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麗
結腸癌屬于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臨床癥狀可表現為腹痛、便血等。流行病學顯示[1],我國惡性腫瘤中的結腸癌腫瘤的發病率位居第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需要有效治療結腸癌,改善患者的腸功能。有研究表明[2],優質的護理干預可改善結腸癌術后患者的腸功能。因此,本研究采用快速康復護理聯合中藥洗浴封包干預醫院40例行結腸癌根治術的患者,探討其對腸功能恢復的影響,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醫院2018年5月—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行結腸癌根治術的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每組40例。其中對照組: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齡40~70歲,平均年齡(53.21±6.98)歲;疾病類型:黏液腺癌10例,腺癌22例,未分化癌8例。觀察組: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齡40~70歲,平均年齡(52.98±7.01)歲;疾病類型:黏液腺癌11例,腺癌22例,未分化癌7例。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結腸癌的診斷標準[3];②具有手術指征;③腫瘤組織未轉移;④家屬、患者簽署知情同意,且不違背倫理學原則。排除標準:①意識不清、溝通障礙患者;②術前接受化療、放療;③合并心、腦、肝、腎、脾嚴重器質性疾?。虎苊庖哒系K、凝血障礙患者;⑤存在中藥洗浴封包、手術、麻醉禁忌癥。
1.3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結腸癌根治術,對照組采用快速康復護理干預,具體操作內容如下。術前:①由責任護士以及護士長構建護理小組,一方面組織小組成員學習護理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進行護理方案的制定、執行,形成系統化、規范化的護理模式;②向患者普及結腸癌以及手術的健康知識,并叮囑患者的注意事項,調動患者及家屬配合治療的積極性;③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對術前焦慮、恐懼的患者,采用鼓勵、安撫的溝通方式,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減輕患者的壓力,削弱對手術的抵觸心理;④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態,并根據評估結果,在術前選擇適合患者的營養支持方式,并于手術當天禁食、禁飲,僅口服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液。術中:手術室內,為患者選擇合適的體位,并快速、準確地協助麻醉醫師、手術醫師,于手術過程中,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同時注意患者的保暖,維持室內溫度約為25 ℃,以及對使用的洗液進行加溫,維持溫度35 ℃左右。術后:①基礎護理:術后對患者進行心電監護,并進行鎮痛治療1 d,時刻注意引流管通暢情況,并記錄引流液狀態,一旦發現任何異常,則需及時通知醫師,進行對癥處理;②飲食干預:術后,輔助患者口服10%的葡萄糖溶液,20 ml/次,250 ml/d,若無異常,于1 d后指導流質食物的進食;③康復鍛煉:按摩患者的雙下肢,避免下肢深靜脈血栓,術后1~2 d,指導患者進行上下床鍛煉,術后2~3 d,指導患者床下活動。出院前:指導患者的正確用藥方式,叮囑患者及家屬,注意對患者身體的保暖,同時叮囑患者按時復診。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洗浴封包干預,具體操作如下:患者采用中藥洗浴腹部,藥方:荊芥10 g,紅花、黃柏、金銀花各15 g,敗醬草20 g,煎制成150 ml/袋的方劑,使用時將方劑倒入盆中,加熱水至1000 ml,使用干凈的棉布,蘸取藥液進行腹部的擦洗,擦洗3~5次,2~3 min/次,洗浴后,擦干腹部,再采用中藥封包綜合治療儀,其中胃腹復合磁療包內裝芒硝200 g,大黃100 g,吳茱萸500 g,確認復合磁療包與遠紅外包的對接,維持患者仰臥位,將治療面貼于皮膚,并固定捆綁于腹部,通電后,當儀器指示燈閃爍,則進入預熱狀態,注意調節溫度至適宜溫度,每10 min觀察一次,以皮膚泛紅為度,避免患者燙傷,1 h/次,2次/d。
