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云
學齡前兒童呼吸道功能尚未發育完全,免疫力低,是呼吸道感染疾病高發人群,且容易反復發 作[1]。呼吸道感染成為威脅兒童生命健康的常見病,嚴重者甚至可危及患兒生命安全[2]。目前醫學界尤為關注學齡前兒童呼吸道感染的防治問題,然而并無良好方法。分析學齡前兒童呼吸道感染的鼻咽部細菌類型及相關危險因素,有助于指導臨床采取有效手段防治。基于此,本研究以125例學齡前兒童呼吸道感染患兒為例,展開研究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125例學齡前兒童呼吸道感染患兒,其中男65例,女60例;年齡3~6歲,平均(4.29±0.36)歲。患兒均伴有發熱、咳嗽、咳痰癥狀,臨床診斷為呼吸道感染,其中肺炎56例,支氣管哮喘33例,其他36例。本研究開展前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經血常規檢查、影像學檢查證實為呼吸道感染;②年齡3~6歲;③患兒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①伴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疾病;②有其他部位感染性疾病;③臨床資料、病史資料殘缺。
1.3 方法所有患兒在入院后使用鼻咽拭子采集鼻咽部分泌物,進行細菌檢查。標本采集及檢測方法:將鼻咽拭子經鼻孔置入鼻咽部,旋轉1 周,靜置10s 后取出,將標本放入試管中,立即送至微生物檢驗實驗室做分離培養。于獲取標本60min 內,將其接種于加入5%脫纖維羊血的羊血瓊脂板上、加入5%慶大霉素的巧克力瓊脂板上;放置于5% CO2培養箱中,調整溫度至37℃,過夜培養;分析羊血瓊脂板、巧克力瓊脂板,讀取培養結果,并在培養板上接種增菌肉湯,再次放置于5% CO2培養箱中,溫度調整為37℃,過夜培養;根據實際需要,以生物化學實驗鑒定菌株類型,在排除是寄生菌情況下對呼吸道感染病原菌進行分析。
研究開展前,收集、整理國內外學齡前兒童呼吸道感染相關研究資料,并總結自身臨床經驗,分析學齡前兒童呼吸道感染危險因素,確定研究中需要納入的因素。最終將性別、年齡、是否早產、喂養情況、母親文化水平、居住地、抗菌藥應用頻繁(≥3次/月)與否、呼吸道感染個人史、近期家人患呼吸道疾病情況、是否經常外出到公共場所10個因素納入研究,進行單因素、Logistic 多因素回歸分析,確定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 軟件分析研究數據,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行χ2檢驗,以Logistic 多因素回歸分析確定獨立危險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呼吸道感染患兒鼻咽部病原菌檢測情況125例患兒中78例鼻咽部病原菌檢測呈陽性,陽性檢出率62.40%。在78例病原菌檢測陽性患兒鼻咽部分泌物標本中分離出94株病原菌,其中60株(63.83%)為革蘭陽性菌(甲型鏈球菌20株、表皮葡萄球菌19株、肺炎鏈球菌13株、金黃色葡萄球菌8株),34株(36.17%)為革蘭陰性菌(大腸埃希菌9株、肺炎克雷伯菌7株、鮑曼不動桿菌6株、流感嗜血桿菌5株、銅綠假單胞菌5株、陰溝腸桿菌2株)。
2.2 呼吸道感染單因素分析單因素分析顯示病原菌檢測陽性組早產、居住地農村、抗菌藥應用頻繁、近期家人患呼吸道疾病以及經常外出到公共場所的患兒比例高于病原菌檢測陰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呼吸道感染單因素分析[n(%)]
2.3 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以鼻咽部細菌檢測是否為陽性為因變量(陽性=1、陰性=2),以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為自變量,對各項計數資料指標進行賦值(早產:否=1、是=2,居住地:農村=1、城市=2;抗菌藥應用頻繁:否=1、是=2;近期家人患呼吸道疾病:無=1、有=2;經常外出到公共場所:否=1、是=2),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方程,進行回歸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早產、居住地農村、抗菌藥應用頻繁、近期家人患呼吸道疾病、經常外出到公共場所是學齡前兒童呼吸道感染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Logistic 多因素回歸分析
