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宏園 李夢晨 劉夢 陳俊呈 崔新廣(指導老師)
近年來,“互聯網+”計劃的提出,在改變人們生活習慣的同時,也深刻地影響著教育模式。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中指出:要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主要體現在著力提升師范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變革教師教學方式和師范生學習方式,提升師范生信息素養和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的能力等方面。但在當前的教師教育中,智慧教育技能的培養比較欠缺。尤其是山東省作為教育大省、師范大省,教育基礎良好,作為調查重點地區的煙臺、威海經濟較為發達,近年來教育事業持續發展,更加注重學校專業教育設施以及教師專業素質是否完備。雖然本地區“智慧教育”發展趨勢整體向好,但也存在著發展不均衡、人才儲備不足、硬件設施不夠完善等問題。因此,“智慧教育”與師范生發展之間的關系亟待深入調查研究。深入中小學走訪、調查,著眼于師范生、各中小學存在的現實問題,探索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下師范生該如何發展以適應時代的需要,以此助推師范生個體以及教育事業的發展。
目前,互聯網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各行各業都在互聯網浪潮中加快實現與互聯網的有機結合。作為在校師范生,本團隊著眼于互聯網背景下的教育模式、教育對象,進行調研。智慧教育旨在利用適當的信息技術,充分、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學習者的才智與慧識,培養具有高智能的創造性人才,并在實踐和創造中運用發展和圓融智慧。本課題以“智慧教育”為背景,分析師范生教育能力發展的有關問題,在此基礎上,對“如何培養適應時代的師范生”“師范生應當具備哪些能力”“師范生上崗如何利用智慧教育平臺”進行研究。目的是為智慧教育與師范生的有機結合提出可行性建議,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發展。
煙臺、威海部分中小學教師、在校師范生、退休教師。
采用問卷調查法、實地訪談調查法、文獻檢索法,深入中小學調查等調查方法,運用多元統計分析法以及正交分析法等統計方法,利用對比、對照的分析方法,做到科學性、客觀性和全面性。
本項目在“教育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展開,通過采訪身邊退休老教師、教育見習和實習期間對在任教師進行訪談、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對師范類院校學生進行采訪調研,了解三者對“智慧教育”的看法。本團隊成員線上、線下同步進行,積極探索界內學者對相關課題的探究。為達到調查目的,項目兩條支線同時進行,具體調查內容主要分為以下部分:
第一部分:全面了解“智慧教育”,了解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歷程。
第二部分:對退休老教師、在任教師、師范生進行采訪調研,分析存在的問題。
第三部分:結合線上文獻對“智慧教育”與師范生能力發展的聯系作出進一步思考。
第四部分:提出可行性建議,完成研究目標。
教育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培養創新人才具有深遠意義,是實現教育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本課題調查意義具體歸納為以下兩點:
1.從師范生的角度辯證看待“智慧教育”在教育教學中的影響,深挖師范生應對信息化、數字化時代需具備的能力,以及提升措施。
2.5G時代即將到來,從長遠出發,更全面地了解“智慧教育”與師范生發展的內在聯系,更好地詮釋科技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科技帶動優秀教育人才培養。
我國智慧教育行業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政策也推進到了“2.0版本”。政策總基調:在繼續深入推進“三通兩平臺”的基礎上,持續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地方政府也相應制定了行動計劃。綜上,政策環境利好智慧教育行業。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建設智能化校園,統籌建設一體化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臺。
近年來,信息化教育是教育學界關注并長期討論、研究的焦點,在這一問題的探索上國內外學者均頗有建樹。
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正式發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引領并推動教育信息化轉段升級。教育信息化正式步入大眾視野,因此,教育界學者從教育教學領域出發,創造了觀點明晰、理論深刻的研究成果。
在國內,在教育觀、人才觀日益變革的大時代背景下,在師范生從教的綜合素質、能力結構中,信息化教學能力處于重要地位,發揮著整合和物化其他能力素質的作用。從“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角度看,研究其對師范生產生的影響是研究本課題不可或缺的前期工作。例如:《大數據時代的師生互動:機遇、挑戰與策略》《智慧教育體系架構與關鍵支撐技術》《智慧教育新發展:從翻轉課堂到智慧課堂及智慧學習空間》。從師范生視角出發,了解師范生對智慧教育的態度、分析師范生對智慧教育的應用把握情況、為本課題的研究夯實基礎,例如《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實訓支撐環境研究》《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地方高校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與提升對策》。
