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社會主要矛盾 新發展理念 不平衡 不充分
作者簡介:尚爽,中共方城縣委黨校,助理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D66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057
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稱為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解決復雜問題的重點和關鍵。但是,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事物的發展而逐步變化,因此,正確判斷社會主要矛盾的發展變化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和基礎。
歷史上我們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論述主要有三次:新中國成立后,面對當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高、社會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現實,黨的八大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1],這是我們黨第一次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的科學判斷;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指出:“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2],形成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等基本路線、方針和政策,這是我們黨第二次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的科學論斷,之后我們黨歷次黨代會都重申了這個主要矛盾;2017年,面對我國經濟社會的新發展新變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3]。可以看出,人民的關注點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吃飽穿暖、精神富足,而是逐步開始關注和要求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等等,人民的需要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而是轉化成了更豐富的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等各個方面的更高層面的需求;同時,我國生產力發展狀況也有了最新論斷。一方面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生產力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2017年我國GDP總量達到131735.85億美元,遠遠超過排名第三的日本的43421.6億美元,穩居全球第二,再稱為“落后的社會生產”已經明顯與實際不相符;另一方面,2017年我國人均GDP僅僅0.86萬美元,全球排名71名,一些地方、領域還有發展不平衡、不足、不充分,供給滿足不了需求的狀況存在,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發展還是生產力發展起來基礎上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十九大報告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論述的變化是對現實最真實的反映,為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內我們黨和國家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打下了堅實基礎。
新發展理念雖然不是針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解決而提出的,但是卻與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息息相關。把握和堅持新發展理念對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解決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發展理念有利于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
新發展理念為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等問題,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只有創新發展方式、改變發展思路才能更好促進自身經濟社會發展,逐步縮小東中西差距和城鄉差距,經濟發展過程中只有調整經濟結構、創新發展方式才能更好的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好自然資源和環境;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既要著力破解難題、補齊短板,又要考慮鞏固和厚植原有優勢,正確處理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等重大關系;綠色發展就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促進經濟、環境和諧共生,物質文明、生態文明均衡發展;開放發展是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近些年來,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開展,內陸和沿邊地區的開放程度較以往有了較大提高,但是較之于東部沿海地區來說,開放程度和力度還遠遠不夠。中西部地區和沿邊地區必須樹立開放發展理念,更好的利用自身勞動力富裕、勞動力價格低和自然資源充裕的優勢,有計劃、針對性的理性開放發展,從而逐步縮小與東部地區的差距;共享發展就是發展成果由全民享有,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由此,新發展理念本身就蘊含著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的取向。
(二)新發展理念有利于解決發展不充分問題
發展不充分主要是指發展水平不夠高,發展質量不夠好。這一問題是長期存在的,這是因為相較于一定時期內人民的需求來說,供給和需求的矛盾可以通過充分發展來解決,但是,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發展的不充分性就又會隨著人民群眾需求的進一步提升而出現,所以說,不充分是絕對的,充分只是相對的。新發展理念對于解決發展不充分問題也有重大意義。創新發展可以解決社會創新能力不足問題,形成創新機制;協調發展要求更重視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的充分發展,更重視公共服務體系、社會保障等弱勢區塊兒的充分發展;綠色發展要求更加重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對環境和資源的過度損耗問題,解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不充分問題;開放發展可以更好的促進中西部地區和沿邊地區開放程度的提高,進而合理規劃、利用自身優勢,借開放發展的東風來促進自身更充分的發展;共享發展的共建共享理念是各個產業各個領域充分發展基礎上的共同享有,這就要求更好的注重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等問題的充分發展,形成社會發展成果共享的分配機制和保障機制,全面建成人人建設人人共享的小康社會。
(三)新發展理念有利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創新發展理念可以促進和人民相關的一切產業和機制的創新,工業產業的創新可以以更豐富、更高質量、更物美價廉的產品滿足人民群眾日漸多樣化、高質化的生活需要,文化產業的創新可以更好的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機制的創新可以更好的滿足人們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協調發展理念可以更好的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的共同發展,促進東中西地區、城市農村地區、沿海沿邊地區等的協調發展,使全體人民共建共享,滿足最廣大人民的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綠色發展理念主要是指環境的保護。綠色發展要求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在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基礎上,給人們提供更高質量的生態環保的產品和優美和諧的生活環境;開放發展一方面可以促進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提高自身生產力水平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對外交流互通有無,以更廣闊的國際市場來滿足人民更廣泛、更多樣化的美好生活需要;共享發展是在做大蛋糕的基礎上分好蛋糕,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可以讓中西部地區、邊遠地區、貧困山區以及廣大農村地區人民和全國一起步入小康社會,以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的同步滿足共享改革開放發展成果。
(一)堅持創新發展理念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堅持創新發展,針對的正是發展動力問題。一是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理論創新既是實踐創新的結果,也是進一步指導實踐創新的必須,只有更好的進行理論創新,才能一方面更好的把我國發展過程中的創新成果上升為理論,另一方面用創新的理論更好的指導我國各方面的發展,進一步促進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解決;二是不斷推進制度創新。制度的創新可以更好的滿足人們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三是不斷推進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可以促進我國各個產業快速發展,以產業興、產品豐來更好的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四是不斷推進文化創新。文化創新可以更好的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明需要。
(二)堅持協調發展理念
協調既有利于經濟、社會、生態文明的整體發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社會和諧,也符合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一是要注重區域協調發展。由于區位差異、地緣差異、資源差異、政策差異、歷史因素等影響,東中西部地區、沿邊沿海地區、城鄉地區、東北老工業區在發展程度和發展速度方面存在著明顯差異,這與社會主義共建共享、共同發展的本質存在沖突,因此必須更加重視中西部地區、沿邊地區、山區農村地區、東北老工業區、革命老區等的發展;二是在追求高速度高質量經濟發展的同時要注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方面的協調發展,更好的滿足人民群眾各個方面的更高層次的需求。
(三)堅持綠色發展理念
綠色發展是以和諧、持續、效率為特征的發展方式,實現自然價值保值和自然資本增值。現實社會中我們可能為了經濟的更好發展而忽視了對環境、資源的關注和保護,甚至有時候會以環境、資源的破壞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的快速發展,最終遭到大自然的報復,影響了人們的自身生活和長遠發展。綠色發展理念要求人們尊重和順應自然規律,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資源的保護,以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推進,以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更好的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于環境、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需求。
(四)堅持開放發展理念
開放發展可以激發發展活力、釋放發展動力,要堅持繼續深化改革開放,擴大開放程度和深度,推動外貿轉型升級。近些年來,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開展,內陸和沿邊地區的開放程度較以往有了較大提高,但是較之于東部沿海地區來說,開放程度和力度還遠遠不夠。因此我們必須樹立開放發展理念,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一方面更好的借鑒國際先進科技成果和經驗,促進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提高自身生產力水平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對外交流互通有無,以更廣闊的國際市場來滿足人民更廣泛、更多樣化的美好生活需要。
(五)堅持共享發展理念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在社會主義建設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過程中,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堅守底線、完善制度、注重公平,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好的由全體人民共享。要注重機會公平,這個時代為每個人提供了平等的發展平臺,我們必須對其加以保護,杜絕設置人為障礙,讓每個人有實現自我、大放異彩的機會。要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質量,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使每個人能切實享受到時代和社會發展帶來的紅利。
參考文獻:
[1]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9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293.
[2]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68.
[3]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