呼吸道感染是常見感染性疾病,近年來在環境污染、空氣惡化影響下,發病率呈上升趨勢[3]。學齡前兒童因自身呼吸系統功能發育不全,對感染病原菌的抵抗能力差,是主要發病人群[4]。學齡前兒童呼吸道感染危害嚴重,可累及呼吸系統、免疫系統,影響正常發育,針對性展開防治對于保障患兒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分析學齡前兒童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類型及危險因素,以期為指導臨床合理制定防治方案提供參考依據。
本研究125例患兒中78例病原菌檢測陽性,共分離出94株病原菌,60株(63.83%)為革蘭陽性菌,34株(36.17%)為革蘭陰性菌,病原菌類型多種多樣,其中以革蘭陽性菌居多,甲型鏈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最為多見,與其他研究者的觀點一致[5],充分證實表皮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等革蘭陽性菌是學齡前兒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6]。因此,臨床中應針對上述病原菌研發抗生素,以減小其造成的不良影響。在選用抗生素時,應結合患兒的致病菌、耐藥情況選擇相應藥物,盡量使用窄譜、單一抗生素,對于可用可不用者應不予使用,保證抗生素應用的合理性,提升臨床治療效果。
本研究對學齡前兒童呼吸道感染進行單因素、Logistic 多因素回歸分析,發現早產、居住地農村、抗菌藥應用頻繁、近期家人患呼吸道疾病、經常外出到公共場所是學齡前兒童呼吸道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
3.1 早產早產是學齡前兒童發生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本研究單因素、多因素分析結果均證實早產兒呼吸道感染發生風險高于非早產兒。其主要原因為:早產兒呼吸中樞、呼吸器官均未發育成熟,氣管及支氣管狹窄,軟骨組織柔軟而缺少彈性組織的支持,有豐富的黏膜血管,纖毛運動能力卻很差,無法有效清除分泌物,大量細菌長時間堆積在呼吸系統中,極容易引發呼吸系統感染[7]。
3.2 居住地居住地決定生活環境及生活習慣,是影響學齡前兒童呼吸道感染的環境因素。本研究中單因素、多因素分析結果證實農村學齡前兒童更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其主要原因在于農村居住者往往衛生習慣較差,家庭衛生狀況差,為細菌的滋生創造了條件,學齡前兒童長時間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會增加鼻咽部細菌感染風險,引發、加重呼吸道感染。
3.3 抗菌藥的應用本研究單因素、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頻繁應用抗菌藥物會增加呼吸道感染發生風險。正常情況下,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會有助于殺死細菌,預防感染的發生。但是頻繁應用抗菌藥物,不僅無法提升抗菌效果,而且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強細菌的增殖、分化能力,可侵入呼吸系統,增加細菌感染風險[8]。
3.4 近期家人患呼吸道疾病及經常外出到公共場所呼吸系統疾病為常見傳染性疾病,經接觸、飛沫傳染,若與感染者生活在一起或有頻繁、親密接觸就可能引發感染。若近期有家人患呼吸道疾病或經常外出到公共場所,就會增加與病原菌的接觸風險[9,10]。
因此,臨床中應重點關注早產、居住地為農村、抗菌藥應用頻繁、近期家人患呼吸道疾病、經常外出到公共場所的學齡前兒童,注意預防呼吸道感染的發生,并盡早為呼吸道感染患兒制定針對性治療方案,其價值在于能夠降低呼吸道感染對學齡前兒童造成的不良影響,保證學齡前兒童的生命健康。對此我們提出以下預防措施:①對于早產兒,臨床中應通過營養支持、抗菌干預等方式預防早產兒呼吸道感染;②對于居住地為農村的學齡前兒童,應加強衛生宣教,提升兒童及家屬的衛生意識,積極預防呼吸道感染;③臨床中醫生應根據患兒的實際情況合理使用抗菌藥物,避免長時間、頻繁應用抗生素,盡量以中藥或其他抗菌治療方法替代抗生素;④盡量減少學齡前兒童與患呼吸道疾病家屬的接觸,盡量限制學齡前兒童在公共場所中活動,如無法避免接觸,應做好防護措施,如預防性應用抗感染藥物、戴口罩。
綜上所述,學齡前兒童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蘭陽性菌為主并且呼吸道感染危險因素眾多,臨床中應注意分析兒童的個體實際情況,針對高危兒童制定防治方案,以降低呼吸道感染造成的危害,最大限度保證患兒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