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傲
(江蘇省南京金陵中學仙林分校中學部 210000)
物理建模是一種高度抽象的思維,它要求學生必須應用宏觀的思維看待問題,找出影響物理問題的可變量和不變量,通過分析可變量對物理問題的影響,分析物理問題的規(guī)律.
部分教師會認為當學生分析出影響物理現(xiàn)象的規(guī)律以后,不是應當直接引導學生建立物理問題的模型了嗎?在此以前,還需要學習哪物理理模型的基礎?物理教師要意識到,建模與應用物理公式有較大的差異.當學生學會分析物理問題的因素與物理現(xiàn)象產(chǎn)生規(guī)律之間的關系以后,僅僅意味著學生可以應用現(xiàn)有的物理公式來分析這種關系,物理公式是一種前人總結出來的模型,而并非解決問題需要的模型.為了讓學生能夠針對每個具體的問題來建立模型,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定量和定性這兩個物理問題的分析基礎.
以我引導學生思考題3為例:參看圖1,圖1的電路中有一個滑動變阻器,現(xiàn)測得其兩端電壓為9V,移動滑片后,測得其兩端電壓變化了6V,如果通過滑動變阻器的電流變化了1.5A,那么請分析以下的哪種描述是正確的?A.移動滑片前滑動變阻器接人電路的阻值是4Ω;B.移動滑片后滑動變阻器接人電路的阻值是4Ω;C.移動滑片后滑動變阻器兩端的電壓一定為3V;D.移動滑片后滑動變阻器兩端的電壓可能為15V.很多學生不能找到這一題的解題切入點.
我引導學生思考,該題探討的什么問題?學生表示該題探討的是移動滑片后給電路帶來了什么變化的問題.我讓學生思考,電路的變化與哪個公式有關?學生表示探討這一問題可應用R=U/I這一公式.我引導學生再次思考,現(xiàn)在能讓這個電路產(chǎn)生變化的因素是什么?學生表示是電阻.因為在電阻不變的前提下電壓、電流都是固定的.而電阻發(fā)生變化以后,電壓和電流兩項參數(shù)都會發(fā)生變化.我引導學生思考,滑動變阻可讓R產(chǎn)生哪種變化呢?學生經(jīng)過思考,表示可以讓電阻產(chǎn)生變大或變小這兩種變化.我引導學生結合這一思路事例建立模型的方法.學生經(jīng)過思考,發(fā)現(xiàn)建立模型的方法就是:第一,找到需要探討的物理問題,在該次的學習中,探討的是電路的變化.第二,找到影響電路變化的因素,題3雖然看似好像電壓、電阻、電流都可能讓電路發(fā)生變化,然而電壓和電流的變化都與電阻有最直接的關系,所以影響電路變化的實際因素只有一個,就是電阻的變化.第三,找到電阻可能出現(xiàn)的變化,題3中可能出現(xiàn)的就是變大或變小這兩種變化.我引導學生了解,第一和第二,是將問題定量的探討,即學生要找到探討問題的核心和建立影響問題因素的數(shù)量關系.第三是將問題定性,即定量關系的變化會帶來物理問題性質的變化,學生要結合性質的變化來探討物理問題變化的規(guī)律.
教師要讓學生了解找到需要探討的物理問題及影響問題的因素,是定量的探討,定量探討的重點是學生找到需要探討的參數(shù),通過觀察參數(shù)的變化找到影響物理問題的關鍵因素;在完成定量探討后,學生要鎖定關鍵因素的變化,結合變化的規(guī)律對物理問題定性.學生應用了這樣的方法,就具備了基本的建模思路.
當學生具備了建模的基礎知識以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把物理模型應用到基礎知識上,擬出物理公式,然后從物理問題探討的角度全面整合物理公式,建立物理模型.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需要掌握的關鍵為如何整理公式建立模型.


由(式1)可得:1.5A(6Ω+R0)=U(電源)(式2);
并由(式1)可得:3A(1Ω+R0)=U(電源)(式3);

由(式4)可得:3A(3Ω+R0)=U(電源)(式2);
并由(式1)可得:1.5A(10Ω+R0)=U(電源)(式3);
結合以上的公式,由(式2)、(式3)分析,得電路圖2;由(式4)、(式5)分析,得電路圖3.

當學生列出對物理因素影響的公式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可變因素與不變因素兩個角度來整合因素.第一,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出一個能夠完全描述出整個物理因素的公式,這個公式抽象的公式就是基礎模型;第二,教師要引導學生把不變因素和可變因素帶入到模型中,這就整合因素的關系;第三,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已知條件來替代不變因素,然后從可變因素的角度來精確模型,使模型建立的需求能符合這個問題探討的需求,這就是物理問題的最終模型.比如在這次的學習中,學生在探討出R0這一不變因素后,需要探討出U和I的可變范圍,當找出這一范圍時,便可確立物理模型.
初中物理教師的建模教學之所以存在低效化的問題,是與教師跳過了文本閱讀、科學思維、建模基礎這三個教學,直接要求學生學習建模知識的緣故.學生具有差異性,不是每一名學生都具備這樣的宏觀思維.教師在開展建模教學時,要依該次說明的步驟循序漸進的教學,使學生能夠掌握建模思維的每一項技能,最終具備建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