1.4 觀察指標①治療后,觀察2組患者腸功能改善指標,包括禁食時間、術后排便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住院時間。②住院期間,觀察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③采用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調查2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滿分100分,其中評分≥90分,計為非常滿意;90分>評分≥75分,計為滿意;75分>評分,計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2.1 2組患者術后腸功能改善情況比較治療后,觀察組禁食時間、術后排便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術后腸功能改善情況比較 (例,
2.2 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治療期間,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5.00%(2/40),顯著低于對照組20.00%(8/40)(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例,%)
2.3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對照組非常滿意12例,滿意19例,不滿意9例;觀察組非常滿意19例,滿意18例,不滿意3例。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2.50%,顯著高于對照組77.50%(Z=2.016>1.960,P<0.05)。
結腸癌多發于40~50歲的年齡段,發病因素較為復雜,主要與家族史、高蛋白飲食、低膳食纖維飲食、消化系統疾病等相關[4]。其發病機制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方面結腸癌相關原癌基因包括C-myc、C-src等基因,其中C-src介導細胞轉化,一旦突變可激活蛋白產物,C-myc基因介導細胞的生長、凋亡,不僅可以促進細胞增殖,同時可以誘導細胞凋亡,突變后可增強活性,導致細胞過度增殖,引發腫瘤[5];另一方面結腸癌相關抑癌基因包括APC、DDC等,其中APC基因可通過降低甲基轉移酶活性,抑制早期結腸癌的腺瘤形成,DDC基因的表達可增強細胞的黏著性,若表達異常,則會造成細胞的惡性轉移[6]。中醫將結腸癌歸屬于“瘤”的范疇,認為腸歸為六腑,具備傳化糟粕的作用,一旦發生異常,則導致濁氣內蘊,引起便秘、便血、臟毒等問題[7]。中醫普遍認為飲食不節、勞累過度、正氣虛損、風寒侵襲,致血瘀凝滯、氣滯體虛、痰濕內阻,經久不愈可致病氣積于內,毒害蓄于腸,而致結腸癌[8]。
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觀察組禁食時間(22.12±3.17)h、術后排便時間(66.21±6.01)h、腸鳴音恢復時間(8.24±1.87)h、住院時間(14.10±2.74)h,均顯著短于對照組(24.01±3.12)h、(74.56±5.32)h、(9.47±2.01)h、(16.34±3.20)h(P<0.05),表明快速康復護理聯合中藥洗浴封包干預模式,能夠顯著縮短結腸癌術后患者的康復時間,改善腸功能。快速康復護理的理念是通過規范化、系統化的護理方式,避免患者對手術產生心理、生理方面的創傷應激,以此達到患者快速康復的目的[9]。術前通過給予患者健康教育、安撫患者焦慮情緒等手段,提高患者的疾病認知,以及對手術的依從性,術中通過協助醫師的工作,提高手術的效率,并通過關注患者的保暖情況、體征變化,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術后通過引導患者積極鍛煉等方式,促進患者的術后康復[10]。中藥洗浴封包屬于中醫特色療法,具有較高的安全性,通過中藥熱敷腹部的方式,促進腸道蠕動,加速腸功能的恢復。其中通過中藥洗浴腹部的方式,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脈,方中荊芥發表散風,紅花活血通經、散瘀止痛,黃柏、金銀花、敗醬草清熱解毒,祛瘀散結,并結合封包的技術,通過胃腹復合磁療包內裝芒硝、大黃、吳茱萸治療,其中芒硝瀉熱通便、潤燥軟堅,大黃涼血解毒、逐瘀通經,吳茱萸散寒止痛[11]。其通過治療儀的溫度調節,刺激穴位,改善血流循環,起到行氣消脹、祛濕止痛的作用[12]。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5.00%(2/40),顯著低于對照組20.00%(8/40)(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2.50%,顯著高于對照組77.50%(P<0.05),表明觀察組的護理干預模式,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接受度高于單純快速康復護理模式的干預,值得借鑒。
綜上所述,快速康復護理聯合中藥洗浴封包干預行結腸癌根治術的患者,能夠顯著改善術后患者的腸功能,同時可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具有較高的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