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婷 吳霞 陳生華
關鍵詞 民間借貸 農民 普法教育 改善路徑
基金項目: 2019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立項項目: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民普法教育研究-以湖南省華容縣為例,項目編號:201910543041;2019年湖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民普法教育研究-以湖南省華容縣為例;項目編號:S201910543001。
作者簡介:姜婷,湖南理工學院;吳霞,湖南理工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學;陳生華,湖南理工學院。
中圖分類號:G7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081
通過走訪華容縣各個鄉鎮,總結該縣司法局的普法工作以及收集華容縣人民法院近幾年的處理各類案件的比例,筆者得出民間借貸是目前華容縣農民間主要法律糾紛之一。如表1所示,2019年初至2019年8月21日止僅通過華容縣人民法院受理的民間借貸糾紛案件就有403起,占該院民事案件糾紛的20%左右,且近五年來呈上升的趨勢。
通過翻閱近兩年來華容縣農村民間借貸糾紛的案卷,我們總結了產生農村民間借貸糾紛的主要原因:借據不規范;不積極催收欠款,錯過訴訟時效;利率設置不合理;這其中借據不規范和錯過訴訟時效占較大比重。在這種形勢下加強農民關于民間借貸法律知識的普及,對減少糾紛的產生,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表1:華容縣人民法院2015-2019年受理案件數表

圖1:農村民間借貸糾紛形成原因
近幾年,農民民間借貸糾紛逐漸成為華容縣農村民商事案件的主體,通過翻閱這些案卷,我們發現這其中百分之七十的案件是由于農民自身法制意識薄弱造成的:缺乏法律知識,沒有預先對可控風險進行防范。究其根本,是農民普法教育的體系存在問題。目前我國普法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兩方面的不足:
(一)客觀上,民間借貸法律體系不完善
民間借貸作為經濟社會發展衍生的經濟行為,不同的地區的經濟發展存在共性和個性。而經濟發展的共性和個性也體現在民間借貸糾紛中。但是在立法中卻沒有體現:有關民間借貸的法律通常是針對全國地區普遍適用的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但類似于《溫州市民間融資管理條例》地方性法規卻很少,面對一些農村新出現的民刑交織的民間借貸案件,“套路貸”案件,沒有很好解決措施。法律講究實效性,對于農民體現的尤為明顯,當現行法律不能解決一些地區的專門性問題時,普法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二)主觀上,普法工作有待完善
1.普法教育工作體系不完善,農民缺少學習機會。筆者在華容縣三封鎮各村委會走訪過程中發現,在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后,村委會對環境整治問題比較注重,因為環境整治主要是農村外部形象的一個改善,實施起來難度小,成效快。筆者認為,法律是解決問題的工具,普法工作的目的應該是教會人民如何去運用工具。如在民間借貸這類問題上,民間借貸的合同應該如何制定,法律規定利率上限是多少這些問題相關的法律知識在普法內容上很少涉及。農民也因此缺少學習相關法律知識的機會。
2.法律定義模糊不清,農民學法缺乏活力。58歲的劉大姐跟我們說:“現在農村經濟水平高,治安好,只要自己遵守法律,不違反法律,就可以了。將守法看作普法,學法的唯一目的這是十分片面的。例如:在民間借貸問題上,如果農民法律意識完善,清楚自己的權利,了解法律的邊界,就能夠很好的利用它進行合法的融資,促進資金流通,發展經濟。而當前的普法內容也正是缺少了這一點的認識,農民認為和法律自己無關,缺少學習動力,沒有把法律的學習從被動變為主動。
法律和政策的調整是宏觀的,也是長期的。政府和立法機關一直在這方面不斷努力。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出臺,民間借貸的法律法規在不斷完善。 但是經濟發展,資金流動增多,民間借貸活動越發活躍,民間借貸糾紛也是只增不減。單靠政策和法律的完善是遠遠不夠的。
