會治理的法治格局。當前鄉村依然是各種案件高發、頻發區,村民掌握的法律知識較為匱乏,這與法治社會建設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現之一。大力開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深入開展“法律進鄉村”活動,實施農村“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培育一批以村干部、人民調解員為重點的“法治帶頭人”。各級黨委政府尤其要堅持依法行政,努力建設法治政府,全面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嚴格禁止傷農事件的發生,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法治保障,為人民群眾樹立遵法守法護法的榜樣,牢固樹立法治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平臺建設是法治鄉村的保障之基。必須整合優質資源,充分發揮平臺優勢。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法治的保障作用必不可少。法治鄉村建設要善于整合專家學者、律師、政法干警及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等資源,建立健全鄉村基本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做實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平臺;建好建強鄉鎮司法所,鞏固村(社區)法律顧問,為基層治理把好合法合規關;加強法律援助工作,應援盡援。抓好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設,完善鄉村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建立大調解機制,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結合,妥善化解基層的矛盾和問題。著力解決群眾高度關切、反映強烈的突出矛盾、突出問題,讓廣大群眾親身參與、親自見證、真實有感、真心擁護,才能夯實法治鄉村建設的民意根基。
德治的核心在于榜樣示范。鄉村治,百姓安,天下穩。中華民族有著極其深厚的德治思想傳統,德治在本質上是要求國家治理者、社會治理者首先要崇尚德行修養,踐行德政規范,以達到教化社會風氣、形成榜樣示范的治理境界。這當然是一種更高級層次的治理。法治憑借的法律文本,德政仰仗的是公序良俗。作為上層建筑,它們雖然同樣服務于經濟基礎,但是它們在產生和實施、涵蓋的內容、調整的范圍和效能上卻有很大的區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边@段話深刻揭示了法律與道德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對于馬克思主義法理學的極大的豐富和發展,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德治思想的繼承和發揚,同時也指明了新時代法治鄉村建設應當把握的方向。
德治的關鍵在于制度引領。厲行德治,需要努力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培育社會新風尚。筆者以為,在法治鄉村建設中,大力踐行德治思想和德治主張其實是有一個制度的抓手的,這個著力點就是村規民約的制定和推行。要善于把村規民約的討論制定、實施貫徹過程,變成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崇尚褒揚善行義舉、針砭懲戒失德失范的生動實踐,樹立良好的道德價值觀導向。把馬克思主義倡導的道德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德觀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充分發揮德治在鄉村治理中潛移默化的作用。
德治的精髓在于融合創新。強化道德支撐,培育法治信仰。堅持道德導向,弘揚美德義行,保障實現善有善報、恩將德報,這是社會主義良法善治的基本內涵。法治鄉村建設中一定要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始終。文明執法、公正司法究其實質就是對道德價值的捍衛。司法不公,甚至以執法的名義破壞法治,這種行為本身既是對法律的褻瀆,也是對道德的公然貶損。守法護法是一種最基本的為善,知法犯法是最嚴重的失德。德治有偏軟的一面,必須借助法治彌補,對于那些公然踐踏法律、污損道德的惡劣行為,必須善于、敢于運用法治手段予以懲戒,其實這本身就是德治的內在要求,德治并不是主張無原則、無底線的退讓和妥協。
現代鄉村治理體系關鍵在于奉行規則治理,核心在于形成價值引領。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治理的一個重大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其核心要義在于通過正式規則和非正式規則優勢互補、協同發力,最終促成鄉村治理的良法善治、良規善治。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人民當家作主、保障人民群眾充分行使民主權利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具體體現。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鮮明特色。法律有效實施有賴于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法治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的政治基礎是民主政治,在沒有民主和憲政的時代,法治是不可能真正存在的。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依法執政基本方式,建設好法治鄉村,必須打好法治和德治相結合這一套組合拳。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N].人民日報,2016年12月11日 01 版.
[2]徐顯明.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J].求是,2017(6).
[3]曹榮輝.“法治鄉村”建設的現實意義與建構路徑[J].大慶社會科學,2019(5):80-82.
[4]程鵬.以農民為中心的鄉村建設研究[J].重慶行政(公共論壇),2018,19(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