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年,孔祥男,趙君彥
(天津市津南區環境監測中心,天津 300350)
隨著城市規模的急劇膨脹、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工商業生產規模日益擴大和汽車保有量持續增長,環境噪聲問題也日益突出,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很多危害,噪聲污染已經逐漸成為環保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
區域噪聲質量評價依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物字[2003]52號《聲環境質量評價方法技術規定》,根據噪聲監測結果,道路交通噪聲按照平均聲級分為“一級”至“五級”,可分別對應評價為“好”、“較好”、“一般”、“較差”和“差”,道路交通環境噪聲級別劃分見表1[1]。
2014~2019年津南區區域環境噪聲聲環境質量等級為“三級”,與之相對應總體評價為“一般”,聲環境質量連續二十二年低于城市定量考核60 dB(A)的限值水平。2014~2019年區域環境噪聲呈現小幅波動,近兩年出現了連續增長,區域噪聲環境惡化(表2)。
2019年區域環境噪聲環境未出現“五級”和“一級”,以“二級”、“三級”和“四級”為主,與往年相比“一級”和“二級”的網格數呈現下降趨勢,“三級”的網格數增長較多(表3)。

表1 區域噪聲環境質量級別劃分 dB(A)

表2 2014~2019年津南區區域環境噪聲監測結果 dB(A)

表3 2014~2019年津南區區域環境噪聲聲級分布情況 dB(A)

表4 2014~2019津南區區域環境噪聲不同聲級下的面積覆蓋率
2019年津南區區域環境晝間噪聲聲級主要集中在52.4~64.6 dB(A)的范圍內,2014~2018年均有≤50.0 dB(A)的情況,其中2016年≤50.0 dB(A)的面積覆蓋率最高達到了16.2%,但2019年未出現≤50.0 dB(A)的情況;2019年50.1~55.0 dB(A)的面積覆蓋率為2014~2019年歷年最低值,下降幅度較大;2019年55.1~60.0 dB(A)的面積覆蓋率出現大幅度增長,為歷年最高值59.5%,大部分網格處于該聲級范圍;2014~2019年60.1~65.0dB(A)的面積覆蓋率呈現小幅波動,2019年的面積覆蓋率達到最大值24.3%;2019年未出現>65.0 dB(A)的網格。2014年區域噪聲達標率為91.8%,為歷年最高值,2019年區域噪聲達標率為75.7%,與上年相比下降8.0%,為2014~2019年最低值(表4)。總體而言,2019年區域環境噪聲監測中“好”和“較好”的面積覆蓋率下降,“一般”和“較差”的面積覆蓋率增加,未出現“差”的情況,以“較好”、“一般”和“較差”的級別為主,區域噪聲環境惡化,區域噪聲聲環境質量等級為“三級”,與之相對應總體評價為“一般”。
2019年津南區區域環境噪聲為57.4 dB(A),與上年相比略有上升,達標率為75.7%,與上年相比下降8.0%,聲環境質量等級為“三級”,與之相對應總體評價為“一般”,區域噪聲環境惡化。隨著環保工作的深入開展,近幾年關閉了一些有噪聲污染的企業,加大對建筑施工場地的監督,提倡文明施工,嚴格遵守作業時間,使施工噪聲所占比例大幅下降;修繕道路,在道路中間加隔離帶增加綠化面積,對提高聲環境質量起到良好作用;圍繞全市創建環保模范城市目標,以創建“安靜小區”活動和“安靜工程”相結合,對社會噪聲污染加大管理力度,對噪聲擾民的餐飲、文化娛樂業進行全面整頓,取締無照經營,加強監督力度,確保達到噪聲排放標準,對新建、擴建、改建的餐飲業和娛樂場所嚴格執行環境保護審批制度。
為控制噪聲污染,保證人民群眾有一個安靜的工作、學習和休息的環境,應采取以下措施[2~5]。
科學統籌地進行城市規劃建設,明確土地使用功能,合理安排城市建設布局,是防治噪聲污染的一項重要措施。通過城鎮規劃,合理劃定建筑物和交通干線、工業區的防噪聲距離,使居民樓、醫院、學校等敏感建筑物遠離噪聲源,實現“鬧靜分開”,減少噪聲的污染。
減少和消除噪聲源是控制噪聲最根本的措施,道路交通噪聲主要來自載重汽車及公共汽車等大型車輛及一些老舊車輛,因而要適時更新老舊車輛,加強對報廢車輛嚴格管理,要求車輛的使用單位及個人定期檢查和檢修車輛,對噪聲嚴重超標的車輛應限期治理,車輛的年檢應增加噪聲檢測項目。
在繼續抓好固定聲源管理的同時,積極開展環境噪聲達標區建設,實施綜合管理,加大查處力度。充分發揮相關部門依法管理商業噪聲的職能作用,排摸、確定重點噪聲排放源,加大監管查處力度,通過罰款、沒收相關設備、吊銷營業執照等方式,及時制止、嚴厲打擊噪聲污染行為;對于占道搭臺表演,搞宣傳、推銷活動的,要堅決依法取締。
盡量利用正常時段施工,避免安排夜間連續作業,同時加強對夜間施工的監管力度,施工企業應積極更新施工設備,以現代化設備低噪音、高效率的特點,滿足建筑施工噪聲管理需求;建筑施工企業還應在施工現場周邊建立隔音板,對聲環境敏感點設置臨時性防護隔離設施,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更新執法裝備、監測儀器、應急設備,加強噪聲污染源自動在線監控系統建設,提高環境信息化水平[6]。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生活品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工作、生活環境是否安靜已經成為了更多人在乎的一方面,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成了一項艱巨的環保任務,采取防治措施的同時應同步普及噪聲環保知識,弘揚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公眾環保意識。一方面構建科學合理的環保噪聲宣傳體系,充分發揮媒體優勢,切實落實環保宣傳工作,同時還要注意擴大環保宣傳范圍,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方式讓環保宣傳落地生根,提高公眾的參與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