智慧教育在我國應用還不夠普遍,有關智慧教育與師范生的聯系研究較少,目前的研究還處在進步階段。通過檢索知網文獻,有關智慧教育和師范生能力發展的論文不足10篇,有關教育信息化和師范生能力發展的論文僅100篇左右。樂觀的是,隨著“互聯網+”大潮的到來,智慧教育越來越被人們提及,著眼于“智慧教育”和師范生能力發展的人數正在逐步增加。
通過對各方面文獻的檢索、分析可以得出,智慧教育已經成為師范生培養環節中的關鍵一環,從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可以看出,互聯網正在改變著傳統的教學模式,而教師作為教育的主體,師范生作為未來教育的后備力量,需積極適應“智慧教育”時代的到來。
在國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外針對信息化教育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很多批評和改善的建議。許多國家都將智慧教育作為教育發展的重大戰略。
美國自1996年開始穩步制定和推進國家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在2010年的“NETP”計劃中側重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技術支持下的21世紀學習模型,全面提升技術與教育(學習、評價、教學、設施和績效五大要素)的深度融合;馬來西亞自1996年開始實施“智慧學校(Smart School)計劃”,積極促成課程、教學法、評量和教材等方面的變革,此計劃預計在2020年全面落實完成;新加坡2006年宣布“iN2015”計劃,力圖在2015年之前在全國各行各業構建一個信息技術通信生態系統,智慧教育成為該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在該計劃完成之際又穩步推進了“智慧國家2025計劃”,興建“未來學校”和“教育實驗室”;韓國于2011年在其高度發達的信息通信技術基礎上頒布了智能教育推進戰略,計劃到2015年所有中小學以數字教科書取代紙質教科書,并于2012年興建四所智能學校,智能教育在韓國正式起航。
在智能教學系統開發方面,外國的研究成果包括南加州大學的RIDES智能教學系統開發工具,北卡大學的INSTRUCT系統,斯坦福大學的MMAP協作型教學模式的教學系統等。雖然高新技術與教育的融合仍在起步階段,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技術為教育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傳統教學受環境影響較大,教學活動的開展受到阻礙。信息技術的出現為教育環境的改善帶來了創新。智利大學開展基于移動設備PDA的交互式游戲學習,在學習活動中,孩子們以實際的動物園觀察為基礎,基于學習游戲來進行物種進化以及演進的科學小實驗,這一學習游戲活動可以提升學習者在科學實驗課程中解決相關問題的技能。在這種實際環境中,移動設備不僅僅只是擔當信息的傳遞工具,更是一種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的學習工具。
通過對國外智慧教育研究熱點及研究趨勢分析可得出以下啟示:國外智慧教育研究的著重點主要是在情境中設計教學活動,技術設備與現實教學充分融合。可以看出,構建完整的智慧教育網絡,要充分發揮出智慧教育的優勢,不局限于技術的開發。
本次調研活動以問卷調查為主要調研方式,調查問卷面向在校師范生,以漢語言文學(師范類)為主,涵蓋數學、英語、化學、地理等多個專業。共發出調查問卷300余份,其中有效問卷308份;對中小學在任教師的調研以面對面訪談為主要方式,對煙臺、威海地區10余所學校,近40位學科任教老師進行訪談,整理出有效訪談記錄30份;對即將退休、已退休3年內的老教師的調研以電話采訪、面對面訪談、網上聊天等多種類方式進行,包括原科任教師、行政教師等,整理出有效談話記錄13份。關于上述三類人群對“智慧教育”的調查結果如下:
在收回的308份調查問卷中,有78%的同學對“智慧教育”不太了解,對現代中小學教學模式的思維仍然停留在以黑板粉筆為主,提到教育信息化,同學的認知僅僅局限在多媒體教學上。有87%的在校師范生認為高校應當增加“智慧教育”類型課程,提升師范生的專業技能,但仍然有小部分師范生認為增加此類型課程會使其自身課業壓力增大。值得關注的是,本次調查問卷多是面向2018級師范生,參與調查的2018級學生占90%以上。2021年春季,這些同學被安排到煙臺、威海進行為期半年的支教實習。團隊成員在實習開始的前兩個月對2018級的100同學再次進行調查、訪談。以威海地區為例,威海地區有許多中小學是新建校,基礎設施完備,尤其是教育與信息化的融合,希沃白板普遍應用于教學,希沃相關系列配套設施遍布班級、學校,由于在校師范生接觸此類設備較少,對剛開始的教學活動產生了一定影響。

團隊成員利用寒假以及工作日空課時間對煙臺、威海部分中小學教師進行了走訪、調查,在任教師對“智慧教育”的了解、掌握情況不甚樂觀。60%以上教師推崇傳統的教學模式,認為信息化教學會影響教學效果,在他們看來,中小學學生更多的是利用網絡玩樂,把互聯網加入教學容易導致學生學習注意力下降,通過團隊成員在實習過程中的觀察,這一看法不是不無道理的。45%以上的教師認為“智慧教育”會增加教師的教學難度,在專心教研工作的同時難以抽時間系統地、規范的學習信息化教學知識。尤其是理科類教師,以中小學數學教師為代表,由于數學思維比較抽象,傳統的數學教學很少利用多媒體課件,所以,對于數學類型的學科來說,信息化教學的普及度遠遠低于文史類學科。在現任職教師看來,利用信息技術講好課存在一定的困難,但大家普遍贊成“互聯網+教育”的模式,尤其是疫情的突如其來讓我們看到了現代化技術和教育行業融合的種種優勢。
