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重癥新冠肺炎患者由于出現感染、發熱等癥狀,部分會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機體處于高分解代謝狀態,能量及蛋白質的需求增加,尤其在合并基礎疾病的情況下,極易出現嚴重營養不良。而營養不良會加重患者呼吸肌功能及免疫功能障礙,致使感染難以控制,是重癥肺炎難治和加重的主要原因。因此,《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診療快速建議指南(標準版)》建議對患者進行全程營養管理,對于高營養風險患者,要盡早給予營養支持。營養支持的目的是防止營養不良發生或糾正營養不良狀態,促使蛋白質及能量代謝取得平衡,改善呼吸肌功能,減少并發癥,提高治愈成功率。
其實,營養支持在其他疾病的重癥患者身上同樣適用。重癥患者是指機體出現器官功能障礙或存在器官功能衰竭潛在危險的一類特殊患者群體,他們的代謝和營養狀態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經常會出現營養不良等問題。營養支持是為了治療或緩解疾病,增強治療的臨床效果,而根據營養學原理采取的治療措施,它并不只是單純地提供營養,更重要的是使細胞獲得所需的營養底物而進行正常或近似正常的代謝,以維持基本功能,保護或改善器官、組織的功能和結構,改善包括免疫功能在內的各種生理功能,達到治療的目的,目前已成為重癥患者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方法。營養支持主要有3種途徑:腸外營養、腸內營養和免疫營養。
腸外腸內營養在中國的發展已有40多年歷史,最開始只是輸葡萄糖和電解質。雖然補充了身體所需的電解質,但是熱卡(脂肪酸、葡萄糖)、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仍不夠,營養不均衡。后來有了腸外腸內營養制劑,腸外營養即靜脈營養制劑包括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劑、電解質、維生素、微量元素和水,使危重或疑難患者在不能進食的情況下得以長期存活。最初靜脈營養制劑只能靠進口,20世紀60年代,中國現代基本外科奠基人曾憲九教授探索試用靜脈營養。
直到80年代中后期,中國才有了自己生產的靜脈脂肪乳劑、氨基酸制劑等腸外腸內營養制劑,并且越做越好。更加可喜的是,如今靜脈營養技術越來越成熟,除了周邊靜脈營養和全靜脈營養,還有外周靜脈植入的中心靜脈導管(PICC)技術,導管既能做營養支持治療,還可進行化療,更加方便安全。
免疫營養素是近年來外科營養支持治療的熱點之一,其起源于對燒傷、創傷、移植手術、肝衰竭、重癥感染等危重患者的搶救及營養補給研究,主要指添加具有免疫功能和藥理作用的營養素,比如ω-3多不飽和脂肪酸、谷氨酰胺、精氨酸、膳食纖維等,以協調機體炎性反應,維持機體適度免疫應答,保護腸黏膜屏障功能完整性,減少細菌移位等,可以降低并發癥和病死率。但目前免疫營養素的臨床應用研究仍存在爭議。
不管怎樣,我們可以看到,近年營養支持治療得到了長足發展,希望廣大患者和家屬對其也給予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