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國華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譜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慢性非感染性疾病發病率逐年增多,其中糖尿病發病率位居前列[1]。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糖尿病的發病人數位居世界第二位,并且發病人數呈增高趨勢[2]。糖尿病是一種以血糖高為特征的代謝性異常疾病,常見的病因包括自身胰島素拮抗、胰島素分泌缺陷等。長期高血糖狀態對患者腎臟、眼睛、周圍血管造成慢性損傷,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西醫治療方面多采用胰島素、磺酰脲類、雙胍類、葡萄糖苷酶抑制劑等,或者采用中成藥、中藥對糖尿病緩解治療,目的是快速控制血糖水平,緩解高血糖對胰島細胞的損害,減少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病率,保護糖尿病患者胰島功能。2型糖尿病治療方案采用藥物聯合飲食控制,常規治療方案在口服降糖藥物療效不佳時,采用胰島素治療[3]。臨床研究顯示早期使用胰島素可以保護胰島殘留功能,我科室采用黃芪消渴方聯合胰島素治療新診斷2型糖尿病,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8年10月—2019年10月選取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中醫辨證診斷為氣陰兩虛型,按照抽簽法,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30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分布在30~65歲,平均為(46.3±8.6)歲;空腹血糖平均為(9.4±1.2)mmol/L,餐后2 h血糖平均為(13.5±3.1)mmol/L,糖化血紅蛋白水平(8.7±1.2)%。治療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齡分布在32~65歲,平均為(45.7±8.8)歲;空腹血糖平均為(9.3±1.1)mmol/L,餐后2 h血糖平均為(12.8±3.2)mmol/L,糖化血紅蛋白水平(8.6±1.6)%。2組患者性別、年齡、血糖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二者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內分泌學》[4]中關于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擬定,患者均符合新確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經過運動和飲食調理,空腹血糖>7.8 mmol/L,或者餐后血糖>11.1 mmol/L。中醫診斷標準:多食易饑、咽干舌燥、倦怠乏力、五心煩熱、失眠多夢、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弦或細數。
1.3 排除標準①患有血液、腫瘤、嚴重肝腎功能異常患者;②妊娠或者哺乳期患者;③患有精神類疾病患者。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胰島素皮下注射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黃芪消渴方聯合治療,胰島素治療方案與對照組患者相同,同時口服黃芪消渴方湯劑,每日2次。黃芪消渴方藥物組成:黃芪25 g,黨參15 g,炒蒼術10 g,玄參15 g,葛根20 g,石斛10 g,玉米須15 g,黃連5 g,女貞子15 g,益母草10 g,丹參10 g,荔枝核10 g,黃芩10 g。胰島素治療方案:胰島素起始量依據空腹血糖多少進行設定,空腹血糖為7.8~9 mmol/L時,起始量設定為6個單位,空腹血糖超過10 mmol/L,起始量設定為8個單位,每日對2組患者測量血糖,3~5 d調整一次胰島素劑量,當血糖達到預定目標時,每周對患者進行一次血糖測定,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凌晨3點時刻血糖水平。3個月為一個療程,經過1個療程的治療,檢測2組患者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紅蛋白值,觀察記錄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 治療標準目標血糖值:空腹血糖在4.4~7.0 mmol/L范圍內,并且患者餐后2 h血糖在5.0~11.0 mmol/L范圍內。低血糖診斷標準:患者出現心慌、汗出、眩暈等低血糖癥狀或者血糖水平<4.0 mmol/L。
1.6 統計學方法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患者一般情況屬于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2組患者治療前后計量資料之間的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治療后糖尿病指標比較經過1個療程的治療,2組患者在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方面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同時將同組患者治療前后比較,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均出現降低,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后糖尿病各項檢測指標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較,1)P<0.05
2.2 2組患者治療后血糖水平達標率比較治療1周后,治療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空腹血糖達標率及餐后2 h血糖達標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血糖水平達標率比較 (例,%)
2.3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治療劑量比較治療組患者未發現嚴重不良反應事件,對照組患者出現2例低血糖情況,經對癥處理后好轉。在達標時間、胰島素用量方面,2組患者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治療劑量比較 (例,
胰島素是由胰島β細胞分泌的一種蛋白質激素,是人體內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島素的分泌受到外源性或者內源性物質的刺激,此外,胰島素可以促進機體糖原、脂肪及蛋白等物質的合成[5]。臨床上常常采用外源性的胰島素治療糖尿病,可以迅速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有效減輕高血糖毒性,并且能夠延緩胰島β細胞功能衰退的程度。
糖尿病在傳統中醫學中屬于“消渴”范疇, 臨床癥狀表現為多飲、多食、多尿、消瘦及疲乏等特征,實驗室檢測可以發現高血糖、尿糖。與西醫學中糖尿病類似,因此,中醫診治糖尿病時,參照消渴病的辨證分型,其病位在肺、脾、腎,病機為燥熱偏盛、陰津虧耗,消渴日久,陰損及陽,熱灼津虧,導致氣陰兩虛,經脈瘀阻,氣血逆亂,出現胸痹、眩暈、癤、癰、肢體麻木、壞疽、目盲、耳聾等兼癥。黃芪消渴方具有益氣養陰、活血通絡的作用,針對氣陰兩虛證尤為適宜[6]。方中重用黃芪為君藥,起到益氣固表、斂汗固脫的作用,黨參味甘,性平,補中益氣、健脾益肺、和胃生津,蒼術味辛、苦,性溫,具有燥濕健脾的作用,二者合為臣藥,以葛根、玉米須、玄參、黃連、黃芩、女貞子、石斛等養陰清熱生津藥物為佐藥,以荔枝核、益母草、丹參等藥物為使藥,行氣、活血、通絡,上述諸藥共同起到益氣養陰、活血通絡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治療,2組患者在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方面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表明黃芪消渴方聯合胰島素治療效果優于單純胰島素治療。同時同組患者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周后,治療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空腹血糖達標率及餐后2 h血糖達標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未發現嚴重不良反應事件,對照組患者出現2例低血糖情況,經對癥處理后好轉。在達標時間、胰島素用量方面,2組患者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近年來,聯合用藥治療糖尿病臨床應用廣泛,黃寅鑾等學者[7]采用銀杏達莫、前列地爾及甲鈷胺聯合治療糖尿病神經性病變,胡宗華學者[8]選用中藥湯劑聯合纈沙坦治療糖尿病腎病,均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所以,在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方面,中西醫結合、多藥聯合治療具有更好的優勢,具體機制有待于多中心、大樣本研究。
綜上所述,黃芪消渴方聯合胰島素治療新診斷2型糖尿病(氣陰兩虛)臨床療效顯著,安全性較高,患者對治療依從性高,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