(一)健全民間借貸的法律法規體系,制定專門的法律規范
筆者認為應制定民間借貸的單行法,利于司法實踐中民間借貸糾紛法律條文的正確運用及標準的統一。如上文所述現行約束民間借貸的法律法規主要分散在各部門法條文中,未成系統。但從華容縣人民法院所調數據顯示民間借貸糾紛為案由的案件數量已占到全部民事案件的五分之一。因案件數量之多,伴隨社會經濟、金融環境變化的加快,法律的編撰和修改更應適應司法實踐的需要,將各分散法律條文結合民間借貸在發展中呈現的新特點,形成系統的法律。
(二)農民民間借貸普法教育主體之間分工明確,各司其職
1.地方政府組織形成“民間借貸普法工作辦”,維持長期民間借貸普法教育工作開展。政府成立“民間借貸普法工作辦”為“首席民間借貸”法律顧問,以營造良好的民間借貸法治環境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推進農村民間借貸的法治宣傳工作。筆者在華容縣三封寺鎮各村進行走訪調研時,總結當下農村具有普片性及代表性的主要現狀是:對于不關乎自己切身利益的法治宣傳及法治活動完全沒有了解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其充分體現法治宣傳在于“對口”和“應需”,最大限度司法及公共資源的節約和普法效果最大化。
2.法院、司法局積極配合加大民間借貸普法教育提升空間。法院、司法局普法志愿者下鄉,發放民間借貸普法宣傳資料,并選取典型案例,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向農民群眾講解案例,以案釋法,來確保普法教育取得成效。其普法提升空間核心為法院、司法局,增進普法工作交流與聯系,及時發現農民民間借貸中涌現出的新問題及時調整普法內容及方向,并引導農民養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習慣。
3.基層法律工作者參與普法教育宣傳,積極推行“一村一法律顧問”制度為確保農民民間借貸普法宣傳面面俱到,普法工作的扎實推進。基層法律工作者積極參與到農民民間借貸普法工作中,一方面深入各村、社區、服務點設立咨詢臺,解決農民疑難問題,解答法律咨詢,提供法律援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基層人民調解的工作壓力,為預防和化解基層矛盾筑法律“防火墻”。另一方面積極推行“一村一法律顧問”制度。 基層法律工作者最貼近農民生活,了解農民生活現狀。應義務提供法律咨詢,有效解決農民部分尚未化解以及潛在的矛盾糾紛。
(三)明確農民民間借貸普法教育內容,農民民間借貸行為規范化、合法化
我國現階段,農民受教育水平及文化程度不高,在形成借貸法律關系過程中,容易忽視一些切實證明法律關系的證據材料。筆者綜合華容縣農村地區的調研及歷年民間借貸法律糾紛的案件得出,普法內容最主要的是對法律條文的正確解讀,其最主要的是會用法,例如在普通的民間借貸借條內容規范上,農民能正確認識借條的書寫內容如下:(1)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以及其他能夠證明借貸法律關系存在的證據的訂立,其內容包括利率的確定,幣種、數額、還款期限、訴訟時效等 ;(2)要清楚擔保人、保證人的真正含義及需要承擔的風險和義務;(3)對自己合法權益的認識,在面對高利貸與非法集資陷阱時該如何提高自身防范意識;讓農民懂得法律賦予他們的基本權利,在權利受到侵犯后尋找救濟的途徑,清楚法律的權威和地位,樹立權利意識,從而激發法律自身對民間借貸行為的約束自覺性。
綜上所述,我們從普法體系、主體、內容三個方面系統的闡述了民間借貸普法教育問題的解決措施,希望通過這些具體的建議可以解決農村民間借貸普法教育存在的問題,調動農村普法活力,用法治為農村經濟的發展保駕護航。
注釋:
候美萍.民間借貸糾紛問題法律適用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6.
楊雪琪,蔡洋萍.我國農村民間借貸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9.
楊立新.民間借貸關系法律調整新時期的法律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解讀[J].法律適用,2015.
杜建良,譚春新,魏力國.農村地區推廣非現金支付結算工作的難點及對策[J].河北金融,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