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富菊
【摘? 要】兒童禮儀教育的價值立場應是“兒童本位”,即以兒童為主體,尊重兒童的本性、社會性及文化性。兒童禮儀教育在實踐路徑的選擇上應回歸兒童本身,以兒童生命的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從兒童的在場、游戲和生活三個角度回歸本真。
【關鍵詞】兒童禮儀教育;兒童本位;兒童生命;結與解
中華民族為禮儀之邦,自古以華夏禮儀文明聞名于世界。那么,究竟如何對兒童進行禮儀教育?
一、兒童本位:兒童禮儀教育的價值立場
兒童禮儀教育的價值立場應是“兒童本位”,即把兒童放在兒童禮儀教育的核心,以兒童為主體,從兒童發展的需要出發,尊重兒童作為獨立個體和社會個體所具有的本質特征,意味著尊重兒童的本性、社會性及文化性。
(一)兒童的本性:未完成性和可塑造性
兒童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而兒童發展的走向,關鍵在于教育引導。只有方向正確的教育,才能增強兒童的善與禮,兒童才能擇善而行,從而促使兒童內在品質的提升,獲得幸福而正直的生活,這便是兒童禮儀教育的存在價值。
(二)兒童的社會性:由自然人轉變為道德人
禮儀教育需要扎根融入兒童的生活,將兒童的禮儀意識轉化為自覺的行為習慣,向著“道德人”方向發展,從而構建充滿人性和道德的社會。
(三)兒童的文化性:文化是兒童本質性的存在方式
禮儀教育的核心思想是用“禮”浸潤兒童優秀的品性;另一方面兒童需要賦予“禮”以時代的特征,轉化為適宜于當下的兒童禮儀,讓“禮”順應時代發展,煥發蓬勃生機,從而實現其文化性。
二、實踐之結:兒童禮儀教育的現實審視
目前在工具理性主義的影響下,兒童禮儀教育未能把握住兒童本位的價值立場,走向了異化,不再以兒童為本,未能從兒童發展的需要出發,未將兒童作為獨立的個體和社會的個體。在禮儀教育中兒童失真,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被忽視,兒童的個性與社會性被抹去,具體表現在兒童禮儀教育的邊緣化、模糊化和工具化。
(一)兒童禮儀教育的邊緣化
在應試教育的價值導向下,“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家長重視知識學習的心理寫照,也是家長對兒童的教育存在著急功近利的表現。而兒童禮儀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兒童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具備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某一領域、某種知識的灌輸。因而導致禮儀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逐漸下降,逐漸被邊緣化。
(二)兒童禮儀教育的模糊化
通常成人對兒童的禮儀教育只在某一個活動或一個生活細節中進行教育,對兒童禮儀行為的追蹤和強化長度不夠,忽視一系列連續性、遞進性的教育內容和行為,沒有關注兒童都真正地將禮儀教育內容內化到日常行為中去。
(三)兒童禮儀教育的工具化
在評價兒童行為的時候,成人通常以自己的標準對兒童行為是否符合禮儀標準進行評價。在說教和片面化的評價中兒童是被動的,兒童所追求的并不是禮儀本身,而是成人的口頭表揚或懲罰的規避。禮儀教育的過程對于兒童來說是被動的,從根本上背離了禮儀教育的本質,兒童禮儀教育已被工具化。
三、回歸本真:兒童禮儀教育的路徑選擇
兒童禮儀教育在于引導兒童主動建構有品質的生活,自覺地過一種有道德的生活。因此,兒童禮儀教育要以兒童為本,回歸本真,即回歸兒童的在場、回歸兒童的游戲、回歸兒童的生活。
(一)回歸兒童的在場
兒童與禮儀應該是雙向互動的存在,兒童在與禮儀的互動中實現生命的在場,以獲得外顯的發展和內心的圓滿。因此,兒童生命的在場是兒童禮儀教育的價值基點?;貧w本真的兒童禮儀教育要求樹立以兒童生命在場的教育理念,以兒童生命的發展作為兒童禮儀教育的出發點,將兒童當作一個獨立而完整的人放在禮儀空間中。
(二)回歸兒童的游戲
游戲是兒童喜愛的活動,將禮儀教育內容融入游戲活動中,一方面,可以激發兒童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追蹤兒童是否內化,講禮儀外化為行為。如角色扮演游戲是兒童進行禮儀活動的重要手段,通過角色游戲學會家庭禮儀,用餐禮儀等。兒童禮儀教育回歸兒童的游戲,可以讓兒童在游戲中獲得積極的情感,可以充分發揮禮儀教育的精神性功能。兒童可以在游戲中自覺地產生禮儀意識和禮儀行為,由他律變為自律。
(三)回歸兒童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兒童一日生活活動蘊含著禮儀教育契機,從入喝水、盥洗、如廁、進餐、游戲等都可以進行禮儀教育。兒童會隨著生活體驗的豐富而不斷生成新的禮儀意識和禮儀行為,這是一個不斷生成的過程。因此,兒童禮儀教育應關注兒童的日常生活,將禮儀教育視為兒童與生活相互作用而生成的結果,不能脫離兒童的生活經驗和生活實踐。
參考文獻:
[1]衣俊卿.文化哲學十五講(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