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三社聯動” 社區治理 社工
作者簡介:劉陽,海口市新時代社會治理研究所,研究方向:社會治理、三社聯動、社區服務。
中圖分類號:D66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085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則明確支持海南:“全面加強基層治理,構建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隨著公共服務需求和社會治理方式的變化,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簡稱“三社”)的基礎作用不斷強化,以“三社聯動”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意義日益凸顯。
海南省于2015年開展 “三社聯動”項目試點,包括濱濂北社區、濱海新村社區、竹林社區、金海社區、金坡社區、大同里社區6個試點社區,在每個社區配備兩名專職社工,并給予項目經費支持。“三社聯動”即是合理區分社區、社會組織和社工隊伍在社會建設和管理中的角色定位,統籌推進社區建設、社會組織培育和社工人才培養,構建以社區為平臺,以社會組織為載體,以社工人才為支撐的社會管理服務新格局。
B社區是海南“三社聯動”項目的試點社區之一,為商住混合型社區。1980年由政府統一設計規劃,于1982年由居民購地建房而成,購地建房的人當時多為海口市政府單位干部,居民文化程度普遍較高。居委會成立于1986年10月,轄區總面積0.23平方公里,大街小巷72條,常住戶1219戶,其中單位住戶709戶,居民住戶510戶,社區有總人口6968人,黨員61人,流動人口1677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1291人,占總人口18.3%,長者對于廣場舞和養生保健最為關注,此外長者在文娛休閑方面的需求也很高,對于發揮自身余熱,成立社區興趣組織也頗為關注。18-60歲婦女有2317人,占總人口32%,女性的服務需要主要集中在健康養生、親子教育、康樂活動方面,對老人照顧和困難群體幫扶及居民互幫互助也非常關注。6-12歲兒童人數為623人,13-18歲的青少年人數為377人,青少年兒童占社區總人口約14.4%,他們的空閑時間集中在周六日兩天、放學后及寒暑假,需求主要在家庭和學業壓力輔導調節、興趣培養及人際交往、個人健康成長等方面。社區有低保戶13戶,住在轄區殘疾人29名、失獨長者4人,困難群體在福利政策咨詢輔導、精神慰藉有很大的需求。
B社區居民文化程度較高,居民急需平臺參與社區事務,社工深入了解社區居民的需求,通過“三社聯動”有效推動及社區服務的開展提供符合群眾意愿的社會服務;培養社區領袖及骨干志愿者、培育社區社會組織,整合居民群眾的力量參與社區建設,搭建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平臺;充分整合社區內外部力量,暢通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建設、社區服務的渠道,形成資源合力,服務社區。
(一)根據居民需求,提供符合群眾意愿的社會服務
1.長者服務。社工為社區失獨長者提供情緒疏導、精神慰藉、福利政策咨詢與輔導服務,及時疏導老人的不良情緒,重新建立他們的社會支持系統。為重病的失獨長者申請醫療保險理賠及補助。而針對普通長者主要開展興趣型小組,拓寬長者的人際交往網絡,豐富長者的晚年生活,提升長者的自我價值感。
2.社區困難群體服務。深入了解社區困難家庭情況及需求,并建立個人服務檔案。鏈接企業資源及社區志愿者,對困難群眾開展常規“愛的探訪”志愿服務活動,“愛的探訪”即讓社區困難群體與企業志愿者、社區志愿者結對,志愿者除了探訪外,還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如為殘疾人家庭聯系就業資源,為殘疾人家庭提供就業資源及信息。
3.青少年服務。社區青少年服務主要開展團隊互助類小組服務,培養親少年互助學習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同時也定期開展法制教,團體心理輔導,安全教育小組,使社區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社工還組織社區青少年參加志愿服務,以此提升了社區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
4.社區婦女服務。社區女性對親子教育、健康養生方面需求較多,社工從需求出發開展親子互動活動,親子教育講座,鏈接海口市婦幼保健院的醫生開展健康主題講座,邀請北京中醫藥大學退休教授為婦女開展“家管理與幸福力”講座,增加了親子溝通教育及健康養生方面的知識。
5.社區文化建設服務。社工開展社區文化活動,以此搭建居民交流互動平臺,增加鄰里之間的互助交流,促進社區融合和歸屬感,營造良好的社區文化氛圍。
(二)廣泛組織動員群眾參與,提高居民組織化程度
社區居民不僅有服務需求,還有參與社區服務和治理的愿望,同時社區建設也需要居民的參與。B社區“三社聯動”服務注重發揮社區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提升社區居民的責任感。
1.社區領袖及骨干志愿者培養。“三社聯動”服務需要整合居民群眾的力量參與社區建設,在項目服務期間共挖掘和培養了3名社區領袖。社區領袖A,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退休科級干部,熱心參與志愿服務及關注社區發展,成為了社區的典范,帶動了更多的人加入社區志愿服務。社區領袖B,海口市瓊劇團退休干部,熱心社區文化發展,在社工的積極鼓勵下,為B社區創作了瓊劇歌曲《社區好風尚》,被社區居民廣為傳唱。社區領袖C,海南省歌舞團退休干部,致力于傳播海南本土歌舞文化,組織聯絡社區文化藝術愛好者,推動B社區本土文化藝術傳播。
