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燕
【摘? 要】“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父母再普遍不過的心愿,從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營養戰、玩具戰、求學戰、智力戰,從來沒有停歇過。越來越多的孩子一出生就陷入聲、光、電、影的包圍中,越來越多的家長從孩子一生下來就四處托人選擇幼兒園,越來越多的孩子越來越早地被送進各種興趣班、特長班……孩子的兒童期越來越短。人們在現實層面的追尋似乎越來越遠離教育的大道。
【關鍵詞】順應天性;救救孩子;有感
一、家長的自我教育
以前對孩子的教育是懵懵懂懂的,成為媽媽之后,對教育尤其是學前教育的關注越來越多。最近讀到一本書,書名叫《救救孩子,還是救救你自己》,一顆懵懂的心轉瞬就被那智慧的燈火融化成一潭清澈的水……
這本書著眼于家庭教育和親子關系的議題,解析當今社會在孩子教育領域的種種弊端,并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要讓孩子合乎天性地自然成長,并盡可能地發揮天賦才能,首先應從家長的自我教育開始,而自我教育的關鍵就在于省察自己內在的種種恐懼、欲望和不安全感。當家長不再把自己的恐懼與種種問題投射在孩子身上,當家長懂得真正愛孩子的方式,孩子與家長都能從親子關系中收獲成長的喜悅。在此基礎上,作者進一步闡述了“道”的教育,也就是心靈教育、生命教育。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大人,這都是一生的學習。生活中,我也注意觀察過孩子的狀態。孩子就是自我發展的,她時時刻刻都在游戲,她的自信與自尊不是來自外在的知識,而是內在的精神之樹的成長。比之市面上那些琳瑯滿目添加甜味劑的食品,她更喜歡天然味道的食物;比之那些塑料玩具、電子玩具,她更喜歡那些具有生命品質的手工玩具,尤其是她和媽媽一起做的布娃娃。也許,在那看似不太完美的娃娃背后,有媽媽一針一線凝聚的愛心,還有縫娃娃時候專注的狀態,都印刻在她幼年的生命記憶中;比之看電視、錄像等,她更喜歡和小伙伴自由地玩游戲,追逐打鬧——玩沙、玩水、撿石頭……樂此不疲,想象力與創造力在成長的天空凌厲地飛翔。
二、如何養育孩子,其實教育就是種好一棵樹
柳宗元有一篇文章叫作《種樹郭橐駝傳》,文中介紹了一位身體殘疾的種樹人,他種的果樹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成為城中有錢人爭相聘用的人,其他人都很奇怪,紛紛效法,但都不得其法,后來才發現他種樹的方法很簡單,只是把土敲碎,澆水之后順其天性地生長,不隨意打擾。我們今天對孩子的教育就如同種樹,因為條件有限,我們只能種下一顆種子,種子出苗后,我們既興奮又緊張,總是盯著他,因為每天都盯著,很難發現有什么變化,就總是會焦慮地認為,是不是長太慢,是不是土松了,那就趕緊壓壓土,或者往上提提苗。如果種子撒下去,施了肥澆了水,有充足的陽光和空氣,然后就不去打擾,過去幾天,順利出苗,等小苗長大長高了,經得起風雨了,就過20天再來看看,會發現又多了幾片樹葉。這樣積累起來就是驚人的可喜質變。其實教育孩子就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如果為人父母可以放平心態,孩子就可以順其自然地生長了。有時候,我發現孩子情緒焦慮、擔憂、缺乏安全感,再跳脫出來審視自己的情緒或者家人的情緒,這樣很容易發現,孩子的情緒多半會因大人的情緒而陷入緊張、焦慮、變得煩躁不安。因為孩子是全然信任我們的,用他的全身心感受著外界給予他的林林總總,如果有一天,外界給予超越他所能承受的負荷時,危機感便會產生。或者暴力或自閉,在看似離奇古怪的行為背后,都有著愛的缺失與成人的種種弊垢在其中。
誠如書中所言,知識不等同于智慧,智慧不是滿足的狀態,是一種空虛的狀態。信息時代知識的更新是日新月異的,而唯有智慧之泉,可以萬古長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僅是做人做事的法則,也是修真正道的法則,這是千古不易的密語,是老子思想精華之所在。這里就包含著順應宇宙、自然萬物之規律,天人合一、回歸自然的思想精髓。
三、教育的本質是人的自我成長與自我教育
孩子是自我成長的,教育的使命是順應天性,并激發其內在光彩,畢加索也說:“你就是太陽,腹內有萬道光芒。”《易經》“坤”卦形容大地的偉大為“直”、為“方”、為“大”。大地永遠順道而行、直道而行,包容一切,不改其德。人類效法地球,就應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地永遠是健在地前進,所以人要效法它的勇往直前的“德行”,就像地球母親那樣博大的胸懷,以寬厚的仁愛,賜予人類與萬物以生存環境和養命的條件。
四、結語
教育的重心和覺悟,先醒者往往就是那些能夠最早認識到人與宇宙、自然、世界萬物和諧相處的人。有了這樣的教育大道,培養出來的人才,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腳踏實地,和諧社會不是近在眼前了嗎?
參考文獻:
[1]玄洪玉.順應天性,張揚個性,讓孩子健康成長[J].生活教育,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