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道勇
去醫院掛號檢查、拍X光片,結果顯示骨頭上長了“刺”!“刺”聽起來就讓人感到尖銳、疼痛。于是很多人認定,長了骨刺就是壞事。事實如何呢?
骨刺是人體骨關節退化而出現在骨邊緣的贅生骨。在X線上看,和原本光滑的骨表面并不和諧,所以稱它們為“骨刺”,或者“骨贅”。就像長皺紋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關節軟骨也在逐漸退化,就在這時,骨刺產生了。這是關節軟骨磨損、消耗,關節和脊柱逐漸變得不穩固,促成骨自身代償性修復的結果,可謂機體一種天然的保護機制——機體為了減小關節間骨骼承受的壓力,會通過骨質增生的方式增大骨骼的受力面積,讓骨骼更均勻而穩定地受力,使脊椎或關節能更穩固。所以骨刺往往生長在負重大而且使用頻繁的關節(如頸椎、腰椎、膝蓋、腳跟等)。
骨刺很常見,在中老年人群中,超過80%有骨刺,這是因為年齡越大關節退化越明顯,因此老年人更易長骨刺。除此之外,還有幾類人群易長骨刺:長期用力、姿勢不正確,讓身體承受了錯誤的力學分布的人群;關節運動過度的人群,因為長期反復的磨損,加速了關節的退化;肥胖人群,由于身體負荷過重,使得關節軟骨更易受損,引起骨刺;還有一些人從事的工作與搬運有關,腰椎受力較重,也非常容易長骨刺。
事實上,絕大多數骨刺本身并不會引起疼痛,如果不特意做影像學檢查,我們甚至不知曉它們的存在,它們只是默默在為我們的身體“維穩”。關節、脊椎處出現的紅腫、疼痛及麻木等癥狀,多是因增生的骨質體積較大而累及了周邊神經或血管,或是骨刺反復摩擦軟組織造成了局部的無菌性炎癥。由于會壓迫神經、脊髓或血管,如果骨刺發生在頸椎,就可能引起頭暈、頸部疼痛等癥狀;發生在腰椎,可能引起腰痛、腿麻等癥狀。
關節軟骨長了骨刺,可能會出現“一好”“一壞”兩種情況:好的是關節軟骨因退化而長了“骨刺”后,可以使原本退化的關節穩定性加強,同時減少關節的承受力,避免讓關節繼續受到損傷;壞的是骨刺可能會加劇關節軟骨之間的磨損,更容易引發和加劇骨關節炎。也就是說,骨刺本身雖不是病,但又可能引發某種疾病。當骨刺讓身體產生了不適癥狀,且有加重的趨勢時,我們還是應該去醫院尋求骨科醫生的幫助。
既然骨刺是因為人體衰老而引起的,那就不能完全有效預防,但我們可以通過良好的生活習慣,延緩骨刺的生成和發展。
第一,適時、適度的運動。適量的運動能夠促進關節液的循環,有利于關節的生理代謝,可減輕關節軟骨的退變;適度鍛煉還能加強關節周邊肌肉力量,有利于維持關節穩定。
第二,增加骨鈣含量。中老年人可定期監測骨代謝指標和骨密度,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增加戶外陽光照射,適量補鈣和維生素D,防治骨質疏松。
第三,糾正不良姿勢。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時刻糾正自己的不良姿勢,避免讓關節和脊椎過度承重和受力。
第四,控制體重,為身體減壓。
綜上所述,“骨刺”是機體因衰老而產生的代償性保護機制,是正常生理現象。所以我們不必談“刺”色變,只需找出背后的原因,并加以改正。絕大多數時候,我們可以和“骨刺”和諧相處,但如果你的“骨刺”不巧“幫了倒忙”,讓你產生了一些不適,還請尋求骨科醫生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