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珍珍
【摘? 要】本文結合德育滲透的實踐探索,總結了幼兒園教育中滲透德育的策略:一是發揮幼兒的親師性,培養幼兒關愛他人的意識;二是在常規教育中,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三是加強家園共育,構建德育立體環境。
【關鍵詞】幼兒園教育;德育滲透;策略
在幼兒德育中,簡單的“道德說教”效果不佳,而且容易造成幼兒“知行”分離,為了改變這種德育現狀,我們嘗試在生活中,通過發揮幼兒的親師性、借助常規教育、加強家園共育等,在點點滴滴中,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使他們受到熏陶與感染,促使他們主動規范自己的行為,逐漸形成向善向美的品德,對此本文將進行初步分析與探討。
一、發揮幼兒的親師性,培養幼兒關愛他人的意識
在幼兒園學習與生活中,幼兒和教師的接觸最多,他們喜歡模仿教師的行為,因此我們可以從其親師性這一點出發,成為他們的榜樣,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身教,為他們示范。“愛”是學前教育的核心理念,在與幼兒相處過程中,我們要用無處不在的關心與愛護,成為他們最信賴的人,建立和諧的師幼關系,同時孩子們也會模仿教師的行為來關心他人。在每個班級里都有一些孩子想法比較偏激、性格比較內向甚至孤僻,針對這一類型的幼兒,我們要多找機會了解他們的內心想法,經過充分溝通交流,在一次次的累積中使其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心、愛護與理解,從而促使他們由己及人學著關心自己以外的人。
如在班級里,我發現有個孩子由于性格內向、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因此遇到事情就會與小伙伴爭論起來甚至會做出傷害小伙伴的事情,為了幫助他學會與小伙伴交往,以及在與人交往中做到“心中有他人”,我經常與他聊天、玩游戲,分享玩具并讓他說出與人交往時的喜悅感受,從而使他慢慢變得開朗起來,在與小朋友的交往中也樂于分享自己的玩具,學會了關心他人的同時使孤僻的性格也得到了改善。
二、在常規教育中,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
幼兒時期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黃金時期,在常規教育中進行良好行為習慣培養是德育滲透的重要途徑。如上午的課間操活動中,教師常常玩拉小火車的游戲,游戲中幼兒要一個挨一個排好隊,并努力遵守秩序做到不離隊、不插隊,在跟著音樂做操時還要學習規范的動作等等;在用餐環節,對于那些有挑食等不良飲食習慣的幼兒,我們不能僅僅通過“說教”“灌輸”的方式,而是結合古詩、音樂、繪本等多種載體,通過滲透方式,使孩子們意識到偏食、挑食的危害,進而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飲食知識,培養自己良好的飲食習慣;同時我們在用餐時間也可以進行“勤儉節約”“愛惜糧食”等多種良好習慣的教育。在常規教育中,我們要從孩子們喜歡得到教師的表揚出發,捕捉他們在日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優點,放大“亮點”,通過贊美與表揚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進而激發他們繼續堅持良好的行為,在持續的激勵性強化手段的運用中,孩子們才能真正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優秀的品質。如在培養幼兒“拾金不昧”的優秀品質中,我抓住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一件件小事,在一次次強化中使班級里形成了“拾金不昧”的良好班風。有一次有名幼兒撿到一個布娃娃并主動交到了我這里,我和他一起尋找布娃娃的主人,小主人見到最喜愛的布娃娃失而復得非常開心并向他鞠躬道謝,自此之后二人還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這次我獎勵這個小朋友兩朵小花,這是班級里最高的獎勵,孩子們紛紛效仿,從而使“拾金不昧”在班級里遍地開花。
三、加強家園共育,構建德育立體環境
幼兒園德育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因為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而且家庭教育在幼兒品格塑造與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開展幼兒園德育,加強家園共育,構建德育立體環境,是幼兒園德育取得成效的重要舉措。
在幼兒德育中,針對一些幼兒蠻橫、偏激的行為表現,我們提醒家長不要對孩子太過嬌慣溺愛,希望他們在家庭教育中嚴格要求孩子;有些家長在指導孩子方面缺乏正確的方法,如有的家長對于孩子亂發脾氣,不會控制情緒毫無辦法這一點,我們邀請家長學習如何幫助孩子認識情緒、理解自己與他人的情緒、進而學習控制情緒的小妙招,通過家園共育,有效提高了孩子認識與控制自我情緒的能力。為了拓寬幼兒園德育路徑,豐富德育資源,我們還邀請家長參與幼兒園組織的親子活動,通過家園共建,使滲透式德育不斷推向深入。
四、結語
在幼兒園德育中,我們不僅要規范幼兒行為,促進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還要塑造其健全人格,從而為他們今后的健康茁壯成長奠定堅實基礎。在滲透式德育中,從他們模仿能力強、具有親師性這一點出發,努力發揮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在常規教育中,抓住每一個環節在一點一滴中培養幼兒的行為習慣、促進其良好品德的形成;通過家園共育的方式,構建滲透式德育立體教育環境,拓寬德育路徑。
參考文獻:
[1]龔井輝.幼兒園實施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探究[J].成才之路,2017(36).
[2]劉淑英,馬麗花.論幼兒園德育在一日生活及活動中的滲透[J].林區教學,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