2.社區組織培育。城市社區鄰里關系弱化,需要培育公眾的公民意識和志愿參與精神,引導志愿精神的生長,使公眾走出家庭走進社區,將個人需求與互助網絡從家庭中釋放出來,需要在社區中擴展人際信任關系,這些依賴于各種社區組織的建立。社工積極鼓勵和支持建立社區組織,搭建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平臺。項目服務期培育社區組織,分別是B社區睦鄰養生操隊、B社區藝術團、B社區監督巡邏隊。社工通過招收成員、訂立組織規則、推選領導者等方式幫助社區組織成立并走向規范化。
B社區睦鄰養生操隊,每周一至周五免費教社區居民養生操。最開始為居民的興趣組織,經過社工的引導,慢慢開展關注社區環境衛生,關愛社區困難群體,以團隊的名義多次去海口市社會福利院獻愛心。
B社區藝術團,設團長1名,副團長1名,下設舞蹈隊、樂器隊、瓊劇隊、藝術總監、舞臺總監、外聯部。組織排練了《椰林歡歌》、瓊劇歌曲《濱海新村社區好風尚》等傳播海南本土文化并廣受社區居民喜歡的節目。
B社區監督巡邏隊是一支關心社區環境衛生社區組織,由社區居民代表和社區志愿者組成,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在社區進行監督巡邏,巡查內容包括社區環境衛生、門前三包、亂停放等。
(三)整合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服務
社工充分調動社區內外部可以利用的資源,暢通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建設、社區服務的渠道,形成資源合力,服務社區。社區資源是指可被社區運用為社區居民服務的一切人力、物力、財力、文化組織等資源。社區內部的資源包括:華西普通門診、龍華區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務中心、龍華區未成年人校外心理健康輔導站、海南口腔醫院等。社區外部的資源包括:海口市婦幼保健院、平安銀行、光大銀行、海南環宇互通實業有限公司、微肯文慶發型連鎖機構,為社區服務提供人力及物力的支持。社工也通過整合社區志愿者50名、海南5大高校(海南大學、海南師范大學、海南政法職業學院、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瓊臺師范)共11個社團志愿者、企業志愿者共計306名為社區服務。
“三社聯動”,既回應社區居民需求,也發動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社區事務,且整合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服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基層社會治理從共治到自治的發展。
(一)服務給社區居民帶來的變化
B社區社工服務,豐富了社區普通長者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社區困難家庭得到更多的關愛,社區青少年、婦女需求得到滿足。發揮了社區居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大家逐漸意識到社區是我家,不僅是社區工作人員為社區添光加彩,社區居民也應該盡己之力。
(二)服務給社區帶來的變化
社工服務營造了良好的社區文化氛圍,激發了社區的活力。組建的3個社區社會組織架構完整,管理規范,定期開展活動,成員凝聚力強,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興趣組織向居民互助組織轉變,關心社區事務。充分發揮了社區領袖及骨干志愿者的影響力及價值,他們將帶動更多的社區居民,為實現社區居民自治建立了一定的基礎。
(一)“三社聯動”中各主體缺少聯動機制
“三社聯動”是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途徑之一,從參與主體來說是社區居委會、社工、社會組織三者。社區居委會有場地和群眾基礎,并且能調動轄區資源,提供的服務主要為公共服務,缺乏專業化和個性化的服務;社工有專業的工作方法但是群眾信任度不夠;社會組織在整合社區和社會資源上有優勢。三者結合能優勢互補,能全方位回應社區群眾的需求,其核心在于三者的聯動。但從B社區5年來的“三社聯動”試點經驗來看,“三社聯動”雖然各主體都參與到社區治理當中來,但缺乏聯動和溝通機制,各自為政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在“三社聯動”推進中應該要確定三社主體的權責邊界,制定聯動清單,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服務聯辦制度和需求反饋制度等,使“三社聯動”高效運行。
(二)“三社聯動”在推動社區居民參與方面有待提高
社區參與能推動個人對社區的認同,認同可以轉化為情感認知,即社區歸屬感。“三社聯動”在通過培養社區領袖,培育社區組織等方式來激發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和參與意識,從B社區的探索中可以看到,目前發動的多是社區老年人,社區由管理向治理轉變,緊靠社區老年人一個群體的力量的帶動還是有限的,應該發揮更多群體的力量,使他們積極參與社區事務,改變社區居民對社區的冷漠態度。
(三)“三社聯動”受制于社工和社會組織發展水平
海南省目前社會工作和社會組織的宏觀制度環境尚未完善,社工職業認知度底,社工機構的專業化水平不足,使社區居民難以感受到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所在,對社工能否提供有效的服務仍存在質疑。因此,應該從宏觀環境加強政策引導,推動社工的職業化和專業化,推進社會工作常態化。
參考文獻:
[1]林閩鋼.“三社聯動”:社區治理創新的動力[J].中國社會工作,2017(11).
[2]成洪波,徐永祥.社會工作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機制創新及其實踐邏輯[J].福建論壇,2018(7).
[3]肖麗芬,王妮.社區治理的“三社聯動”模式及其優化路徑[J].改革與開放,2018(15).
[4]徐選國,徐永祥.基層社會治理中“三社聯動”:內涵、機制及其實踐邏輯[J].社會科學,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