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平 田園 杜傳利
我國廉政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并伴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其中有很多優秀的廉政名言、廉政詩文、廉政故事,讀之動人心弦,發人深省。在中國民間傳說中,有一種天界神獸“犭貪”(音同貪讀“tān”),它天性貪婪,胃口極大,在吃完了天界奇花異草和珍禽異獸后,來到人間將所有金銀財寶據為己有。它看到太陽從東海升起,頓生貪念,沖向東海妄圖一口吞下太陽,結果掉入海里淹死了,“人心不足蛇吞象、貪心不足吞太陽”指的就是這個“犭貪”欲。關于“犭貪”字,查閱《辭源》《辭海》《康熙字典》等工具書均無介紹,僅《現代漢語詞典》(1996年修訂本)有收錄介紹,釋義為傳說中的一種野獸。中華書局出版的《文史知識》記載,明太祖朱元璋為遏制明代初年的貪腐,早期曾推行嚴刑酷法,后來他認識到戒貪長久之計是對官員進行事前警示,讓他們對權力有敬畏之心,便下令在官府衙門前的照壁上印制“犭貪”的圖案,警示各級官員要節制個人私欲,否則將自食惡果,像“犭貪”一樣自取滅亡。
類似的“犭貪”文化在民間也有跡可尋。封建時代一些官宦人家為告誡自己及家人謹言慎行,戒除貪念,常在宅門后的照壁上繪制這種“犭貪”獸圖案來時刻警示自己。地處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城北長平山的琴泉寺就保存有一處完好的反“犭貪”文化遺跡。它位于寺門內彌勒佛須彌座上,以雕刻成龍頭、獅尾、牛蹄的麒麟狀“犭貪”獸石刻呈現,為抗日戰爭時期由原梓州府署(今三臺梓州國際大酒店原址)遷入寺內,距今已70余年。石刻寬100厘米、高50厘米、厚30厘米,整體造型生動,線條自然流暢。所刻“犭貪”獸足踩滿地金銀財寶,引頸瞪望火紅的太陽,口中發出瘋狂的怒吼,眼神里充滿了貪婪,微妙微肖地表達出它對太陽冉冉升起的百般不甘。它靜靜地守候在寺門前,告誡所有前來拜訪的人們要潔身自好,戒除貪念,引“犭貪”為戒。
古人尚能以反“犭貪”文化來警醒自己節制私欲,敬畏權力,在奮力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今天,我們的黨員干部更應該敬畏公權守底線。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深沉的使命憂患感,強力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懲貪治腐,一批批涉嫌違法違紀的領導干部被依法查處,刷新了黨風政風,提振了人心士氣,為我們黨開創治國理政新局面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贏得了人民群眾和國際社會的紛紛點贊。從披露的貪腐官員劣跡看,他們之所以無視黨紀國法、不收斂、不收手,嚴重違紀,踏上了一條“不歸路”,重要原因是他們忽視了對人民賦予的權力要保持足夠的敬畏之心。他們為什么會缺少敬畏意識?原因來自多方面,其中文化修養不足是重要因素。敬畏意識從哪里來?很重要一個來源就是警示教育。細數中國歷代眾多受人敬仰的清官楷模,往往都有良好的文化修養,深受警示教育啟發才對人民賦予的權力產生敬畏之心。新時代共產黨人更應自覺學習和深刻領悟中華傳統文化精髓,主動接受中華傳統廉潔文化的滋養教育,自覺提高黨性修養,時刻牢記要節制私欲,潔身自好,涵養出一顆知敬畏,存戒懼,為民服務的公心,永葆共產黨人服務人民群眾的初心本色。
當然,我們也要認識到守底線、引“犭貪”為戒僅僅是對個人自身修養提出的內在自律要求,要實現干部清正廉潔,必須堅持懲治和預防相結合、治標與治本同推進、自律與他律相統一,抓緊構建完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長效機制。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強化不敢腐的震懾,扎牢不能腐的籠子,增強不想腐的自覺,通過不懈努力換來海晏河清、朗朗乾坤。”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我們必須始終保持警醒,充分認識戒貪反腐是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系統工程,在重視宣傳廉潔文化的同時,紀律建設和正風肅紀應同步跟上。只有真正將黨的組織紀律和政治規矩挺起來、立起來、嚴起來,才能確保我們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增強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關于反“犭貪”文化的故事雖只是民間的口口傳授,但它可以觸發我們對“犭貪”獸有關故事的思考,激發我們共產黨人永葆初心,在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工作中去開創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