退休教師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當前教學現狀,向我們闡述了自己的看法,13位退休教師均認為“智慧教育”是大勢所趨,國內教育形式復雜,教學資源分布不夠均衡,師資力量差距很大,互聯網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類問題,使學生能夠在更廣闊的平臺上汲取知識、拓展視野、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談話中,老教師們也都普遍認為,師范生、在職教師需要加強先進教育技術的學習,把專業的學科知識融入智慧教育平臺,創新授課模式,發揮互聯網在教育方面的潛能,使學生能夠更準確、扎實地掌握知識,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等。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只是對知識起到搬運的作用,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傳遞的知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強。而隨著時代不斷發展,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智能化的手段給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學生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獲取知識,學生學習的效率會大幅度提高,學習效果自然會更好。
在幫助師范生樹立現代化教學理念時,作為師范生成長的引路人,師范類高校教師應當起到帶頭作用。專業教師作為師范生學習專業知識道路上的指導者,其工作的態度和方式對師范生的發展起著深刻的影響,很多師范生參與實習會采用專業課教師的教學模式,由此可見,專業課教師強化自身教學理念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許多專業課教師傳授的是 先進的、現代化的教學理念,而并沒有應用到自己的教學環節,實際教學中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例如一些教師在使用ppt課件進行教學時,只是把書本上的知識轉移到大屏幕上,這種教學模式不僅不利于師范生專業課的學習,而且會強化他們錯誤的教育觀念,不利于師范生專業技能的培養與提高。所以,要提高學生對教育教學的觀念,要從高校教師做起。
師范類院校是在校師范生學習的主陣地,也是培養師范類人才的源頭。院校在培養師范生應用多媒體技能時,過于注重培養技術性知識,卻忽略培養學生運用多媒體技術來教學的整合性能力。對于在校師范生對教育信息化不了解的堵點,從源頭抓起,師范教育中應當向學生普及信息化教育知識,傳授普遍應用于目前中小學教學中的專業化軟件、現代化教學設備的相關知識;對于師范生認為增加智慧教育類課程會加重課業壓力的難點,師范類院校可以從本學校實際情況出發,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在課程結構上進行調整,重視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定期組織學生到中小學觀摩課程、學習“互聯網+”教育的教學模式;信息化教學面臨的一大難題是學生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院校可以建立健全獎勵激勵機制,鼓勵學生學習信息化技能,對于在信息技術相關領域的比賽、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予以鼓勵,鼓勵學生選修信息化技能課程,提高信息技術運用的水平。
鼓勵師范生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互聯網教學依賴于良好易用的互聯網教學平臺。以MOOC為例,美國高校先后推出了Coursera,edX和Udicity三個在線教學平臺,用以吸引優秀的教育教學資源。根據Coursera官網的統計,有來自29個國家和156個學術機構向平臺提供了2572門課程。互聯網平臺能夠匯聚世界各國的優秀課程資源,師范類學校應當大力推廣互聯網教育平臺,師范生應當積極響應學校的號召,主動運用教育平臺進行學習,拓展教學技能,為日后現代化教學任務做好充足的準備。
教育實習是師范生正式進入課堂前的重要一步。從調查結果來看,一些師范生進入新校區,學校的先進的教學設備的使用問題成了師范生實習面臨的第一大難題。由于學校較少組織師范生參與中小學教育見習,師范生對中小學教學設備的認知與學校的實際情況脫軌,這就導致師范生在實習初期的不適應,教學本領難以得到施展。加強師范類院校和所在地中小學的合作是必要的,高校定期組織師范生進校參觀、參與中小學教師的教學活動、利用中小學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進行模擬試講等,利用中小學課堂不僅能夠讓師范生把專業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更能夠讓師范生認識到學習信息技術并將其融入教學環節的重要性。這對師范生的培養,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師范生也應認清目前互聯網發展的形式,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教育見習、實習活動,在此過程中,多看、多聽、多記,活動結束后撰寫心得體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把自己在中小學里學習到的技術運用到自己的教學活動中,通過反復的練習提高自身教學本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