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超
腦膜瘤是一種衍生物,發生在腦膜與腦膜間隙,病因與內環境改變、基因變異關系密切,腦膜瘤的發生與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有關,通常情況下機體蛛網膜細胞的分裂速度緩慢,可能在顱腦外傷、病毒感染、放射性照射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導致蛛網膜細胞的分裂速度加快,可能導致細胞變性[1,2]。腦膜瘤是一種良性腫瘤類型,疾病特點包括病程時間長、瘤體生長速度緩慢,腫瘤多呈膨脹性生長特點,患者發病后首發癥狀包括頭痛、癲癇等,根據腫瘤發生位置的不同其臨床表現各異,還可出現視力、嗅覺、聽覺障礙等[3,4],對部分高齡患者而言,老年人如出現顱內壓增高時癥狀多不明顯、患者可表現為輕微頭痛,多為偶然發現;但因腫瘤生長速度緩慢,導致疾病被發現時腫瘤體積多較大,且無明顯癥狀[5]。本研究納入我院2016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156例腦膜瘤患者,分析快速康復外科(FTS)理念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納入我院2016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156例腦膜瘤患者,采用電腦隨機法將其劃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78例,觀察組中男性36例、女性42例;年齡40~60歲,平均為(51.0±4.2)歲;病程2~6年,平均為(4.1±0.7)年;腫瘤直徑2~7 cm,平均為(4.5±0.5)cm;病灶部位:大腦鐮旁35例、大腦凸面30例,矢狀竇旁13例;病理類型:成纖維型34例、內皮型25例、血管型15例、砂礫型4例。對照組中男性34例、女性44例;年齡40~60歲,平均為(52.1±4.0)歲;病程2~6年,平均為(4.6±0.5)年;腫瘤直徑2~7 cm,平均為(4.9±0.4)cm;病灶部位:大腦鐮旁33例、大腦凸面31例,矢狀竇旁14例;病理類型:成纖維型32例、內皮型26例、血管型15例、砂礫型5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頭顱CT、MRI檢查確診為腦膜瘤;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手術治療;所有患者均對研究表示知情同意;均為良性腫瘤。排除標準:凝血功能異常者;合并心臟、肝臟損害者;神經功能障礙者;精神異常者;術前接受血管活性藥物治療者。
1.3 方法觀察組應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干預,包括:①術前護理:圍術期應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干預,護士術前給予患者健康教育,利用面對面溝通、圖文、視頻等形式與患者保持溝通,了解患者健康狀態,提供充分的術前教育,提前告知患者術中的應激反應可能增加術后并發癥風險,可能損傷器官功能,積極改善患者圍術期不良情緒,引導患者保持最佳狀態接受治療。術前為患者解釋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要點,提前訓練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咳痰、翻身、床上排便要點,為患者解釋術中麻醉方法、體位擺放、術中配合等知識,提高患者治療配合度。術前12 h指導患者口服500 ml的10%葡萄糖液,術前2 h口服250 ml的10%葡萄糖液,改善患者術前饑餓感與口渴感[6]。②術中護理:護士積極配合麻醉師完成置管操作,時刻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理。為患者取適宜體位,抬高床頭,固定患者肢體,預防關節運動幅度過大,每隔2 h幫助患者翻身,護士為患者按摩四肢,在患者髖部、膝部、腋下放置海綿墊,促進血液循環,預防壓瘡[7]。術中積極為患者提供保溫護理,提升手術室內溫度,加熱術中輸注液體,覆蓋患者裸露肢體。③術后飲食護理:術后6 h鼓勵患者早期進食牛奶等易消化的食物,通過咀嚼、吞咽動作引起反射性的肝、膽、胃等器官的活動,激發胃腸分泌胃泌素,增加胃腸道蠕動速度,積極保護患者腸道黏膜功能[8]。④并發癥預防護理:術后監測患者呼吸、瞳孔變化,及時為患者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預防誤吸,為患者提供口腔護理,預防感染,觀察患者是否存在頭痛與嘔吐表現,及時通知醫師處理,術后嚴格調整滴速,合理調整輸液速度與輸液量,預防顱內血腫發生[9]。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模式,患者住院治療階段接受護士的全程干預,護士記錄患者藥物用量及圍術期各項生命體征值,及時處理突發情況,術前12 h常規禁食、6 h禁水;術中積極配合醫師操作,術后積極預防并發癥。
1.4 觀察指標記錄2組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進食時間、術后離床時間、術后排便時間、住院時間、醫療費用、并發癥發生率??剖易灾茲M意度調查問卷,觀察項目包括服務態度、圍術期健康指導、護患溝通、心理護理,非常滿意:90~100分;一般:70~89分;不滿意:<70分。采用焦慮自評量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標準:無焦慮:<50分;輕度:50~59分;中度:60~69分;重度:≥70分[10]。
