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
摘 要:國家歷來重視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有效促進了社會和諧,加快了新農村建設進程。文章著重就農村社會事業投入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做了探討,并提出了相應的措施和意見,對具體工作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農村;社會事業;問題;研究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背景下,黨中央多次對“三農”問題出臺政策,有效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和各項事業的進步。農業稅免除后,農民負擔明顯減少,為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農村在向全面小康的邁進中,原有滯后的農村公益事業已越來越不適應要求,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筆者認為,只有加大對農村科學、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的投入,城鄉之間的差距才會逐步縮小,農村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才會順利實現。本文就此問題作一粗淺的探討。
一、農村社會事業建設和發展現狀分析
(一)財政支農政策出現偏差,投入比例失調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國家逐步提高農業投入的總體水平。國家財政每年對農業總投入的增長幅度應當高于國家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钡趯嶋H操作過程中財政支農政策出現偏差,農業投入不足且比例失調,達不到增長幅度。一些地方行政事業費用支出高于支援農業生產支出,用于農業基礎設施支出為空白點,農業項目的配套資金不能到位,不能按照農業項目計劃規定配足配套資金。城鎮居民可以免費享用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而農民不僅要承擔部分公共產品的投入,而且還需付費享用許多公共產品的服務。農村義務教育、農村醫療衛生、農村環境保護等公共產品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另外,政府財政用于農村社會保障的投入比例過低,城市已構建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三條保障線”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框架,國家財政每年要給予大量補助。而農村人多地少,以土地帶社保的制度不能適應農業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這對農民來說是不公平的。
(二)政府對農村公共物品的資金投入不足
長期以來,國家對農村公共物品的資金投入往往是通過項目進入農村地區,項目決策權在上級。在財政資金普遍緊張的情況下,上級更關注那些可能產生經濟效益的資金投向,而往往忽視農村地區的公益事業,致使農村公益事業投入嚴重不足,加上統籌城鄉發展的公共財政體制尚未建立健全,上級財政轉移支付到村一級數額有限,無法顧及所有鄉村的所有公益事業項目。
(三)村民自身公益意識淡薄和經濟承受力有限
雖然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實施使農民的腰包鼓了一些,但總的來講,農民的收入增長還是比較慢,增幅也不大,其年均純收入仍然遠低于城鎮居民。因而,經濟承受力較低。而且,農村內部的公益事業,一般是通過“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政策規定來辦,由于“一事一議”標準低、數額少,與解決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問題的實際需要相距甚遠。再加上不少村民的公益意識淡薄和經濟承受力有限,普遍存在著“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行”的問題。
(四)鄉村基層政府和組織缺乏積極性
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后,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出現了無管理機構組織協調的“真空”鄉鎮綜合配套改革撤并各種事業單位后,雖然這些單位的一些職能被設計并轉到了鄉鎮和縣(區)直其他單位,但這些職能實際已嚴重弱化。在目前鄉鎮財政既要保吃飯,又要還債務,發展農村公益事業成了吃力不討好的事,因而鄉村基層政府和組織缺乏積極性,這就必然導致一些鄉村特別是貧困鄉村難以興辦公益事業。
二、加強對農村社會事業資金的管理和監督,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一)完善財政支農措施,構建完整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
完善現行財政制度,統籌城鄉發展,在構建和完善我國公共財政體系時,必須把向農村提供公共產品納入財政制度框架內,讓廣大農民能像城鎮居民一樣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真正給農民以國民待遇。嚴格按照《農業法》,積極安排財政支農各項支出預算,全面落實各項支農政策,確保財政支農預算內支農支出逐年增長。建立規范的財政支農專項補助制度。
(二)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把反哺和支持的重點放在農村公益事業上
1、要建立規范的轉移支付制度,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把用于發展農村公益事業的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優先安排,并按一定比例逐年加大縣(區)級投入,不斷改善廣大農民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
2、建立農村公益事業多元投入機制,在堅持標準、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探索政府資助的激勵機制和獎勵辦法,鼓勵農民及社會力量興辦農村公益事業,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按照“政府引導、部門幫扶、農民自愿、社會捐贈、民主管理”的方式,建立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基金。基金的來源除了各級財政劃撥外,還可建立社會團體捐助、企業贊助、個人捐助等多渠道的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基金。
3、建議地方可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以黨委、政府名義明確新形勢下發展農村公益事業的指導思想、原則、政策措施等,以加強對這項工作的指導。
(三)明晰各級政府在財政支農方面的財權和事權,防止投資缺位和越位
目前在財政支農方面,重復投資、分散投資、政府投資缺位和越位現象同時存在,一個重要原因是對各級政府及政府各部門之間的事權界定不清;甚至習慣于計劃經濟和壓力型行政體制的思維定式,把本該由中央政府(充其量再加上省級政府)承擔的事權,不切實際地強加于地方政府。今后,有必要在加強研究、充分討論的基礎上,重新調整各級政府在財政支農方面的事權分工,為實現不同級次政府之間在財政支農方面的協調整合創造條件。當然,此項工作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應該采取既積極又謹慎的態度,操之過急容易產生“先污染,需要再治理”的問題。
(四)相對集中捆綁使用各個渠道的財政支農資金,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
改變支農項目資金的投入方向,減少對生產經營環節的支持,支農資金應主要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即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科技、衛生、文化等公益事業。減少中間環節,盡量采取項目資金直達的辦法,防止層層截留和克扣。同時,建立項目資金跟蹤檢查審計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保證資金有效使用。
三、結語
我們正在全面建設的小康社會,是惠及十四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推進新農村建設,就是要“口惠實至”,使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富裕而安居樂業。發展農村公益事業,統籌城鄉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點工程,也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我們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高度來認識這個戰略問題,并從多方面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