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歡歡 陳宗霖
摘 要 本文引入案例分析學生士兵在退伍返回校園之后所產生的心理落差以及如何再融入的問題。
關鍵詞 大學生 紅旅風采 退伍大學生 再融入
一、案例背景與概述
王大磊(化名),男,2018級學生。于2016年入伍,2018年退役,曾在部隊榮獲“優秀義務兵”“旅嘉獎”等榮譽。2016年中秋前夕,他踏上了開往深圳的列車,他要去的地方是他從小向往的紅色軍營,而他所在的部隊是令人肅然起敬的駐港部隊。他實現了自己兒時的夢想“攜筆從戎,保家衛國”。他曾參加“紀念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閱兵活動”的檢閱儀式,2017年年初,王大磊作為連隊中的優秀標兵入選到接受檢閱部隊的大名單中,幾個月日以繼夜的封閉式訓練后,在6月29日迎來了接受習主席檢閱駐港部隊的光榮時刻。當閱兵車從方隊前駛過,習主席喊出“同志們好,同志們辛苦了”,他無比自豪,響徹云霄的回答“主席好,為人民服務!”退伍后,他重新走進了闊別已久的校園,重拾課本,向著自己的另一個夢想出發。當王大磊剛回歸到校園時,一切都熟悉而又陌生,他覺得自己有時候像斷線的風箏,找不到方向。
二、問題本質與表現
通過研判,這是一個由于退伍復學大學生再融入校園而產生心理落差導致不適應校園等諸多次生問題的復雜案例。
(一)角色沖突引發心理落差
這是案例的核心問題,也是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輔導員了解到王大磊的軍營生活脫離了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士兵擔負著重要的使命和責任,學生則是在學校接受教育,兩者角色相差甚遠。
(二)核心問題引發次生問題
1.人際交往困難。王大磊退伍回來后,由于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慣等不同,無法和同學打成一片,難以產生共鳴。2.學業脫節。王大磊中斷兩年系統的學校學習,復學后學業難以銜接。3.缺展現平臺。王大磊認為自我展示平臺較少。
三、解決思路與方法:“五導一服務”策略
(一)心理疏導
返校初期是王大磊人際交往溝通困難的集中期。因此我一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另一方面引導他自我調節。
(二)學業輔導
1.輔導員幫助王大磊樹立學習信心,引導他把參軍的意志、精神遷移到學習上來,增強他“我能學好”的信心。2.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輔導員多方面、多層次地引導他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3.學校特建立專項學習輔導室,供復學大學生輔導、自習和學習交流所用。
(三)生活指導
為了讓王大磊等學的東西更接地氣,學校新開設了“校企協同育人——送教上門教學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推行校企資源共享、過程共管、人才共育。
(四)行為誘導
1.讓王大磊參與組織2019級新生軍訓。2.支持王大磊組建專門的社團如國旗護衛隊。他有條不紊地探索符合國旗護衛隊特點的活動,并做成每學期的“規定動作”;開展軍體拳訓練興趣小組。
(五)價值引導
1.學校在建軍節、國慶節等大型節日中給他提供展示平臺。2.在學校國防教育系列活動中給予更多的展示機會。3.開展形式多樣第六個憲法日宣傳活動。
(六)加強服務管理渠道
1.對參軍期間獲得軍功的,參與組織學校軍訓的王大磊等學生,給予適當學分抵免。2.開通教務綠色通道,設置顯著標識,提供優先辦理,在征兵宣傳手冊的基礎上,制作《入伍、復學一本通》手冊,在介紹入伍的同時,也將復學后所需完成的手續做詳盡指導。
四、案例反思與啟示
(一)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把握退伍大學生的個體特征,努力實現教育方式方法創新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必須面對的問題。
(二)善于運用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王大磊與其他學生相比,在知識結構、心理特點、接受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同,他經歷過以單向灌輸為主,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軍營訓練。
(三)貫徹落實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高校教育工作者需采取靈活的措施教育與引導特殊學生,采用自主式、啟發式、互動式、開放式結合的教育方式,引導他們在追求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中堅定信念。
(四)輔導員要做到“四想”
即想學生所想、想學生所難、想學生所樂、想學生所忘,立足根本,做到“輔”學生成長,“導”學生成才,“員”學生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