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路平
作為一份文學期刊的編輯,總是渴望在來稿中有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因為肩負培養本地作者的責任,對本土作者似乎也擁有了更多的耐心。編輯需要優秀作品帶來的喜悅,刊物則以不吝推介來肯定。
龍其麗最初是以“龍櫻方”的名字走進我的視野里的。在郵箱眾多的稿子中將它找出來,多虧一點耐心,以及對小說標題的個人趣味。她投稿的作品是一個中篇,題為《天快亮了》,三萬余字,這個題目并不出眾,但平淡卻有味道。她像有一類投稿者,在小說面前添了一則“作品簡介”,介紹作品“以兩廣交界地帶的村莊為背景……從兒童視角來倒敘人物的悲慘命運”,“融匯了廣西地區的‘老爺出游‘游神活動‘降生童‘木偶戲等文化習俗,以濃郁的客家口音,表達了對悲劇命運的悲嘆,又同時表達了對光明的向往”。
還未接觸到小說文本前,這樣的簡介確實也有吸引力,一個年輕的作者試圖用小說的形式,去呈現故鄉的民俗文化,探尋世道人心,稍顯刻意,但也情有可原。真正讓我欣喜的是小說本身。她的語言是純粹的小說的語言,比如開頭:“天色將明時,霧氣將村莊吞沒。遠方蒼翠的山林,像是被浸在深水中,影影綽綽。羊腸小道上,阿南走在最前面,手里牽著盲婆,像牽著一坨死氣沉沉的黑霧。”用這樣的氛圍籠罩全場,一切或荒誕或詭異的故事的發生就變得合理而可能,并能引領讀者一探究竟。小說有無數種路數,她選擇了自己最擅長的一種,單刀直入,把感官雜糅,豐富而不顯生硬凌亂。
也許她太想將預設的一切填充進來,卻讓那個中篇顯得臃腫,我試著問她是否還有其他作品,可以一并發給我再看看。于是就有了這次推出的兩個短篇。
如果《天快亮了》是她“有意識寫作”的話,那么《霧雨森林》和《冰下的人》則是她“無意識寫作”的成果。“有意識”讓文本有明顯雕刻的痕跡,“無意識”則流露出她內心的某些隱幽,在虛構中抵達了真實。就如我和她交流,她所吐露的一樣,這兩個故事都是銘刻在她記憶里的往事,《霧雨森林》寫了清貧中的一家人,也許他們無所有,然而相互理解與扶持,甚至連家中的黃狗,也在這份愛中有著不可忽略的地位。這種生活簡單,充滿溫情,能夠體味“我”的情感在其中的絲絲顫動。《冰下的人》述說了一段分手旅行,與其說寫下的是放手,不如說是不舍。她寫出了一個身患隱疾的女孩子,面對自身的痛苦,甚至多于對男友的嫌惡,因為過于投入,而把自己隱入了塵埃里,兩個人的旅行,成為一個人的獨角戲。
龍其麗首先以她語言的天賦進入我的眼中,然后便是她的敏感與傾吐的欲望,讓我對她的寫作有了更充分的認識。也許這兩個短篇尚顯稚嫩,但這也是我們雜志對新人的一種態度,相信你也可以在對她的閱讀中產生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