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達
早前,香港演員羅家英向媒體透露,自己因為前列腺癌接受了前列腺切除手術,但是術后有后遺癥,因為尿失禁不得不使用尿不濕,估計要持續使用三四個月。
尿失禁是前列腺因良性或惡性疾病行手術治療后最主要的合并癥之一。那么,前列腺術后為什么容易發生尿失禁?又該如何治療呢?
正常男性的尿道分為膀胱頸口、前列腺部尿道、膜部尿道、球部尿道和海綿體尿道五部分,其中具有控尿作用的為前三個。而前列腺根治性切除術需要部分切除起控尿作用的膀胱頸口、前列腺部尿道以及位于前列腺部尿道內的部分膜部尿道,這必然會導致男性儲存尿液過程中出現尿道控尿能力下降,進而容易發生尿失禁(主要為壓力性尿失禁),這類似于我們生活中的水龍頭,出現閥門關不緊的情況。尿動力學資料顯示,前列腺術后尿失禁者尿道括約肌功能受損占22%~57%。當然,前列腺根治術后尿失禁,還與膜部尿道黏膜閉合效應降低、尿道神經支配受損、尿道周圍支持缺陷、尿道生理彎曲消失等因素有關。
如今,隨著對前列腺周圍靜脈叢解剖的進一步認識,尤其是對前列腺尖部尿道周圍靜脈叢解剖游離能力的提高,臨床上已經能很好地游離出前列腺尖部,而不破壞遠端尿道壁的結構,使前列腺術后控尿率高達83%。但不可否認,仍有部分患者在手術后會出現尿失禁。因此,患者在手術前一定要充分認識前列腺手術造成尿失禁的客觀情況。
前列腺根治術后尿失禁會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患者在大聲說話、體位變換、上下樓梯、跑步、提物體等一些簡單的日常活動時會出現漏尿現象;為避免漏尿,患者不僅日常生活會明顯受限,無法從事興趣活動,還需要采取漏尿防治措施,例如穿戴紙尿褲、應用尿墊、使用陰莖夾等;同時因漏尿和身上異常味道,使活動受限而導致心理障礙,患者會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所以,患者要對前列腺根治術后尿失禁給予重視,積極治療。
目前,保守治療是前列腺術后尿失禁的一線治療,尤其在術后6~12個月內。具體措施包括:1.生活方式的干預,規律鍛煉、適度減少液體攝入等;2.行為治療,比如膀胱鍛煉(延長排尿間隔,改善急迫性尿失禁及混合性尿失禁)、盆底肌功能訓練(增強盆底肌肉收縮力量與張力,增加尿道阻力)等;3.盆底生物反饋治療,即利用生物反饋治療儀,刺激和評估盆底肌肉收縮力量與張力;4.藥物治療,主要針對急迫性尿失禁,如抗膽堿能藥物索利那新、托特羅定等。對于大部分前列腺術后患者,通過保守治療基本都能恢復控尿能力。
經過保守治療后,仍有約2%~5%的前列腺術后尿失禁患者持續漏尿超過1年,而對該類患者我們推薦行外科手術干預治療。目前手術主要有3種類型:安裝人工尿道括約肌、尿道懸吊、經尿道填充劑注射術。
3種術式各有利弊:人工括約肌迄今為止隨訪時間最長,循證證據水平最高,療效最好,患者整體滿意度最高,被視為前列腺根治術后尿失禁的黃金標準治療方法,但存在較多并發癥,設備故障率高,相關醫療費用也高,且對醫生操作的靈活性有一定要求;吊帶適用于一部分特殊的前列腺根治術后輕到中度尿失禁患者,手術操作相對簡單,不良事件發生率和設備故障率低,對患者自身無特殊要求,且相對費用較低,但有效率僅為70%左右;經尿道注射填充劑可增加括約肌尿道閉合能力,升高膀胱流出道阻力,但60%患者需2次或更多次注射,手術風險低,短期有效,而長期效果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