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軍衡
(廣州港灣工程質量檢測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230)
灌注樁樁基是現代工程中的重要應用形式,但工程施工中對其性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以合理的方式掌握其承載力情況具有重要意義?;诔休d力檢測的方式可幫助施工人員全面了解結構性能,常見的有傳統靜載法、自平衡測試法等[1],大量工程實例表明應用較為廣泛的當屬自平衡測試法,其在單樁工程承載力檢驗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是行業內的主流技術。
本文以粵澳新通道(青茂口岸)澳方聯檢大樓及粵澳名優產品博覽中心綜合體為背景,澳方聯檢大樓設計樁徑分別是直徑2m、1.5 m和1 m三種。設計基巖取值:所有樁持力層嵌固于微風化巖石上,石層等級為Ⅱ或更好,巖石單軸抗壓強度(UCS)最小不低于50 MPa,及其取芯率(TCR)不少于95%;樁柱的混凝土設計級別為B40,鋼筋設計級別為A400。
根據灌注樁的結構特點,自平衡檢測在其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在檢驗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工作中可行性較高,還可用于極限端阻力等方面的性能檢驗。樁基自平衡法的適應能力強,在絕大部分場景中都可正常使用,檢測工作使用到傳感器(用于檢測應力、應變等)與位移桿,最為關鍵的是荷載箱,此部分以樁的類型及規格為依據合理配置,是加載作業的重要裝置[2]。正式測試前,選擇符合檢測要求的荷載箱并將其置于樁端附近,基于對樁自身反力平衡原理的應用實現對樁身的加載,伴隨該加載量的持續增加,當其達到樁承載力極限狀態時即可停止,結束整個檢測工作。
4.1.1 加載裝置
選擇環形荷載箱,該裝置有效行程15 cm,正常運行狀態下加壓可提升至60 MPa,以此為基礎配套高壓油泵,要求此裝置加壓單位為0.5 MPa。
4.1.2 位移傳感器
選擇高精度位移傳感器,將該裝置安裝在樁基礎,為實現高效的檢測需滿足量程≥50 mm的要求,配套磁性表座,將該裝置與鋼梁穩定連接[3],本次檢測所用傳感器為8只,分別負責向上位移量(3只)、向下位移量(3只),剩余2只主要用于檢測樁頂向上位移量。此外,使用到位移計并將其設置在荷載箱上、下間,作用在于檢測兩部分的相對變位情況。
4.1.3 應力量測
選用應變計檢測樁身軸力,布設區域為巖土分界處,共使用到4個,遵循的是對稱布設原則,分別獲得各自結果并經整理后取平均值。于樁端處增設壓力計,目的在于檢測樁端反力情況。
荷載樁埋設至樁中,使其與鋼筋籠形成穩定連接關系,延伸位移棒和油管,使兩部分均有效引出地面。運用油泵,在其作用下實現給荷載箱持續供油,在壓力作用下將箱的頂、底部相互分離,由此將形成上、下兩個方向的推力[4]。
荷載會沿著樁身軸線的路徑發生傳遞,樁結構接收到荷載后其依然維持穩定狀態,表明此時混凝土與鋼筋兩部分結構的應變具有等值關系,通過應變計則能獲得各荷載狀態下所對應的應變情況,進一步明確樁截面的狀況,如軸力、摩阻力等,從中確定荷載傳遞規律。
4.4.1 加載
加載過程遵循慢速的原則,避免某環節出現異常增加荷載或是減小的情況[5,6]。
(1)由業主、監理或設計單位指定,對施工編號為ZH-16#和ZH-45#的2根工程樁進行單植豎向抗壓承載力自平衡法靜載荷試驗,檢測試樁的單樁豎向抗壓極限承載力。這2根樁的技術參數見表1。

表1 技術參數
(2)考慮到試樁自重大的特點,嚴格控制好每級加載量,本工程設計為10級加載、5級卸載。
(3)結束加載后,每5 min、15 min、30 min、45 min、60 min依次完成檢測,后續可將間隔設定為30 min不變,傳感器對接計算機以實現高效率的檢測與分析,在程序的控制下獲得檢測數據并創建關系曲線,為用戶直觀分析提供材料。
4.4.2 終止加載的條件
氣候傾向率采用一次線性方程表示,即:Ti=a0+a1ti ,式中:Ti為氣溫,ti為時間;a1為線性趨勢項,a1×10表示氣溫每10a的氣候傾向率。對趨勢系數進行顯著性檢驗。
(1)若位移量≥40 mm,同時本級荷載狀態下所帶來的下沉量達到上級該指標的5倍時,表明完成加載作業,可停止,此時選取前一級荷載并將該值作為樁基的極限荷載。
(2)若位移量≥40 mm,同時在結束荷載后的24 h內都維持穩定狀態時,即可結束加載作業,極限荷載的選取方式與上述一致。
(3)若位移量<40 mm,以設計值與安全系數乘積為基準,若實際位移不小于該值,滿足此條件時即可結束加載作業,此時的極限荷載選擇方式與上述不同,即指的是本級荷載。
4.4.3 卸載
(1)遵循分級卸載的原則,每執行一次都檢測樁頂回彈量,在相對穩定后方可組織后續環節的卸載作業,工程采取5級卸載方式。
(2)結束卸載后,以15 min為間隔依據觀測。
ZH-16#試驗加荷方式為慢速維持荷載法,試樁的每級荷載增量均為3410 kN,加載至34100 kN后,受業主委托最大試驗荷栽增加至37510 kN,試樁的向上位移累計達到8.21 mm,取37510 kN為上段樁的極限承載力。
試植的向下位移累計達到3.98 mm,取37510 kN為下段樁的極限承載力;ZH45#試驗加荷方式為慢速維持荷栽法,試樁的每級荷載增量均為1910 kN,加載至19100 kN后,受業主委托最大試驗荷載增加10%至21010 kN,試樁的向上位移累計達到8.26 mm,取21010 kN為上段樁的板限承栽力;試樁的向下位移累計達到334 mm,取21010 kN為下段樁的極服承載力。
做好檢測前的準備工作,基于聲測法掌握樁身情況,分析其是否存在缺陷。通過對檢測結果的分析得知樁身質量良好,具體內容見表2。

表2 檢測結果
以上述所得的檢測結果為依據,ZH-16#試驗樁的單樁豎向抗壓極限承載力為74880 kN,滿足設計要求;ZH-45#試驗樁的單樁豎向抗壓極限承載力為42210 kN,滿足設計要求。
自平衡試樁法還有許多方面的問題值得深入探討。一般來說,該技術的基本原則為:在測試之前計算樁身的反力,然后確定反力的平衡點,最后實現樁身的加載。這個過程十分復雜,因此在計算過程中會產生較多的問題,使得平衡點的求解難度加大。在計算過程中還要考慮誤差的問題,誤差產生的原因主要發生于測試結果向靜載轉換的過程,因為轉換系數的存在導致了分析誤差,因此,必須要解決轉換過程中誤差存在的問題。
此外,該技術是近來才被發現,并廣泛用于極限承載力測試。通過許多案例分析,與其他傳統的方式方法相比,該技術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因此在北美等地區得到了很好的推廣應用。
本文以工程實例為背景,基于自平衡檢測技術分析樁基承載情況。結果表明:該技術所得結果的精度較高,實際操作中便捷性較好,在大直徑、深樁基中具有優良的應用效果,可做到省時、省力、可靠。因此,所提出的自平衡檢測技術具有參考價值,值得工程人員應用到類似的樁基檢測工作中,以所得結果為依據形成合理設計方案,并可確保各環節施工的效率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