2.1 2組患者術后康復效果比較觀察組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進食時間、術后離床時間、術后排便時間、住院時間、醫療費用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術后康復效果比較 (例,
2.2 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3.85%,低于對照組15.38%,P<0.05,見表2。
2.3 2組患者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患者滿意度96.15%,高于對照組74.36%,P<0.05,見表3。
表2 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例,%)
表3 2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例,
2.4 2組患者焦慮情緒評分比較干預后觀察組焦慮情緒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焦慮評分比較 (例,
臨床多主張采取手術切除治療腦膜瘤,隨著現代顯微手術技術的發展,腦膜瘤經手術治療效果不斷提高,大部分患者經及時治療均可痊愈,但腦膜瘤手術難度與復雜程度相對較高,術后可能存在一定并發癥風險,復發率高,影響手術效果與疾病預后。快速康復外科(FTS)理念最早于20世紀90年代由丹麥學者提出,指圍術期采取相關處理措施,以達到減少手術應激、并發癥風險的目的,促進患者康復[11]。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進食時間、術后離床時間、術后排便時間、住院時間、醫療費用均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發現,對照組常規護理中多主張手術患者術前12 h禁食、6 h禁水,禁食禁水的目的是保證胃內快速排空,降低術中麻醉后導致吸入性肺炎、窒息風險,但傳統禁食禁水方法會導致患者術前維持長時間的空腹狀態,患者會產生饑餓感,影響患者情緒與睡眠質量,甚至可能導致麻醉后機體低血壓表現;而FTS理念重視術前為患者提供健康宣教與心理疏導干預,術前指導患者口服葡萄糖溶液,改善患者術前饑餓感與口渴感受;通過術前健康宣教可提高患者對FTS理念的接受度,患者與家屬治療依從性隨之提高,改善患者圍術期生理、心理壓力,改善不良情緒。傳統護理中手術后患者需常規禁食12 h,但臨床缺乏有效的證據支持術后禁食是有益的,觀察組應用FTS理念護理干預,推行術后早期進食,護士在術后6 h內鼓勵清醒患者進食流食與營養輔助品,有效減輕患者不適感受,提升患者腸道功能恢復[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3.85%,低于對照組15.38%,P<0.05;分析原因發現,觀察組應用FTS理念護理干預,將FTS理念貫穿于患者整體住院過程中,通過圍術期護理干預盡力降低手術應激反應,促進患者快速康復,護士重視術前準備工作,了解患者健康狀態,術中重視調節患者心理情緒,提供心理疏導,術后重視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與并發癥早期征象,及時采取相關處理措施,腦膜瘤術后常見并發癥包括術后低體溫、顱內血腫、口渴饑餓感,通過術前口服葡萄糖溶液、術后提倡早期進食可有效改善患者口渴饑餓感,術中重視保溫護理,改善患者體溫流失表現,降低術后低體溫情況發生率[1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滿意度96.15%,高于對照組74.36%,P<0.05;干預前2組焦慮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焦慮情緒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發現,研究中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模式,護士過多重視疾病治療,而忽視了患者圍術期間的心理變化,而FTS理念護理干預重視為患者提供針對性護理,采用一系列經循證醫學證實有效的護理措施幫助減輕圍術期機體生理、心理應激反應,提高患者對FTS理念護理干預的接受程度,拉近護患關系,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提升患者的康復效果,改善焦慮情緒,積極預防并發癥發生,促進疾病預后,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提高康復速度。護士在圍術期應用FTS康復理念,重點在于降低手術患者的創傷應激表現,促進術后康復速度,圍術期為患者提供全程優質護理服務,護士重視患者的主訴與身心感受,站在患者角度為其提供對癥護理,滿足患者合理需求,提供全方位護理,提高患者滿意度。
綜上所述,腦膜瘤圍手術期患者應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干預可有效促進患者術后康復,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滿意度,改善焦慮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