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月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重慶 400030)
延續性護理是指設計一系列的護理活動,以確保患者在不同健康照顧場所或不同層次健康照顧機構之間轉移時,所接受的健康服務具有協調性和連續性[1],護理服務的連續性、人性化、規范化依賴于延續性護理的提出和實踐,有助于提升患者出院后生活質量、助于患者早日回歸社會、提高患者滿意度方面有重要意義[2],此研究通過對頭頸腫瘤外科術后患者開展調查,了解其出院后護理服務需求以及獲得方式,為術后患者居家及回歸社會制定個體化的延續性教育對策。
納入標準:選取2018 年5 月—2019 月5 月手術中的300 例患者出院時進行調查,其中喉癌20 例、甲狀腺癌187 例、腮腺癌58 例、口腔癌20 例、其他類型手術后15 例,納入標準:(1)獲得患者及家屬的知情同意權,(2)能夠通過電話及網絡方式聯系,(3)居住地有社區衛生機構或基層醫療服務機構,能夠便捷獲得醫療幫助;排除標準:(1)不能方便持續聯系患者,(2)轉入其他醫院治療的患者。
研究資料、參考文獻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問卷涉及的條目及內容為本文敘述的護理服務需求項目,調查表內容包括對術后康復需求(傷口護理、藥物知識指導、康復鍛煉方法及技巧、并發癥的預防與觀察、家庭護理技巧、復查預約)、后續治療(化療、放療、放射性核素治療)、其他方面(疾病知識指導、飲食指導、心理指導)等分為了10 個條目,在患者出院前1 天由主管護士發放調查表,并指導患者填寫,患者或家屬不能填寫,則有主管護士代為填寫。
并發癥的觀察與預防需求最高達到了95%,康復鍛煉方法及技巧需求達到了90%,家庭護理技巧達到85%,傷口護理為83.6%,這四個方面需求較高;其次為后續治療需求達到了78.0%,疾病知識指導達到了78.3%,見表。

表 頭頸腫瘤患者術后延續性護理需求情況(n=300)
腫瘤患者術后普遍存在不確定感,本調查結果顯示,非常關心自己的疾病相關知識,疾病的惡性程度,并發癥的觀察及預防,又由于頭頸部腫瘤手術常常對面部外觀、頸部功能活動具有一定的損傷性,因此對于康復鍛煉方法及技巧需求也較高,一些疾病如喉癌等還是需要持續的家庭護理,因此對這類似患者對于家庭護理技巧也有較高的需求。患者及家屬普遍希望通過醫護人員健康教育、專業指導以獲得更專業的疾病健康知識,并希望通過這些知識來更好的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避免惡性腫瘤的復發,減少面容缺損,保證術后機體功能,提升術后的生活質量。
延續性護理是確保護理服務連貫性協調及提高護理服務質量的關鍵,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實施干預的病種有限[4],但隨著人們更為關注自身的健康水平,患者及家屬對護理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烈的希望出院后也能得到專業的護理照護[5],因此提供樣式應該時多形性的,動態性的延續性護理服務,加強患者及家屬的健康指導及專業護理服務,提高患者疾病的預防知識,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預防疾病腫瘤復發,促進康復及提高生活水平。由于縮短平均住院日是醫院管理的難點和重點,是深化醫院改革的、加快發展的突破口[6],增加床位使用率,提高周轉率等要求下,許多患者在出院時候并未處于完全康復的狀態,且患者出院后對患者的照護任務主要轉移至家屬,即使在出院時為患者制定較為完善的護理計劃及教會其家庭護理技巧,照護著仍然在角色會出現適應不良的情況,仍需要專業的護理人員或團隊為其提供延續新護理服務。
目前我國延續性護理的發展還在起步階段,雖然開展了很對項目,但大多都實施程度不高,延續護理的內容、方式較單一,無統一的護理流程和標準,并未形成系統的研究方案。我國現目前主要的延續性護理方式電話回訪、基于網絡平臺的健康教育、各種聯誼會、康復會、家庭訪視等,不同的方式也有不同的優缺點,如電話隨訪執行較差,家庭訪視成本太高,網絡平臺的健康教育節約成本,但由于年齡限制或網絡因素等因素不能廣泛普及,因此應根據患者及家屬的實際情況、病情及需求,建立以病人為導向的延續性護理服務,豐富延續性護理服務方式,以促進延續性護理服務達到良好的效果[7];應該建立完善的延續性護理服務模式和體系,建議由不同的護理層次人員參與,甚至可以有護理專家,專科護士、專業醫生、營養師、康復師等不同專業領域的人員組成,使延續性護理制度化、規范化,主導綜合性的團隊開始規范化的延續護理服務為給患者及家屬制定專業、連續、個性化的延續性護理服務計劃提供良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