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理核心素養包括讀圖析圖技能、地理空間視角、綜合思維能力、人地協調觀念等方面,讀圖析圖技能的形成需通過觀察、記憶、想象等多項思維活動;地理空間視角的培養需要理解空間概念、記憶空間分布、分析空間結構及空間聯系的想象等多種思維。地理學習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形成“尊重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識和理念,樹立可持續發展的人口觀和資源觀,人地的協調觀、環境倫理觀,把學生培養成為對環境、未來有強烈責任感的現代化公民。
關鍵詞:地理;學科教學;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0-008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0.041
一、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教育家夸美紐斯指出:“興趣是創設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興趣是學習積極性中極為活躍的成分,凡是有興趣的事物,人們總是想辦法去認識它、接近它,并對它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是一個人力求接觸和認識某種事物的意識的傾向,是人們獲得知識和技能的一種力量,也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意義的地理”,是地理課堂教學中普遍認可的理念。教師要注重盡量將書本上的概念與實際生活中的有趣現象相結合,讓學生了解到地理知識在現實世界中的真實體現,從而培養他們對地理知識的興趣,加深對于課上所學知識的理解,深挖他們學習地理知識的思維潛力。
例如,在教學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這一課時,要求學生富有較強的空間思維能力,學生理解起來相對困難,所以在教學中可以冬季、夏季學生到校時天色的明暗以及影子長短為切入點,鼓勵學生自己記錄夏天和冬天的日出時間以及測量夏天和冬天影子的長短,經由學生自己操作的過程,讓他們從動手中發現學習地理的興趣,給予學生充分的信心去克服學習地理的難處,啟發他們去探究地理的奧秘。
二、在地理教學中巧妙融入多媒體現代教學技術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改進,多媒體教學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它把圖像、聲音、文字等將各種教學信息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利用時空、視聽和動態等方面的優勢,通過虛擬現實、展示現象、創設情境等手段,引導學生身臨其境、用心學習、感受情境;它能將靜止、抽象、艱澀的書面文字變為活潑的、具體的、直觀的形象,使學生有認知體驗,產生誘發思考探究的動機。
中學地理的課本知識內容多、信息量大,囊括自然環境、人文情懷及其時空變化相關的知識,要想配合書本進行教學,改良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手段是關鍵。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技術可以將課本上平面化的知識直觀地通過課件、視頻等媒介展示給學生,視聽結合、動靜結合,有較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知識上的同時主動調動思維,深入思考其與生活的聯系。
例如,在講解地球的自轉與公轉的知識時,教師同樣可以應用多媒體課件,把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過程做成生動具體的Flash動畫,從宏觀的層面為學生演示地球的運動方式,直觀清晰地觀察和找尋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規律、晝夜和四季變化等無法從書本上看到的畫面。
除了課堂的即時教學之外,多媒體在復習課中的運用也是極為高效的,可以迅速整合已有的重難點知識和錯題集,避免教師長時間板書,加快課堂節奏。運用現代化手段還體現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經常在網上搜索、下載教學需要的資料、視頻并運用視頻制作工具、編輯工具進行設計與整合。有時也會通過電腦、手機的錄屏軟件制作微課,幫助有需要的學生通過網絡遠程學習。
三、融合多種教學形式,啟發學生學習激情
多樣化教學方式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場景的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方式是橋梁,溝通教材與學習者。教學方式多樣化是教學靈活性和變化性的表現,它有助于課堂教學環境和氣氛的優化,使教師保持良好的調動性,使學生的積極性能長時間維持,從而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宏觀思維,使他們在看待問題和認知新事物時先從大處著手,再逐步深入細節研究,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帶領學生嘗試繪制手繪地圖。從范圍較大的洲地圖到較為具體的學校地圖。學生在經過長期的練習之后慢慢形成了一定的宏觀視角,然后再引導他們從整體上分析某一區域的地理特征,從自然、地理、文化等多角度認知不同地域,培養學生的理性與情感。
其次,不拘泥于教學手段的應用,勇于嘗試使用多媒體音頻、投影儀、自制的課件等進行教學改良,使課本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讓學生直觀感受身邊的地理現象和不同的地理場景,啟發學生在觀察中先獨立思考和歸納相關的規律,使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輕松愉悅地學習知識。
再次,有針對性、有計劃性地為學生創造觀察實際生活的情境和機會,探究原因。河流旁邊為什么會出現平原?匯合處多能形成城鎮?如何從大自然中不同動植物的生長條件來推測當地的氣候類型和地理特征?這與當地人的生活習慣或生產活動有什么關聯?通過此類問題讓學生體會到運用地理知識的意義和奇妙。
