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棋鈺
基于快樂論和實現論兩種哲學觀點,近幾十年來,幸福感研究也有兩種取向,即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幸福感。本文所指的幸福感,主要指主觀幸福感。結合現代積極心理學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本文從四個對現代幸福感影響較大的方面出發,對儒家與道家的幸福感進行比較,綜合分析兩者的區別與聯系,從而獲得對現代幸福感的啟發。
1.儒道思想與幸福感的人格理論
幸福感的人格理論認為人格特質對人們的幸福起關鍵作用。積極心理學認為健康人格的基本特點是:和諧的人際關系、安靜的心理、有效地運用個人能力。積極心理學進而提出了24種積極人格品質。并且有研究表明,更多的積極健康人格特質促進人們幸福感增加。
在幸福感的人格理論方面,通過對從人際關系、對世態度、運用個人能力以及人格品質四方個面進行儒家與道家的對比,發現在人格品質中有共同都認同的仁慈與恭謙外,對于其他方面的幸福感的觀點與主張都大不相同。儒家特別看重孝親,強調“和而不同”的人際關系,具有強烈的入世情懷,儒家在個人能力方面對不同階層的人有不同的要求,首先孝親是所有人都應具備的。對于為政者還需具有運用仁德、禮義治理天下的能力。對于臣民應忠于統治者,個人的幸福感與國家的發展緊密聯系,而道家則是“出世”態度,認為無差別的人際關系,強調以柔克剛,弱能勝強。反樸歸真,至無憂境界才能獲得極致的幸福感。
這兩種獲得幸福感的不同理念,在現代幸福感的追求中,都有著相應的體現,如大部分青年人走出鄉村,投身至大城市去追求事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也有一部分人,遠離繁華城市,歸隱于山村,回歸大自然,尋求與世無爭的幸福感。
2.儒道思想與幸福感的社會比較理論
社會比較理論認為,幸福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人們在比較過程中產生的一種主觀感覺。一般而言向上比較會降低幸福感,向下比較會提升幸福感。根據現代比較理論,許多心理工作者勸導人們向下比較,從而增強幸福感。
通過對幸福感的社會比較理論方面儒家與道家的比較,兩者都沒有強調與他人比較來獲取幸福感。儒家是以恪守綱常道德為途徑,以追求秩序之美為樂的道義論,而道家認為幸福就是返樸歸真,自由和諧的快樂。放眼于現代,儒家的三綱五常對社會仍有深刻影響。
3.儒道思想與幸福感的目標理論
目標理論認為,當人們確定了目標,然后追求目標,并達成目標時,主觀幸福感才會增加。顯然該理論認為個體目標或價值觀的實現過程和結果,對幸福感是至關重要的。
在幸福感的目標理論下,儒家的“中和”是在義與利之間的,而道家是不去刻意追求目標,遵從內心與自然形成的幸福感。在這方面,對于現代幸福感的追求,道家的福禍轉化的主張一直都存在,儒家思想則更具主流。
4.儒道思想與幸福感的期望值理論
期望值理論認為,幸福感與個人的期望值和實際成就之間的差異密切相關。期望值過高使人沮喪,失去信心和勇氣,反之則使人萎靡和乏味。
對于幸福感的期望值理論,兩家都將期望值視為欲,都有適度的蘊意。儒家倡導通過慎獨自修,將對物質的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保持適度、平衡的生活節奏。而道家則強調知足,知止。但不同的是儒家不反對對物質欲望的追求,只要保持適度、平衡即可,而道家則強調少私寡欲。
5.啟發
5.1儒家思想對現代幸福感的啟發
我們應把個人的價值融入對國家和人民的熱愛中,融入對事業的不懈追求中為了實現理想而奮斗,為了人民利益而奉獻,不但自己能夠感到幸福,而且能為他人帶來幸福;也應秉承中國傳統幸福觀的精華,科學合理地運用其精神實質,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去感受幸福;更應用正確的幸福觀去發現、去創造、去追求、去感受、去分享。
對于家庭倫理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現在社會,有關家庭的問題日益增多。離婚率增加,婆媳問題,子女推脫贍養父母的責任,兄弟姐妹爭奪家產,家庭成員之間情感淡化等,其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從家庭倫理的角度來說,是因為沒有弘揚傳統家庭美德,特別是孝悌之德,沒有躬行孝悌之道及履行家庭的責任和義務。在當代社會,我們需要重拾家風,使中國傳統美德在現代社會得以積淀、傳承和弘揚,從而促進家庭和睦,響應新時代對和諧家庭的構建的期許。
5.2道家思想對現代幸福感的啟發
道家思想對于現代國人精神重建具有重要價值。對于人生哲學方面,道家積極探尋個體的意義,不為社會擺布,盡可能的保持自己的獨立,并且追求一種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其處事之道的精髓在現代社會中也是在提倡的。利而不害,為而不爭;知和處下,以柔克剛;少私寡欲,知足知止;清靜無為,順其自然。對于建構美好精神家園方面,創造性的吸收道家人生哲理精華是必要的。對于道家人生哲學中有很多過于極端化的內容,但貫穿于其中的樂觀淡泊、追求自由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理論指導,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前提下,借鑒道家人生哲學精華部分,創造性地吸收寶貴的精神財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減輕人們心理壓力,追求國民求真、行善、崇美的品格等方面很有好處。
參考文獻
[1]張陸,佐斌. 自我實現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評[J]. 心理科學進展, 2007, 15(1): 134-139.
[2]吳明霞. 30年來西方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理論發展[J]. 心理學動態, 2000, (4):
[3]丁應曉. 儒家的人際和諧觀[J]. 洛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6, 35(12): 38-41.
[4]朱翠英,付在漢,胡義秋. 道家思想對現代幸福感理論的審視[J]. 船山學刊, 2012, (2): 95-97.
[5]陳秋蓉. 孟子的幸福觀及其當代啟示[D]. 福建師范大學, 2014.
[6]錢志群. 道家人生哲學對現代中國人精神重建的意義[J]. 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4, 3(4): 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