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死即殘”是中風給人留下的最深印象,如果復發更是雪上加霜。近日,英國牛津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聯合研究發現,我國患者首次出現中風發作的5年內,復發風險高達41%。
該研究對50萬名中國成年人隨訪9年后發現,首次出現中風發作、28天時仍存活的患者中,5年內平均有四成患者復發,死亡率達17%。其中,缺血性中風、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未分類中風患者的復發率分別為41%、44%、22%、40%。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郭燕軍表示,中風是一種急性發作的慢性病,即由于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吸煙、大量飲酒、房顫等危險因素的積累,導致突發腦血管梗阻或破裂。通過治療能做到急性期臨床癥狀消失,但其本身的病理基礎并沒有消失,給腦血管帶來的損傷也是不可逆的。因此,一次中風治愈后,還可能隨時復發,多次復發的情況也很常見,導致的損傷、致殘率和死亡率也會更高。
目前,多數研究認為,首次中風后6個月內是復發危險性最高的階段。通常第一次中風90天后,腦血管病進入穩定期,再次中風的幾率會逐漸減小。但從臨床來看,一些生活習慣沒有得到積極改善、擅自停藥的患者,以及高齡中風患者因為年齡增長等因素,在未來5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內,都會有較高的復發風險。所以,預防中風復發的關鍵在于時刻保持警惕。具體要做到4點:控制危險因素,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堅持藥物治療和定期復查,避免復發誘發因素、警惕復發早期癥狀。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研究人員攜手開展的一項國際合作新研究表明,作為對抗胚胎活力下降的進化反應的結果,女性在30多歲時更有可能懷上異卵雙胞胎。
女性在生殖生命中期更有可能懷上雙胞胎,但背后的原因一直是個未解之謎。現在,研究人員在《自然·生態與進化》期刊,解釋了這一現象背后的進化史。
西澳大利亞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副教授約瑟夫·湯姆金斯說:“雙排卵——即在一個月經周期排出兩顆卵子的頻率不斷進化,以維持女性的生育能力。我們的最新研究表明,作為對與年齡相關胚胎活力下降的進化反應,隨著女性年齡的增長,排放兩個卵子的可能性也在增加。”
過去幾十年,由于輔助妊娠技術的提高、營養的改善以及生育年齡推遲,在許多國家,異卵雙胞胎的頻率都有所增加。為解釋雙胞胎出生率隨母親年齡增長如何上升和下降,湯姆金斯和同事羅伯特·布萊克與美國迪堡大學及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合作,使用數學方法進行建模。他們發現,大多數女性可能會在生殖生命接近尾聲的每個周期排放出兩個卵子,但只有一小部分受孕并誕下雙胞胎。
湯姆金斯表示:“我們開展的這項研究證明,在祖先群體中,進化傾向于選擇兩個卵子被排放、但只有一個孩子出生,這表明,異卵雙胞胎是生育選擇的副產品,而非增加生育人口的一種方式。”
研究人員稱,隨著越來越多女性推遲生育年齡,異卵雙胞胎的比例也在增加,這項研究對進化如何影響現代生命提供了重要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