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勇
咳嗽是小孩子非常容易出現的一種病癥。秉承“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的原則,很多家長在孩子出現咳嗽、喘息等癥狀后,會選擇帶其去社區醫院做霧化治療。其實,“霧化”和吃藥、打針一樣,只是給藥方式不同,家長應當理性看待,并規范使用。
霧化療法其實和輸液一樣,是目前臨床治療某些呼吸疾病的一種手段,早在20世紀50年代,英國就已經開始使用,在我國也使用了將近20年。
霧化是將藥物分散成直徑為幾微米的顆粒或者是霧滴,通過鼻腔或口腔隨呼吸被吸入呼吸道和肺,從而達到濕化氣道,緩解或治療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疾病的效果。
霧化治療具有如下優點:
1.藥物劑量小,不良反應少。對比吃藥、打針、輸液等常規手段,霧化藥物劑量小,藥物不用經過全身血液循環,直接吸入氣管、支氣管并在局部起效,彌散到全身的量非常微小,因此不良反應也較小。
2.相對簡單、容易接受。相對于藥物的苦、針刺的痛,霧化是大多數寶寶容易接受的療法,家長也覺得比讓寶寶打針、吃藥省心省氣力,適合于任何年齡段的寶寶。
不過,任何藥物或治療方法,都有合理使用和濫用的區別。雖然霧化治療具有一些優勢,但家長也要注意其使用的禁忌癥。
引起咳嗽的病因有很多,比如感冒、過敏性咳嗽、哮喘等。通常,哮喘、過敏性咳嗽患兒均可以使用霧化治療;一些嚴重的呼吸道感染后的慢性咳嗽,遷延不愈也可以使用霧化治療。但是,普通感冒引起的咳嗽,大多不需要霧化治療。
在臨床治療中,醫生經常選用的藥物是吸入型糖皮質激素,可減輕氣道炎癥反應,促進纖毛上皮細胞功能的恢復,對減輕氣道高反應和非特異性炎癥有好的療效。
現在,許多哮喘患兒需長期霧化,有些家長會購買家庭霧化器,以減少前往醫院的次數,降低在醫院交叉感染的幾率。家庭霧化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診斷明確,遵醫囑用藥,定期隨訪,不可自行加減藥或停藥。如果孩子因為呼吸道感染等,需要短期進行霧化治療,建議還是到醫院進行為好。因為任何藥都有一定的副作用,有些霧化用藥有一定的刺激性,如果吸入速度過快、吸入量過大等,可能導致支氣管痙攣。
霧化前:霧化前半小時內盡量不要吃東西,清除口腔內分泌物及食物殘渣,不可涂抹油性面膏。
霧化時:霧化吸入時最好選擇坐位,有利于吸入藥液沉積到終末細支氣管及肺泡;面罩應貼合在患兒面部,若貼合不嚴,會導致吸入量大大減少;患兒哭鬧時吸氣短促,霧化藥物的微粒幾乎無法被傳送到肺部,大部分吸入的藥物微粒主要以慣性運動的方式留存在口咽部,然后被吞下,因此,哭鬧厲害的患兒應暫停霧化治療,要想方設法讓患兒安靜后再繼續進行。
霧化后:霧化后應漱口,防止藥物在咽部聚積,用面罩者應洗臉,避免藥物進入眼睛。兒童在霧化治療的第二天或第三天,會出現咳嗽次數和痰液增多的現象。這是因為在霧化吸入后,黏稠的痰液得到藥物的稀釋作用,會變稀刺激呼吸道,而后通過咳嗽將痰液咳出,從而使炎癥減輕。
此外,對于兒童肺炎患者來說,咳嗽頻繁、痰液增多時,提示肺炎已經進入吸收期。此時要注意讓患兒排痰,稍大的患兒可采取坐位或半坐臥位,身體前傾,深吸氣后屏氣,然后用力咳嗽使氣體快速從呼吸道沖出,排出痰液;較小的嬰幼兒需要幫助排痰——家長抱起患兒,用手握成空心拳,四指并攏,按肺及氣管的解剖位置由下往上,由外向內叩擊背部,每次5~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