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玲, 魏 峰, 李 琦, 陳秋成, 馬櫻子, 趙國良, 張 揚
(1.河北省承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河北 承德 067000 2.河北省承德市衛生健康委綜合監督執法局, 河北 承德 067000)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漢市陸續發現多名不明原因肺炎患者。隨后,在患者呼吸道標本和環境標本中分離到病原體并完成全基因組測序,1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將該病毒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1],1月2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納入法定乙類傳染病并按照甲類傳染病采取預防、控制措施[2]。2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將該病毒引起的肺炎正式命名為2019冠狀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3]。1月24日,河北省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按照全省統一部署,我市迅速
啟動應急預案,全力遏制疫情在本地蔓延。截至3月25日24時,承德市累計報告8例COVID-19病例。本文對承德市COVID-19病例進行描述性流行病學研究,分析其流行病學特征和發病情況,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1.1數據來源:2020年1月1日至3月31日承德市報告COVID-19病例數據信息來源于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中傳染病監測模塊和發病死亡報告模塊,其中包括基本信息、病例發現與就診、危險因素與暴露史、實驗室檢測四部分內容。人口數據信息來源于2019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統中的基本信息系統。
1.2研究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分析承德市報告COVID-19病例的三間分布特征、臨床分型、發病、就診情況等。病例相關信息用Excel 2019軟件建立數據庫并完成圖表繪制,計數資料以百分比和構成比表示。
1.3監測定義: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疑似病例、無癥狀感染者(陽性檢測)、聚集性疫情的病例定義按照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印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臨床嚴重程度(輕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分類標準依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
2.1疫情概況:2020年1月24日,承德市報告首例輸入性COVID-19確診病例,患者為武漢務工人員,返回戶籍地(承德寬城縣)后出現發熱等癥狀被確診。截至2020年3月31日24時,承德市累計報告COVID-19病例8例,包括確診病例7例,無癥狀感染者1例,均已治愈出院,無危重癥、死亡病例。報告病例感染來源以輸入性為主(5例,占62.5%),其中來自武漢市2人,孝感市2人,鄂州市1人;本地病例3人(37.5%),均有明確確診病例接觸史,其中有2例是輸入性確診病例造成家庭聚集性疫情,另外1人與外省確診病例有接觸。我市累計追蹤管理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291人,其中3人轉歸為確診病例,其密接發病率為1.03%(3/291)。

表1 2020年承德市報告新冠肺炎病例概況(n=8)
2.2疾病特征:確診病例臨床嚴重程度以重型為主,占57.14%(4/7);其次是輕型,占42.86%(3/7);臨床表現以發熱(6/7)、咳嗽(5/7)等上呼吸道癥狀為主,個別患者出現腹瀉(1/7)、嘔吐(1/7)等消化道癥狀。實驗室檢查血常規顯示白細胞(WBC)計數正常或減少,淋巴細胞(L)計數減少;動脈血氣監測顯示大部分患者出現低氧血癥或Ⅰ型呼吸衰竭(5/7);胸部X線/CT檢測多呈現雙側肺炎,表現為磨玻璃樣改變,使其胸膜增厚、支氣管擴張。重癥病例中75%存在慢性基礎性疾病,治療過程中僅一人出現心律失常頻發室早并發癥,詳見表2。
2.3流行病學特征
2.3.1時間分布:我市報告的首例確診病例發病日期為1月21日,確診日期為1月24日。隨著務工人員返承,病例數逐漸增多,其中2月2日發病最多,確診日期集中在2月5日,其主要受一起家庭聚集性疫情影響。通過采取一系列防控措施,病例數逐漸減少,截止到2月8日,再無新增病例,見圖1。在確診病例中,從發病到首診平均間隔0.5d(0~6d),從首診到確診平均間隔1d(0~5d),隨著疫情發展,病例從發病到首診、從就診到確診時間間隔均明顯縮短;從發病到確診的平均間隔2d(0~11d)。

表2 2020年承德市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疾病特征

圖1 2020年承德市新冠肺炎報告病例流行曲線
2.3.2地區分布:我市報告的7例確診病例分布在4個縣區,其中圍場縣4例,為一起家庭聚集性疫情;寬城縣1例;豐寧縣1例;雙橋區1例。1例無癥狀感染者來自圍場縣,與上述4例確診病例無流行病學關聯。
2.3.3人群分布:在報告病例中,男性4人,發病率0.22/10萬,女性4人,發病率0.23/10萬;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年齡最大是56歲,最小是22歲,發病年齡集中在40~59歲之間(75%),中位年齡48歲;職業分布以農民居多(5例),占62.5%,無醫務人員,見表1、圖2。按照《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執行密切接觸者判定標準,上述8例病例累計追蹤管理的密切接觸者160人,最多的密切接觸者有74人,最少的密切接觸者是8人,平均每例病例的密切接觸者20人,醫學觀察期滿所有密切接觸者無異常情況,全部符合解除醫學隔離標準。

