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臘梅

【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已經漸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大學生因心理問題休學、退學的不斷增多,自殺、兇殺事件屢屢出現。因此加強對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研究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先分析心理危機的反應,如生理方面、情緒、認知、行為方面,進而分析影響大學生心理危機反應的內外因素,最后闡述如何干預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對策,包括打造專業化的師資隊伍、加強大學生應對危機的能力、構建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和建立規范有效的家校聯動機制四個方面。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對策
1 心理危機與危機干預
心理危機指個體面臨突然意外事件時,原有的應對機制和應對措施無法解決問題,陷入心理失衡狀態中。
心理危機干預指對處于心理危機狀態的人或群體采取明確有效措施,使之通過發揮自身的潛能,戰勝危機,恢復到其危機前的心理平衡狀態,重新適應生活。
心理學家布拉默(Brammer)認為,危機包括三個方面:發展性危機、境遇性危機和存在性危機。發展性危機指成長過程中急劇的變化所導致的異常反應。如大學生成長的轉折時期由于缺乏知識技能出現適應不良。境遇性危機指個人面臨無法預測的、突發事件時出現的危機。如疾病爆發、失去親人等。存在性危機指伴隨重要人生問題而出現的內心沖突與焦慮。如人生意義、人生目的、自由、快樂等。
2 心理危機的反應
當個體面對危機事件時,產生一系列生理、情緒、認知和行為上的反應,反應時間一般會持續6~8周。危機事件后的身心反應見表1。
危機事件會危及生命安全或傷害,若處理不當會嚴重影響正常生活秩序,更會蔓延而成為社區或社會問題,處理得當,會從中吸取教訓,轉危為機。危和機總是同時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機”。
3 影響大學生心理危機反應的因素
3.1內在因素
內在原因主要包含人格特征、調適能力、對事件認知和解釋。首先危機理論認為性格過分內向、自卑、情緒不穩定、看問題消極、做事猶豫不決、行為沖動等人格特征容易產生心理危機。其次心理素質差,人際關系緊張、自我調適能力差,“理想我”與“現實我”的沖突,解決問題能力差是危機干預的主要對象。再次個體對危機事件的認知不切實際,偏離客觀現實,是歪曲的不合理的觀念、想法和態度,造成情緒障礙和削弱行為控制力,易誘發極端心理危機事件。
3.2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主要指個人的社會支持系統,包括家庭、學校、社會的影響。社會支持潛力括陪伴、歸屬感、感情支持、信息交流、經驗分享等。在危機中,社會支持系統越豐富的人更容易度過難關。由于父母對其身心健康的忽視、制度與時代變遷、多元文化的影響、人際關系的日益復雜化,學業就業的壓力、家庭的變故等
社會因素,導致部分學生適應不足,心理受到強烈沖擊,不堪重負,出現心理崩潰的問題,誘發極端心理危機事件。
4 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對策
4.1打造專業化的師資隊伍
進行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前提保障是要有一支專業化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首先高校應建設一支以專職教師為骨干,專兼結合、相對穩定、素質較高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隊伍,應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納入學校整體教師隊伍建設工作中,加強選拔、配備、培養和管理。遴選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學歷和專業資質的老師擔任心理咨詢服務的教師。建立資格認證機制,鼓勵教師、輔導員參加心理咨詢師考證培訓,經過專項心理咨詢業務培訓,擁有相應資質,擔任校兼職心理咨詢師隊伍,并遴選優秀老師承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同時從專科醫院、社會專業咨詢機構聘任兼職咨詢師,成為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機干預的骨干教師。其次,要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的專業培訓工作,將師資培訓工作納入年度工作計劃和年度經費預算。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每年接受一定學時的專業培訓或心理專業學術團體召開的學術會議。適時安排從事大學生心理咨詢的教師接受專業督導。校成立心理協會、心理健康類學生社團,班級、宿舍分別配備心理健康委員、寢室長,定期對心理協會成員、班級心理健康委員、寢室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專題培訓。
4.2加強大學生應對危機的能力
大學生心智發育尚未完全成熟,通過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危機教育、適應性教育、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優化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磨煉大學生的意志,增強學生自我排解危機和應對危機的能力。將普及教育與心理咨詢相結合,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強化。另外,引導學生樹立現代健康觀念,定期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在校園里營造積極和諧的環境氛圍;培育健康向上、積極樂觀的心態,幫助學生優化個性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通過培育健康向上的積極心態來有效預防和化解心理障礙和心理危機。
4.3構建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
健全“宿舍—班級—二級學院—學校”四級預警機制。通過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危機定期排查,建立重點關注學生檔案庫,并實行動態管理。根據心理危機程度,進行評估與診斷,并采取針對性的心理危機干預措施。做到及早預防、及時疏導、及早干預。另外構建“院(系)—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中心—家庭—校醫院—精神疾病醫療機構”五位一體心理危機轉介機制體系。對于嚴重心理障礙或患精神疾病的學生,要及時與家長聯系,及時到專業醫療機構確診及治療,并加強對患精神疾病學生康復及康復后的關注跟蹤。科學地干預大學生心理危機,及時有效地解決問題。
4.4建立規范有效的家校聯動機制
在防范大學生心理危機時,應積極與其家庭進行交流與溝通,將家庭資源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心理問題的形成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與原生態家庭密切相關。建設與完善每位學生的家庭檔案,對于家庭背景異常或有學業壓力、適應能力差、重大負性生活事件、失眠困擾、抑郁情緒、人際關系冷漠等現象的學生,應特別注意,積極關注其心理動向,通過家庭檔案詳細了解個人與家庭情況。主動與家長取得聯系,有針對性的關注和制定相關幫扶措施。充分利用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與家長溝通、反饋孩子在校的情況,適當給家長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讓家長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了解到自己孩子的心理問題,對其進行疏導與幫助。加強學生與家庭的互動,讓學生感受到父母地呵護與陪伴以及家庭的溫暖。建立有效的、穩定的家校聯動機制。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呈現出多樣化和復雜化特征,給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帶來新的挑戰。大學生個體心理因素與社會因素是導致心理危機產生的主要因素,在干預工作中應采取針對性、有效性的措施。通過打造專業化的師資隊伍、加強大學生應對危機的能力、構建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和建立規范有效的家校聯動機制等途徑,有的放矢,全方位、多角度地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建設,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樊富珉.“非典”危機反應與危機心理干預[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4(18):32-33.
[2]焦建英,胡志,何成森,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心理危機干預研究進展[J].醫學與社會,2014,27(3):78-81.
[3]敬學圓.淺析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及干預機制[J].教育教學論壇,2020,3(11).
[4]樊富珉.突發事件心理危機干預與和諧社會建設[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1,增刊:109-113.
[5]樊富珉.心理咨詢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6.
[6]仇妙芹.社會認知偏差對大學生極端心理危機事件的影響[J].教育觀察,2018,7(15).
[7]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Z].201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