四、玩與樂相輔相成,引領學生積極鉆研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而只是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教師在教學的同時,要創造快樂,讓學生發現快樂,教會學生體驗快樂,使學生樹立樂觀向上的人生觀。把學習地理作為一項快樂的活動,在閱讀地圖中尋找快樂,在分析地圖中感受快樂,在運用地理知識解決身邊的地理現象時得到快樂,在與同學們的學習競爭中找尋快樂,在獲得教師的夸獎時獲得快樂。地理教學中運用快樂的理念,要盡可能地寓教于樂,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他們逐漸將興趣轉化為穩定的學習動機。只有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才能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導入快樂教學理念,對培養廣大中學生的地理素養與興趣愛好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例如,在為學生系統介紹我國現有的34個省級行政單位名稱和地理位置時,可引導學生先玩“拼圖游戲”,將我國的34個行政單位做成34個不同的拼圖塊,帶領學生進行地圖的拼圖比拼,把學生分為幾個小組,看哪一組能夠最快完成拼圖任務。再引導學生觀察每個行政單位的形狀,發揮想象力,想想它們像什么,誰想的最接近就以誰的為準。從而令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高漲,使得這節課不僅趣味橫生,教學效果也非常明顯。
五、聯系、整合各個學科,巧妙靈活地學習地理
學科整合最基本的原則就是相互整合的學科之間互助互動、互相促進、共同提高。學科與學科之間知識的交叉和融合,更加強調把知識作為一種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教學的各個層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觀念和綜合實踐能力。教師通過從所教學科某一知識點出發,建立起與其他學科的橫向聯系,啟發并幫助學生把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不同學科的交叉滲透對知識形成整體性和系統性的認知,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進而使學生形成系統的學習方法和辯證的思維方式,使學生綜合能力得到極大的提高。
地理知識的外延范圍極為廣闊,知識體系幾乎涉及中學課程的所有學科。如果能結合其他學科課堂上的知識來教授地理,利用各學科教學的綜合性和整體性,就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發現學科間的微妙關聯,構建起學科之間的知識體系,錘煉了他們聯想分析的綜合學習能力。所以,在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可經常向其他學科的教師請教,學習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
語文作為理解知識的基礎與地理學科的教學聯系都非常緊密。比如,在描述“中國疆域”經度跨度大時,教材中采用了“東部的烏蘇里江上旭日東升,西部的帕米爾高原上滿天繁星”的表述,學生在體會文字的優美的同時,也能掌握由于東西跨度大帶來的同一時間不同自然現象的知識。在講述海拔對季節溫度的影響時,引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象來舉例再恰當不過。
人常說“史地不分家”,表明了歷史知識與地理知識之間也存在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的密切關系。教師在中學地理教學中若想為死板的書本知識注入活力,可以深挖地理課本中的歷史背景。比如:美國的領土變化和“奴隸貿易”,歐洲西部的“工業革命”和“鴉片戰爭”,最后上升到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國家富強才能不受欺辱,激勵學生更加投入地理知識的學習中,為國家的振興獻出屬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地理學科教學在引導學生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培養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觀點和態度,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提升也有深遠的影響。通過區域地理的學習,增強學生對家鄉的熱愛,通過資源、環境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資源節約意識,使學生懂得控制世界人口增長的重要意義。
地理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就是強調知識與能力的綜合,認知、情感、技能等方面學習之間的相互聯系、滲透,各種能力的綜合運用。通過學科滲透,能加強知識的橫縱向聯系,豐富地理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和知識層次,激發學生研究地理的熱情。不過,其他科目知識的引入也要適時、適當、適量,不能抓錯重點,影響地理知識的教學進度。
綜上所述,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需要長期的眼光和循序漸進的系統方法,教師在提升學生素養的同時不能忽視全面充實自身的知識體系,要做到在教學中多進行實踐,在實踐中多加以反思,這也是地理教育工作者努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小歡.淺析初中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環球人文地理,2017(6).
[2]王廣劍.在初中地理課堂中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探索[J].考試周刊,2017(27).
[3]韋志榕.與教師們談談地理核心素養[J].地理教育,2016(4).
[4]張挨平.基于核心素養,整合史地知識[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6(20).
[5]向莉.例談初中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J].地理教學,2019(9).
作者簡介:岳永久(1972.3— ),男,漢族,甘肅民樂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