圖2 2020年承德市新冠肺炎報告病例年齡性別分布
2.4聚集性疫情:我市報告一起家庭聚集性疫情,涉及4人,女性3人,男性1人。有武漢居住史的2名病例癥狀較輕,其中1人最先發病為首代病例,另外2名親屬為二代病例,均為重癥。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該起疫情感染來源明確,是有武漢居住史的確診病例作為傳染源;傳播鏈清晰,屬于親屬之間共同居住,存在密切接觸。

圖3 家庭聚集性疫情病例關系示意圖
從2020年1月24日承德市報告首例COVID-19確診病例,到3月31日,我市累計報告COVID-19病例8例,治愈出院8例,無醫務人員感染,未造成社區持續傳播,表明我市采取“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防控策略和“一人一團隊,一人一方案”的治療策略積極有效。分析顯示,我市COVID-19確診病例臨床分型以重型為主,這于全國(13.8%)[4]、福建省(8.9%)[5]、山西省(6.68%)[6]報告的新冠肺炎流行特征不一致,可能是由于我市確診病例基數較少,且發病以中年人為主,既往有基礎性疾病所致。研究發現,承德市報告7例COVID-19確診病例的臨床表現以發熱、咳嗽等呼吸道癥狀為主,但也有個別病例出現腹瀉、嘔吐等消化道癥狀,這一現象與早期武漢99例患者的臨床特征基本一致[7],這也提示首診醫生在診斷COVID-19時,發熱并非唯一癥狀,也需關注消化道癥狀、神經系統癥狀、眼科癥狀[8,9]等,以提高診斷敏感性。患者的血常規檢查、胸部影像學檢查結果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實驗室檢查診斷標準基本吻合,再結合呼吸道標本病原學檢測結果,能較好的作出鑒別診斷。
通過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我市報告COVID-19病例以中年為主,中位年齡48歲,無小年齡組發病,在病例構成上男女各占50%,再根據感染來源分析,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由于20歲以上年齡段處于勞動力輸出階段,外出務工人員較多,人際交流廣泛,造成暴露風險較大,而小年齡組人群接觸危險因素風險相對較低,此結果與山東省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特征相近[10];同時,世界衛生組織聯合考察報告[11]指出,截至2月20日,在55924例實驗室確診病例中51.1%是男性,18歲以下人群罹患率相對較低(2.4%),我市COVID-19疫情流行病學特征得到進一步印證。從發病時間來看,我市疫情呈現出散發態勢,疫情早期以輸入性病例為主,后期病例全部由本地密切接觸者轉歸,且本市密接感染率與四川省[12]密切接觸者轉歸率(0.93%)基本持平,說明我市在疫情早期執行嚴格的密切接觸者判定標準(病例發病前2d),以及對密切接觸者追蹤排查和管理工作發揮積極的防控作用。
分析顯示,我市病例從發病至首診時間間隔、從首診到確診時間間隔,均低于湖南省[13]的研究結果(2.6d、2.1d);從發病到確診時間間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d)[14],表明我市居民自我防護和就診意識較高,實驗室對2019-nCoV核酸檢測能力和醫療機構對COVID-19病例的發現和診斷能力較高。隨著疫情發展,上述時間間隔呈現縮短趨勢,這一變化趨勢與全國[14,15]基本同步,進一步證實我市采取的診療措施和防控策略的正確性。此外,我市發生一起COVID-19聚集性疫情,是由于輸入病例造成本地家庭聚集性傳播,其傳染源明確,傳播鏈清晰,提示高風險地區返承人員仍然是防控重點,要嚴格執行集中或居家隔離觀察,杜絕任何社交活動,減少與親人的接觸機會。同時,現階段境外歸國人員劇增,要充分利用大數據、海關、口岸等聯防聯控機制,嚴格執行入境返(來)承人員的集中隔離觀察,積極開展核酸和(或)抗體檢測,及早發現病例,降低聚集性發病,減少疫情擴散。
綜上所述,我市COVID-19病例以輸入性為主,疫情風險等級處于低風險區。但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市將面臨企業全面復產復工、學校復課、境外返承人員增加等多方面帶來人口流動增加的壓力,疫情防控工作仍處于關鍵時期,應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防控策略,積極倡導公眾繼續做好個人防護,減少不必要的人員聚集,加強重點場所消毒、對重點人群管控和篩查,落實“四早”制度,強化密切接觸者追蹤管理,分級、分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