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東
腦出血是指非外傷性腦實質內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腦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為30%~40%,具有高發病率、高復發率和高致殘率三特點,給患者、家庭、社區乃至國家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為了提高腦出血的診治水平,除需明確腦出血本身的診斷,還應積極尋找腦出血的病因,這就涉及到兩種臨床上最常使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頭顱CT或磁共振成像檢查(MRI)。那么,兩種方法該如何選擇呢?
有些人認為,腦出血不是高血壓引發的嗎?其實,腦出血按照病因分為原發性腦出血和繼發性腦出血,前者主要是指高血壓性腦出血和腦淀粉樣血管病相關性腦出血;后者是指繼發于其他原因的腦出血,如血管畸形、動脈瘤、凝血功能障礙、腦梗死后出血轉化、抗凝或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后、煙霧病、腫瘤卒中、靜脈竇血栓形成等。
腦出血病因不同,救治方法完全不同。比如,如果是動脈瘤引起的,就要選擇手術或者介入治療;如果是高血壓腦出血,就要控制高血壓,根據出血部位應用不同的治療方式。可見,只有明確腦出血病因,確定出血部位和出血量,才能制定治療和康復方案,評估預后。
CT對于識別原發性腦出血較為敏感,且快速、價格低廉,該檢查可明確腦出血的部位、出血量、是否破入腦室、周圍腦組織有無水腫帶或占位效應,是目前大多數醫院首選的腦出血影像學檢查方法。除了普通CT,臨床還會使用CT腦灌注成像(CTP)和增強 CT來診斷鑒別腦出血,前者能夠反映腦出血后腦組織的血供變化,了解血腫周邊血流灌注情況;后者若發現造影劑外溢,則可作為提示患者血腫擴大風險高的重要證據。
而腦出血MRI成像的主要原理,不僅與血紅蛋白含量有關,更重要的是所含鐵的性狀。鐵屬順磁性物質,血腫的演變,主要是各種血紅蛋白內含鐵血黃素的演變過程,它決定著MRI信號表現。MRI可顯示病灶本身及其周圍腦組織情況,并可反映畸形血管內血流情況,區別出血與鈣化,顯示血腫和水腫,因此在發現慢性出血及腦血管畸形方面優于CT,但MRI 耗時較長、費用較髙,一般不作為 ICH 的首選影像學檢査。
我們來看一個病例,20歲女大學生小黎,春節后在家中時突然一陣劇烈頭痛,短暫休息過后頭痛緩解,卻發現已經說不出話來。家人帶著她輾轉當地多家醫院,CT檢查顯示為腦出血。后來,小黎被轉診至某三甲醫院神經外科,醫生團隊根據小黎的病史、CT影像資料,進一步完善了MRI檢查,結果顯示左側顱內大腦半球皮質可見一團塊狀管徑相仿、相互糾纏的迂曲擴張血管團。該畸形團呈雞蛋大小,其周圍腦組織因缺血而萎縮,伴膠質增生帶和陳舊性出血。與家屬進行溝通后,醫院為小黎進行了左側中央區顱內血管畸形的切除。術后在精心護理下,小黎恢復得很快,術前癥狀逐漸消失。
另外,MRI對腦干出血的診斷磁共振優于CT,因為在CT圖像上,腦干區不可避免產生放射狀偽影,即“亨氏暗區”,影響診斷。此外,對于懷疑持續出血的患者,在急診CT不能進行CTA檢查(患者當時有使用碘造影劑禁忌癥等)時,可選擇進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檢查,無需造影劑,可直接顯示血管情況,發現出血病因。
可見,MRI與CT各有優勢,在急性腦出血的影像診斷選擇時,我們應根據需要,在了解各種影像檢查優勢的基礎上,根據醫生的建議選擇合適的檢查方法,才能及時、有效地了解病情,爭取第一時間獲得臨床救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