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慧
日常接診中,我們經常碰到像小琳這樣的患者。得了乙肝是不幸的,患者要面對很大的社會和心理壓力。為了快點甩掉乙肝患者的帽子,患者治療的愿望都非常迫切,而這種心理往往為一些不良醫療機構所利用,很多患者在“陽轉陰”的征程上孜孜以求,結果花了錢財卻未收到效果,有的還因為亂用藥而加重了病情。實際上,乙肝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疑難病癥,醫學界曾有人這樣說過,誰能找到根治乙肝的辦法,那么當年的諾貝爾醫學獎肯定非他莫屬。對于患者來說,“轉陰”確實是一個終極目標,但并非一朝一夕,大家應該正確認識和對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這個問題。
乙肝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臟炎癥,HBV由多個成分組成,外殼是乙肝表面抗原(HBsAg),殼內有乙肝病毒的核酸、e抗原和核心抗原(HBcAg)等。除HBcAg,乙肝病毒的其他成分都能在血液中檢測到,查到這些標志物就提示病毒的存在。而到目前為止,真正能讓乙肝表面抗原轉陰的藥物和療法還沒有出現,現有的藥物可以促進其轉陰,但這些藥物都有各自適應癥,需要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一味追求轉陰而服用大量治療性中西藥物,只會增加肝臟負擔或招致不良后果。對乙肝患者來說,使轉氨酶恢復正常有效率50%以上,或e抗原轉陰率30%左右的藥物是有的,但藥品價格高,停藥后復發率高,長期注射給藥也不方便。部分醫務人員不管患者病毒復制指標是否陽性,一律給予抗病毒藥物;或對患者進行“立體戰術”,同時應用十余種藥物,靜滴、肌注、口服、外用一起上,這種做法有害無益。其實,最有可能轉陰的指標是乙肝病毒基因(HBVDNA)和e抗原(HBeAg),HBsAg的轉陰可能性不大。因此,乙肝的治療不必一味求轉陰,而要看綜合指標。
當然,患者也不必因此悲觀。有“大三陽”或“小三陽”并不意味著就是乙肝患者;是否需要采取治療,要根據是否有肝損傷和肝損傷的嚴重程度來決定。因為這二者都只能反映體內病毒的存在狀態,或反映傳染性的強弱,而不能反映肝損傷的嚴重程度。由于病毒的復制水平與肝損傷的嚴重程度不直接相關,因此病毒多了不一定肝損傷嚴重,病毒少了不一定肝損傷輕。或者說,“大三陽”者病情不一定重,“小三陽”者病情不一定輕。
對于乙肝患者來說,首先要明確自己處于什么狀況,慢性肝炎有4種階段,即輕度、中度、重度和重型,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治療方案。多數患者處于輕度階段,這時一定要找正規醫院、正規醫生,合理用藥,嚴密監測,定期復查。
>>名詞解釋
乙肝“二對半”:指HBsAg(表面抗原)、抗-HBs(表面抗體)、HBeAg(e抗原)、抗-HBe(e抗體)、抗-HBc(核心抗體)。另外,乙肝檢查單上還會出現HBc(核心抗原)。
乙肝病毒攜帶者:指HBsAg陽性,但無肝炎癥狀和體征,各項肝功能檢查正常,經半年觀察無變化者。
“小三陽”與“大三陽”:在乙型肝炎的病毒指標“兩對半”化驗中,習慣把HBsAg、HBeAg、抗-HBc這3項同時陽性者稱為“大三陽”;把HBsAg、抗-HBe、抗-HBc這3項同時陽性者稱為“小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